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師生平等對話”的另一種解讀

2011-12-29 00:00:00張桂成
考試周刊 2011年35期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15頁)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需要師生之間對話且是平等的對話??墒钦l掌控著對話的內(nèi)容和走向及對話中的話語權(quán)?毫無疑問是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15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即師生對話中處于強勢地位。要使師生平等對話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轉(zhuǎn)變教師的觀念,讓教師俯下身子甚至蹲下身子和學生對話。師生平等對話更多的應從教學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實現(xiàn)方面來考察。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質(zhì)量,取決于閱讀者(師生)對文本信息理解的準確性和完整度。如果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高度和學生的認識處于同一水平(學生手中有參考書的,再者學生掌握的網(wǎng)絡資源可能更多),那么教師怎么做引導者?所以教師的學識必須深厚廣博,且人品精神高尚。和文本對話就是“批文入情”的過程。但要使學生“批文入情”,首先要讓學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共鳴。怎樣產(chǎn)生共鳴?單單鉆研文字是不夠的,因為生活閱歷和體驗在閱讀素養(yǎng)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當讀者有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和體驗時,更容易產(chǎn)生與作者共鳴的心理情感。因此,當學生缺乏相關(guān)的人生體驗時,教師如果只注重強化語言解讀和誦讀,忽略了對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分析,就可能出現(xiàn)學生對作者的一些描寫難有深入體會的問題。
  八年級上學期學生學習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贝嗽娒枥L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秀麗的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與氣概。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氣。在完成這首詩歌的學習任務后,我就把拓展了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背誦曾學過的描寫山景的詩句。學生背誦了同是寫廬山的唐代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焙退未K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蔽艺J為這正是拓展學生和文本對話的一個好契機,讓學生明白隨著閱歷和知識的增長,他們對詩歌的認識能夠更加深入。新課標也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币虼宋也贾脤W生回去后收集這兩首詩的相關(guān)資料,準備下一節(jié)課的時間就這兩首詩展開對話。學生在小學就學過這兩首詩歌,一開始聽說老師要與他們一起重新解讀《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這兩首詩時,還不以為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學生覺得在小學時,教師對這兩首詩的解讀已經(jīng)夠全面了。其實學生還不明白,文本的意義因讀者而存在。不同的讀者因為閱讀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對文本的解讀方式自然也會不一樣。這里必須強調(diào)的是,在解讀文本時也應該承認文本意義的客觀性,文本解讀的多元性與多維性。只有承認這一點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誤讀甚至是錯讀。讓學生重新走進文本,需要教師整合、調(diào)動已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對話的平臺,增加課堂教學的濃度厚度和深度。當在我的帶領下重新完整解讀了這兩首詩之后,學生也認為,以前他們自己對這兩首詩的認識——無論是對內(nèi)容的理解還是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很膚淺的。我鼓勵他們,不是他們原來的認識膚淺,而是他們在小學時的閱歷和知識水平還沒有達到現(xiàn)在的高度。
  那么我是如何就這兩首詩歌和學生對話的呢?就是遵循由淺入深以舊引新的原則,提了三個問題,并在預設問題的時候注意了問題的層次和梯度。一是說說兩首詩歌的意思,其實就是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二是在每首詩歌里挑選幾個詞賞一賞。三是對比兩首詩歌的異同。
  第一步,說說兩首詩的意思。學生在小學就學過這兩首詩,翻譯沒有什么難度。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得很熱烈,翻譯也比較準確。有個別譯文不準確的地方,其他學生很快就補充準確完整了。
  第二步,在兩首詩里隨便挑一些詞語賞一賞。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這一步?jīng)]有限定是什么性質(zhì)的詞。同桌可以商討,可以爭論,準備充分后,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學生大多選擇了《望廬山瀑布》中的幾個動詞,如“掛”、“飛”、“落”等詞?!皰臁弊只瘎訛殪o,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掛”字也包含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チΦ馁濏??!帮w”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十分生動?!奥洹弊只罨龈呖胀回?、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只有個別同學選擇了《題西林壁》中的副詞“只”,說這個詞起強調(diào)作用,解釋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唯一原因。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教師應該學會追問,推動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于是我又對學生忽略的地方引導他們賞析,如對“生紫煙”是用“生”而不用“升”的追問。其實這地方是學生容易忽略的,也是學生默寫容易出差錯的地方?!吧弊植粌H把香爐峰寫“活”了,而且隱隱把山間的煙霧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xiàn)了出來。有擬人的修辭在里面。煙霧好像是從香爐里出生的,是香爐生出來的。為什么是“紫煙”?“紫”字有何妙處?太陽是紅的,為什么不是生紅煙?冉冉升起的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紫”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再如,“側(cè)看”的“側(cè)”字好理解,是在側(cè)面看;“橫看”的“橫”字怎么理解呢?“橫看”就是從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這些追問,將師生對話引向了深度。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著對話的廣度,學生這里只是賞析了動詞、副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賞析更多類的詞,如形容詞、名詞,等等。
