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索建構主義的教學方式在高職《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本文以建構主義為指導進行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的過程和反思三大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探索建構主義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兒科護理》教學 教學改革
《兒科護理》是護理專業(yè)的核心能力課程,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高職護理專業(yè)的《兒科護理》課程大多數是在二年級開設,由于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時間的調整,學生下臨床時間較早,《兒科護理》和內、外、婦幾乎同時開設。前期沒有接觸臨床課程,學生對疾病缺乏感性的認識,因此學生在學習《兒科護理》部分知識方面覺得抽象難懂,為此我們在我校2009級和2010級兩屆三年制護理??粕?,嘗試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以建構主義為指導進行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構建在心理表現特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的知識過程。因此我們以建構主義為指導進行教學設計。(1)以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變被動為主動;(2)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任何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都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習的問題必須是真實案例或情境;(4)多學科合作;(5)改革傳統(tǒng)評價方式。
2.教學設計過程
2.1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決定了學習任務,因此制定教學目標要做到客觀、科學化,不同的知識類型,要求學生設計的學習任務有所不同。
2.2課前備學生。授課對象是三年制高職護理??茖W生,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很強,基本掌握了前期的基礎課程的知識,具備主動學習條件。
2.3構建學習任務。三年制護理的臨床課程在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由于前期沒有接觸臨床臨床課程,學生在校學習《兒科護理》這門課程有一定的難度,對相應的疾病缺乏認識,因此在構建學習任務時,將本門課程分成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實踐中也包括臨床實踐和校內實踐。學習理論前,教師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到醫(yī)院收集兒科病室護理典型病例,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學習。其次,理論知識學習后,利用見習機會,教師在臨床科室中選擇有代表性癥狀的患者,讓學生進行護理評估。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這樣既促進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又鍛煉了學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
2.4教學實施
2.4.1學生分組。將學生隨機分成5組,每組9人,便于協(xié)作和討論。教師將收集的典型病例,課前以問題的形式分別讓這5組學生查閱資料和集中討論,然后每組學生選出一名代表來講解該疾病,其他4組學生評價。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對學生的講解進行肯定和點評。臨床見習中,5組學生收集兒科病室中比較經典的呼吸、循環(huán)、消化、泌尿、神經系統(tǒng)的患者的資料和相關病史。在采集病史的過程中,學生對疾病有了感性的認識,加深了臨床印象,促進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2.4.2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已經是大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強,而且善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已具備扎實的前期基礎知識。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我們開辟了《兒科護理》網絡學習平臺,并提供一些網站和資料供學生查閱。
2.4.3改革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傳統(tǒng)以期末考試的形式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難以充分反映學生自我構建的學習過程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因此,除期末考試之外,我們還增加了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這兩項來源于學生認知過程和臨床實踐中與患者溝通采集病史的能力。
3.思考
3.1傳統(tǒng)的《兒科護理》教學大多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教師覺得津津樂道,學生卻覺得枯燥乏味,難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代西方建構主義強調“知識是人對環(huán)境的理解和意義建構的結果,學習的本質是雙向建構,教學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實現建構,教師是學習者共同體的高級伙伴”。[1]為此,有必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教學。
3.2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構主義提倡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應該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2]如果缺乏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度過大,就很容易偏離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李芳,劉曉玲.教學中建構主義:高校教學理念的轉換[J].高教探索,2003,(4):45-18.
?。?]劉自新.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J].大連大學學報,2001,(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