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親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樸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文章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教學過程中,我逐層深入,引領學生知恩、感恩、報恩,領悟母親在月光下把她愛故鄉(xiāng)、愛親人、愛生活、愛大自然、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傳遞給了我,表達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意識。
一、情境導入,初識母愛
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優(yōu)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當,就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引人入勝,收到先聲奪人的奇效。
課伊始,我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欣賞溫馨的畫面,同時傾聽我描繪畫面內容:寧靜的夏夜,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出來了,柔和的月色灑滿了籬笆小院……正當學生身臨其境,享受著夏夜的美好之時,我提問:“如果圖上小朋友是你,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有的說:“在母親的懷抱里很是溫暖!”有的說:“母親的愛給了我溫馨,給了我快樂的童年,也給了我永遠的記憶?!薄译S即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椤K屆髟滦枪馀惆槲业耐?,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反復讓學生朗讀這段話,從而讓學生初識母愛。
這樣設計以角色轉化,輔以優(yōu)美的畫面、動情的音樂范讀,層層深入地把自己的情感與文中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使課文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產生共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發(fā),使學生在最強的學習欲望、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品詞析句,體悟母愛
語文應該姓“語”,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透著濃濃的語文味,應該抓住每一個小小的詞語與細節(jié),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這篇課文中的遣詞造句非常精準而富有詩情。如“小院里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我設疑:這句話有個詞用得很特別,知道是哪個詞嗎?當學生找出“芳香的音韻”后,我接著追問:“特別在哪里?”雖然在小學的階段還無法解釋清楚“什么叫通感”,但可以引導孩子明白“音韻”是和諧的聲音,母親那甜甜的嗓音,甜美、婉轉、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舒心而陶醉,猶如聞到了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樣,讓作者的內心也充滿了芳香,用“芳香”形容“音韻”,突出了這種“音韻”給作者的心靈感受。又如“黃河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這兩個“長”的讀音一樣,但他們的意思不一樣,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一下子就能明白“長五谷”的“長”的意思是“生長”。而學生對“長歌謠”一時難以理解,我就適時補充一些資料:黃河邊土地貧瘠,人民的生活非常貧苦,可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卻熱愛著這片土地,他們的精神生活是那樣的豐富,他們創(chuàng)作流傳著大量的民歌民謠:《小放?!?、《打麥歌》、《天女散花》、《扁擔歌》、《摘石榴》、《唱四季》……這些歌謠大多是贊美家鄉(xiāng)、歌頌家鄉(xiāng)的。此時,學生自然而然就領悟了“長歌謠”中的“長”是“產生、流傳、創(chuàng)作的意思”,更明白了母親用歌謠把家鄉(xiāng)的文化傳承給了幼小的作者,使作者的心明朗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母親培養(yǎng)了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感情,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向往。又如: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我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和課文插圖感悟母親的美麗、圣潔。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這時蒙童混沌的心豁然開朗了,想象力也豐富起來。這時,學生對母親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語文課上哪怕一個細小的地方都應該是充滿感情的。引導學生品詞析句,能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魅力”。
三、聽說讀寫,感謝母愛
葉圣陶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弊x得多,讀得透,自然能促進寫;寫得多,寫得妙,自然能促進讀。讀與寫的互相滲透,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課文因表達的需要沒有寫完整,這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在處理教材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有根據地進行補白。
這節(jié)課教學中,在學生全面學習課文后,我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多年以后,面對年老的母親,我趴在她的膝前,會說些什么呢?把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在感恩卡上寫下來,可以對文中的母親說,也可以對自己的母親說。學生經過課文的學習,心中有了情而發(fā),所以很快就完成了感恩卡上的小練筆。學生交流:“母親,謝謝您給我的啟蒙教育,給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使我走向了文學之路。”“母親,還記得您在月光下給我唱的那些歌謠嗎?是如此的甜美溫柔?!薄澳赣H,您那穿著白布褂子的白玉雕像般的身影,是那么圣潔美麗,您那芳香般的音韻時時在我耳畔回響,感謝您!”然后我激情引導學生把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謝您,母親!”讓我們對全天下的母親說一聲:“感謝您,母親!”這不僅是學生情感在課堂中得到升華并宣泄出來,也是在充分感悟課文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回顧的再理解。最后我把第十自然段改編成一首小詩《感謝您,母親》,齊誦中結束整堂課。這樣設計將文本的內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情,又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滲透,同時對學生進行小練筆的鍛煉。
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結構的四根柱子,它們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互相促進、互為作用的。教學中只有使這四個方面協調發(fā)展,才能提高教學整體效率,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拓展延伸,升華母愛
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行之有效的課外拓展,能夠保證良好的信息來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在教學快結束時,我適時補充了一段延伸內容,在樂曲中朗誦:我個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有一年,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這個曾經擁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坐在面前的母親忘卻了她給我的那份愛,她患了老年癡呆癥。而故鄉(xiāng)的天空不會忘記,這份愛,我永遠永遠也不會忘記。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著那一輪明月,那月光下的啟蒙……讀完時,我已淚流滿面,同學們更是情不自禁,輕輕抽泣,感動至極。在新課結束之際,我拿出孫友田的散文《母親似水》、《月光母親》,推薦給學生課后閱讀。這一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把《課標》“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要求落到實處。這樣設計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學生理解母愛的無私、寬容和博大,把學生和作者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課外拓展,應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有效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注重引導學生不拘泥于課本所學,不斷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探究興趣,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堅持實施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感恩樹”,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