  第三步,賞析兩首詩的異同。這個問題,學生感到無從回答。學生覺得問題太難,是因為學生對詩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缺乏了解,還有問題的預設也存在瑕疵,問題顯得過于寬泛。當教師預設的問題深度不夠或難度太大時,應靈機調(diào)整,或增加問題的深度,或降低問題的難度。我隨即換了個問法:“兩首詩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兩首詩表達方式上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這就降低了問題的難度。李白和蘇軾的詩歌都是描寫他們自己心中眼中廬山的景象。李白的詩純粹是描寫景物,情在景中;而蘇軾的詩主要是議論,借景說理。
  李白和蘇軾都是具有豪放胸襟的浪漫主義詩人。蘇軾為什么不具有李白的宏大氣魄呢?這要從他們生活的時代,從他們成長的經(jīng)歷和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在唐朝,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的繁榮,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擴大,這些都是唐朝文化發(fā)達的原因。而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強化,盡管消除了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政和朋黨之爭的弊端,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但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得整個宋朝成了積貧積弱、茍且偷安的一個朝代。再從李白和蘇軾成長經(jīng)歷和自身性格來看。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漫游中度過的。李白不屑于走科舉之路,直到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已經(jīng)41歲時,才經(jīng)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召至長安,封為供奉翰林,頗受玄宗賞識,名動當時。后因權(quán)貴進讒言誹謗,在長安3年便棄官而去,繼續(xù)漫游四方。而蘇軾的經(jīng)歷和李白有很大不同。蘇軾年輕時一直在家鄉(xiāng)讀書。21歲時即1057年和弟弟蘇轍同年中進士。蘇軾一生都處于北宋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斗爭、傾軋激烈時期。蘇軾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對新法,但后期態(tài)度有所改變,和保守派又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擠、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辦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李白一生幾乎都在漫游,蘇軾一生幾乎都是在做官,受制于體制。所以同為浪漫主義的風格,詩風大有不同:李白的豪放是無拘無束、飄逸灑脫、恃才傲物;蘇軾的豪放是抑郁不得志后的無可奈何,是故作瀟灑,是對人生的無奈。
  教師要在學生對詩歌的大背景和詩人情感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解讀蘇軾的詩。如果不了解此詩是寫廬山的,那么把第三句的“廬山”隱去,換成“泰山”也是可以的。因為泰山具有“齊魯青未了”、“陰陽割昏曉”的特點,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把“廬山”換成“黃山”“衡山”“恒山”“嵩山”都是適宜的。其實幾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特點,那為什么蘇軾這首沒有寫出廬山景色特點,卻可以流傳,且得到不同時代的人們的贊賞?詩中后兩句的議論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宋人喜歡以議論為詩,而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而來的。唐詩的題材形式完備,詩歌在唐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頂峰,“是一種規(guī)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讀》第8頁河海大學出版社1988),題材有山水、田園、邊塞、閨怨,等等,形式有格律、絕句、歌行,等等。宋代詩人在唐詩的高峰面前,一方面注意從唐詩中汲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努力獨辟蹊徑,寫出自己的特色。宋人只能在內(nèi)容上求新、求險,形成了以議論為詩的風氣;在形式上求變。再者宋人本有對思辨的偏好,宋代出了許多的思想家就是明證。而中唐詩人散文革新家韓愈的以議論為詩恰恰投合了宋人的興趣,在宋人的手里以議論為詩得到了發(fā)揚光大,宋詩出現(xiàn)了以理趣見長的特點,其中以蘇軾的詩最為突出。因為蘇軾論理精微、機鋒銳利、自由靈活、妙趣橫生。宋人以議論入詩為詩歌這塊園地增添了濃郁的哲理趣味。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因為可圈可點、可講解可賞析的內(nèi)容更豐富,所以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就顯得容易得多?!额}西林壁》似乎顯得淺顯直白。如果真的是如此認為的話,則說明對這首詩研讀沒有到位。其實,蘇軾的《題西林壁》,閱讀理解起來難度更大。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這首詩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才廣為人們傳誦。不同的人,不同的閱歷,都可以得到深淺不同的啟迪,有自己獨到的感受,淺者不覺其深,深者不覺其淺,言近而意遠,在淺近的意象背后,蘊含著余味無窮的哲理。
  語文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素質(zhì)決定著課堂容量及對話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理念,因為“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