對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的問題,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據美學原則,運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審美性,無疑是一種新的視角和新的努力,值得關注。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審美性,是指教師自覺地運用美的尺度去指導教學活動,一切教學行為都滲透著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創(chuàng)造,使教學本身成為審美的對象,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欣賞美、體驗美,在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的艱辛中始終伴隨著教學藝術美的享受,從而具有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讓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審美性,這是教學藝術本身的要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社會愈進步,文明愈發(fā)展,人們的愛美之心就愈強烈。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與日俱增,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應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滿足和享受。這已成為我國人民普遍的社會心理,因此美早已從狹窄的藝術領域迅速地向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滲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對美的追求更為敏感、強烈和執(zhí)著,他們不僅用美的標準選擇服飾和生活用品,欣賞美的藝術和體育比賽,而且以審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價值,自覺地參加各種審美、創(chuàng)美活動。青少年學生十分強烈地要求教師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渴望欣賞到教育美,在審美的氛圍中受到思想教育,這是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課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過去,思想政治課教學對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覺,教學內容抽象枯燥,教學方法簡單灌輸,教學手段陳舊單調,學生的情緒體驗很不愉快,致使他們逐漸滋生厭學、棄學的念頭。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的一種有效辦法,就是在教學中運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語言、美的藝術、美的生活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恩格斯曾經對無產階級戲劇提出了真、善、美統(tǒng)一的要求:“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43頁)無疑,現(xiàn)時代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也應該有美育的滲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內容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具有審美性。如何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審美性?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學中要滲透美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將這種特性變?yōu)榻虒W藝術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美必須是人的意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體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動的、新穎的、獨特的,并且符合對稱、比例、變幻、多樣統(tǒng)一等規(guī)律,適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體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它能影響人的情感、意志、記憶,給人以想象和啟示,引起人的喜悅和同情,使人心曠神怡,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美就是社會生活中使人產生愉悅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動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動人心弦。社會美蘊含著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感情。藝術美更體現(xiàn)了藝術家的心靈感受,傾注了他們的愛憎之情,具有特別強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們感情上的波瀾。美的事物總能引起欣賞者感情上的共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創(chuàng)造性。美是人類對客觀世界改造的結果,人類自告別動物界以后,就不斷地進行著美的創(chuàng)造。任何美的勞動產品、社會現(xiàn)象、藝術作品都是人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人的創(chuàng)造,就不會有美,這不僅從歷史進程來看是如此,從具體事物來看也是如此。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和科學、藝術的進步,人類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斷提高,創(chuàng)造領域不斷擴大,美的成果越來越豐富,美的程度越來越高級,足以使人們感到新奇、贊嘆和陶醉。第四,愉悅性。美的社會價值,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娛樂、陶冶情操,給人以清新、向上、愉悅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堅持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應更進一步堅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與知識、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堅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導行;堅持美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形成別具一格的教學藝術和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堅持美的愉悅性,使教學生動活潑,興味盎然,學生愿學樂學,這一切都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
2.精心篩選美的材料美的形態(tài)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樹木、日月星空之美;社會美是指社會領域中的美,它包括實踐活動的美、勞動產品的美、社會風尚的美、生活環(huán)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會主體——人自身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儀表美。藝術美是一切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藝術家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創(chuàng)造的產物,是社會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在引導學生行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樣的作用,效果更佳。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不充分展示社會風尚美和道德美。此外,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如詩詞、繪畫、寓言、文學藝術形象等,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寶貴的生活經驗,能給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學中適當地挖掘利用,發(fā)揮其審美作用,可以使教學充滿樂趣,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
3.營造課堂教學的審美氛圍。
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美的因素,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展現(xiàn)美的內容和形式,營造出課堂教學的審美氛圍,讓學生感到美的氣息撲面而來,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所有這些,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認知潛質和審美潛質,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4.提高教師的審美意識教學能否具有審美性,關鍵在教師。
一方面,教師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學原則的高度來認識,自覺地依照美的規(guī)律去指導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使教學不僅是按照教學規(guī)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動,而且是立美、審美的過程。沒有教師的審美意識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學的審美性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審美和評價的客體,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視野和評審之中。
總之,教師應樹立令學生心悅誠服的、可親可敬的師表形象,從而產生美感。教師對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對于確立教育的審美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