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關聯理論為立足點,分析了比喻語言翻譯中關聯缺失或關聯欠佳的原因,提出在比喻翻譯中要以關聯為前提,達到語用對等。
關鍵詞: 關聯理論 語用對等 關聯缺失 比喻翻譯
1.引言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方法。它能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深入淺出,同時它具有很強的藝術表達力,在語言使用中相當普遍。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構成:本體、喻體和喻義[1]。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關系通常是在一種語言的產生、發(fā)展與成熟過程中約定俗成,帶有鮮明的文化色彩及個性,反映出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化傳統(tǒng)、社會歷史進程、心理意識形態(tài)甚至地域風貌特征等[2]。因此,在比喻翻譯過程中,雖然比喻語言在語言層面上容易被轉換,但只有語言層面轉換是不夠的,譯文很難再現原比喻的生動性,與原文相比,大為遜色。甚至由于在譯入語環(huán)境中對本喻體認知不足,翻譯陷入不知所云的地步,使得語言不知其意,影響整篇的翻譯質量。這一現象在英漢互譯中屢見不鮮。因此,在比喻翻譯中應該注重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喻義關聯是否能夠被忠實地傳達到譯入語。紐馬克認為只有找到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比喻才能產生喻義。喻義是比喻中“本體與喻體間的語義重合部分或相似處”[3]。在源語的認知語境中,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由于認知語境的差異,在譯語環(huán)境中,本體與喻體之間不一定有“相似點”或者相似點很微弱,譯語讀者所費的認知努力很大。因此,如何在譯語中重構本體與喻體之間的最佳關聯,以便使譯語讀者和源語讀者有幾乎相同的認知和感受,是比喻翻譯的一個重點。本文在關聯理論的關照下分析比喻翻譯關聯欠佳或者關聯缺失的原因,從而提出在關聯理論框架內指導比喻翻譯,達到語用和語意上的最佳對等。
2.比喻翻譯中關聯不佳或者關聯缺失的原因
比喻喻體的解讀受到認識語境的制約。關聯理論觀認為:喻體在交際者明說的基礎上憑借其認知語境中的三種信息: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詞匯信息作出語境假設。倘若源語喻體的指稱喻義在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中從未有過類似的信息,那么要想在譯文中產生喻義與本體間類似原文的重合或相似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反之,則容易在譯文中產生喻義與本體類似原文的重合或相似點。
2.1邏輯信息
由于中英文思維習慣的差異,很多比喻性語言在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中的認知感覺大不相同?!耙淮绻怅幰淮缃稹钡墓庞栐谥袊钊肴诵摹N覀冇刑鄷r光如梭、光陰似箭的詩句。所以中國人看到光陰似箭,肯定會感嘆時光的飛逝。雖然本體(光陰)與喻體(箭)之間的關聯是缺失的,是隱含的意義,但是也不影響讀者毫不費勁地理解。如果直譯成“Time is like an arrow.”,那么在英語的認知語境中效果如何呢?鑒于此句諺語的普遍性,老外可以理解其意義,但是遠沒有“Time flies!How time flies!”或者“Time flies like an arrow”等翻譯好接受。在原文中的缺省模式如果被照搬到譯語中,就會造成邏輯上的缺失和不通。這是由于兩種語言在邏輯信息上的不一致造成的。
2.2百科信息
中西方文化不盡相同,經濟、地理、文化、交通、旅游、美食、企業(yè)、名人、教育、歷史等在內的百科信息也不一定一致,有些百科信息即使表面的指稱意義一致,其語用意義和認知意義也不一樣。以下的例子中“七巧板”在不同的認知環(huán)境下指稱意義和聯想意義上都不完全對等。
例如:人到了中年以后……在交際上不許你不計較,不許你不打算,結果彼此都“勾心斗角”,像七巧板似的只選定了某一方面和對方去結合[4]。
“七巧板”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是中國人熟悉的一種益智游戲。中國人對于七巧板所包含的百科知識基本是耳熟能詳的。一旦把“七巧板”直譯為“Tan-gram:a Chinese geometrical puzzle consisting of a square cut into seven pieces which can be arranged to make various other shapes”,老外可以理解這種游戲,但是缺乏必要的百科信息,無法理解七巧板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因此,無法把七巧板的信息與“勾心斗角”、“打算”、“算計”等概念聯系在一起,直譯的譯文肯定會不知所云。如果意譯為jigsaw或者jigsaw puzzle,運用西方文化中的拼圖游戲來翻譯七巧板,貌似非常精巧,但是問題仍然存在:這么精巧復雜的游戲如何跟交際上的“勾心斗角”構成聯系呢?百科信息往往與詞匯的內涵意義、延伸意義和認知意義相聯系,缺乏必要的百科知識,就出現對于意義理解的偏差或者難以理解的情況。如果用譯語文化對應的文化詞,百科知識就會移位,導致語義上的正確轉移,語用上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譯文可以不翻譯七巧板的指稱意義,處理為: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as it were,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5].
2.3詞匯信息
在交際中交際者結合句內語境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語境對比喻性詞匯作進一步的推理,得出詞語的意指概念,從而獲得了恰當的語境效果。因此,詞匯在不同的認知語境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不盡相同。
例如:現在,每每出門,高揚的手臂牢牢地掛在太太肩上,其狀如猴子緊緊扒著電桿,任憑太太在馬路上將我拖來拖去……[6]
本文作者身高不理想,太太卻非常高,因此,作者幽默自嘲地描寫了每回夫妻倆出門并肩行走的情景。作者把自己比喻為緊緊趴著電桿的猴子,“扒著”這個詞匯傳達的動作使比喻傳神。某一學生習作中把這句話翻譯為:Now,when we went out each time,my raised arms hanged on my wife’s shoulder tightly,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scene of a monkey hugged the telegraph pole firmly.先不說其中的語法錯誤,但是句中hug一詞意為“擁抱”無法傳達出比喻的生動,建議改為“cling”為好。
3. 結語
比喻性語言是語言與特定文化語境的結合體,具有豐富的文化蘊含意義。從以上三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比喻翻譯中,有時需要增加比喻詞使得比喻關系更明確,有時需要減去在譯入語認知語境中含糊不清的百科知識,有時準確恰當的直譯最為恰當??梢姳扔鞣g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樣的,那么轄制翻譯的指導原則是什么呢?本文作者認為,關聯理論對比喻翻譯的解釋和指導是很有意義的。根據關聯翻譯觀,翻譯包括兩次明示—推理過程:先是譯者根據原作者給出的明示信號結合認知語境對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然后經過符號轉換,再用目標語中的相應符號對目標語讀者進行明示,促使其對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正確推理,從而完成交際過程,實現交際目標。[7]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轄制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關聯。因此,成功的比喻翻譯只是且只能是:原交際者的目的和受體的要求在認知環(huán)境相關的方面與原文相似。
參考文獻: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5.
?。?]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教程[M].上海: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135.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5.
[4]楊平.名作精譯:《中國翻譯》漢譯英選萃[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38.
?。?]楊平.名作精譯:《中國翻譯》漢譯英選萃[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38.
?。?]楊平.名作精譯:《中國翻譯》漢譯英選萃[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161.
?。?]August,G.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