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提出:“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币虼耍谡Z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現(xiàn)行教材熔古今中外文化精華于一爐,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選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語文教師如何積極有效地開發(fā)教材得天獨厚的資源,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感受、鑒賞、擷取,使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并獲得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呢?
一、激發(fā)想象,感受自然美
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語文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用審美的心靈來感受,語文課就是一個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無盡的寶藏。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是一曲“春的贊歌”。教學時,我首先簡介作者作品,讓學生帶著懸念聽錄音、讀文本、談感受。其次讓其析句品味。再次作點撥:《春》用簡樸、活脫、口語化的語言,采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方法,緊緊圍繞了一個“春”字,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欣欣向榮、多姿多彩的“早春野景”圖: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春草鋪滿大地,“像眼睛,像星星”;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布滿枝頭;春風和煦,蜂蝶飛舞,炊煙裊裊,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濕潤農舍;還有那小路上,石橋邊舒活筋骨、抖擻精神的人們……全文一靜一動,動靜和諧,相映成趣。最后激發(fā)想象作文,進而把學生帶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寧靜、幽遠的意境中去,使他們的身心無比愉悅,從而受到大自然的感染、陶冶。
二、鑒別評價,體會思想美
培養(yǎng)和提高審美能力,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我在教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一課對,采用點撥分析和討論法。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1.魯迅先生在這里為什么要引用《白蛇傳》的故事?2.白蛇與法海,你認為哪個美、哪個丑?為什么?學生分小組討論,有學生回答:魯迅先生引用這一故事是用來證明雷峰塔的倒掉是人心所向。另一學生則說:魯迅在這里是謳歌白蛇與許仙的純真愛情,寄托了人們追求自由婚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通過交流鑒別,大多數(shù)學生對第2個問題看法一致,認為法海“丑”,他雖外美(是人),但內心骯臟(干涉別人婚姻自由);白蛇本身丑惡,但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它外形變美了(成了白素貞),心靈更美了(善良、忠于愛情),因此她成了美的化身。通過這樣的點撥分析,學生提高了鑒別、評價能力,發(fā)掘出蘊藏在審美對象深處的本質性的東西,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欣賞到課文中的思想美。
三、強化聽讀,學習語言美
對大自然的贊頌,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實驗教材入選的古今中外優(yōu)秀詩文用“美妙的詩行,彈奏出自然的樂音,抒寫詩人心中的情志”。欣賞這些詩歌,可以喚起我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鳴,使我們更好地體味自然的詩意、人生的情趣。教學這些詩歌,教師要在學生反復仔細閱讀的基礎上,認真引導“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感受詩歌中的自然美景”,讓學生品味含蓄、精煉、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美的體驗中激起對大自然的鐘情,對生活的摯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法國作家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比缃獭肚邎@春·雪》,第一課時,強化聽讀,整體感知。我先后引導學生讀了六遍課文,通過背景介紹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通過圖片、文字、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愿望。通過學生自由朗讀、分組研讀、教師范讀、師生合作讀,同學們一個個展開想象的翅膀,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即刻浮現(xiàn)在同學面前: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白雪皚皚,玉砌銀妝,一望無垠;群山起舞,靈動如無數(shù)銀蛇;高原奔馳,威猛如漫野蠟象;雪后紅日當空,萬里河山如“紅裝素裹”的美麗少女,楚楚動人。
第二課時,品詞析句,體會語言美。上闋前十句以“望”字領起下文“望”字之下,展現(xiàn)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長城是中華民族雄偉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詩句以長城、大河寫中國北方,不僅展現(xiàn)了北中國的自然景觀,而且顯示了整個中國的人文景觀。
“莽莽”指大雪覆蓋著的北方原野渾然一色,遼闊無際?!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這條難以系勒的大河,“頓失”滔滔之狀,可見雪勢之驟、之盛、之威、之猛。一靜一動,活化出北方大雪那種紛紛揚揚從四面八方集驟而下,黃河因結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用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舞動的銀蛇,將高原比作奔跑的蠟象,“舞”和“馳”以動寫靜,形象地賦予了高原飛動的氣勢,使之生機勃勃。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形象地寫出了雪后初晴,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景象,詩人將祖國河山比擬為一位絕色佳人,嬌艷動人,充滿活力,一股青春氣息撲面而來,令人頓生愛意。
“落筆搖五岳,詞呈泣鬼神”,這節(jié)課,用學生自己的話說就是聽讀“酣暢淋漓”。我想,也正是這樣,學生才能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心靈對話,才能感受“風云筆下生”之妙用。整堂課結束,同學們在學習含蓄、精煉、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的同時無不被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觀所陶醉,真正獲得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教育。
四、分析內容,培養(yǎng)人格美
中學階段,學生人格還未定位,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作品人物形象品質中把握真、善、美的本質特色,從而懂得人生的道理。如教學王原堅的《七根火柴》,無名戰(zhàn)士用自己生命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交給了盧進勇,委托他一定要帶給黨,帶給部隊,而自己犧牲在一汪污水中,人物形象剎那間高大起來。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領略分析品味,學生自然受到文章中閃耀的思想之美的熏陶,并受到潛移默化的革命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品味文中的“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審美效果。教學《最后一課》時,突出重點,著力點撥。當聞一多明知上臺演講有生命危臉,可他卻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他的氣概,那擲地有聲的演講,無不打動每一個學生的心,在他們的心板上刻下了祖國永在心中的烙印,懂得祖國永遠高于一切。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潛心悟“道”,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培養(yǎng)根據(jù)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的能力,課堂才會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進而游刃有余地進行美育滲透。最后用朱熹先生的《觀書有感》與同仁共勉: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