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課堂教學實例,具體闡述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如何以插圖為教學突破口,采取引導學生閱讀插圖、概述圖意、質(zhì)疑文本、演示圖例、插圖作業(yè)等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學生經(jīng)歷的生活體驗,進行有效的教學,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和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科學 插圖 有效教學
插圖是小學科學教材中最重要和最常見的直觀教學文本形式。它能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感知事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事物變化的過程,有利于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給學生以直觀的感性認識。因此,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和挖掘插圖提供的信息進行有效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科學素養(yǎng)。
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一切都在運動中》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學會用參照物的概念來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能依據(jù)不同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相對運動狀態(tài)和靜止狀態(tài);了解“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同”等抽象的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初步形成“一切都在運動中”的科學世界觀。這些知識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但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大多是學生經(jīng)歷過的生活場景,這有利于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就從圖片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插圖教學為突破口,靈動地演繹教材中的插圖,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插圖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素養(yǎng)呢?我就結合《一切都在運動中》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以圖激趣,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主要推動力。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重要的。在開始教學時,我通過“找茬兒”的游戲(找出教材中第一組圖之間有什么不同或有何變化)導入新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判斷物體的運動方法”,為“參照物”這一抽象概念的引入做好準備,激發(fā)學生觀察的動機和探究興趣,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為下面教學做好鋪墊。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靈活采取如魔術、拼圖、小實驗,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展示圖意,導入新授。
二、閱讀插圖,有效進行科學的學法指導
教材中的每幅圖片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心選擇,有著特定的內(nèi)涵文本資源,但學生通常只注意到畫面中最感興趣的局部,觀察呈無序狀態(tài)。因此,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由近及遠,由主到次地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重點觀察畫面信息量最集中的部分,由關注色彩、形象過渡到關注圖意,學會看懂每一幅圖。教材的圖片通常以組圖形式出現(xiàn)。所以,在會看單幅圖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圖與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圖文結合地閱讀文本,了解插圖的編排順序等就更為重要。
在這課第二組插圖的教學中,學生對“判斷拔河比賽輸贏的參照物是繩子上的紅領巾還是地上的白線”有分歧。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中解釋參照物的一段話,重點關注和理解“參照物是事先假定為不動或靜止的物體”這句話的意思,請學生對照教材中的表述找出插圖中符合要求的參照物,然后再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文本,鼓勵學生討論探究,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解釋疑點,強調(diào)重點,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趨于準確、完整和深化。
養(yǎng)成有順序、有目的地觀察,圖文對照地去閱讀和理解文本資源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堅持才能達到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效果。
三、概述圖意,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表述圖意、闡明自己的看法和回答提出的問題。這是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這課第三組插圖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參照物的概念來講一講對“乘電梯”、“坐輪船”和“江中竹排”三幅圖的理解,描述圖中各物體的相對運動狀態(tài)和靜止狀態(tài),引發(fā)學生自尋標準,展開多思維角度的運動判斷,以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參照物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明確判斷物與參照物之間的相對關系,揭示出不同標準下的運動判斷結果是不同的。如有同學在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或錯誤時,可及時請其他同學來加以糾正和補充,盡量讓學生畫出示意圖來幫助自己闡明觀點。這樣可使學生對“運動”、“參照物”有更完整的理解。
在概述圖意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評價,大家暢所欲言,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學生通過評價自己,評價他人來鍛煉自己,發(fā)展自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四、觀圖質(zhì)疑,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不斷啟發(fā)學生多思善問,引導他們大膽質(zhì)疑,善于質(zhì)疑,敢于從教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地圍繞文字、插圖等文本提出疑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后,我都要留些時間給學生提問。在課后提問時,有一個學生對拔河比賽插圖質(zhì)疑?!皥D片上的這條白線不能判斷輸贏?!薄澳悄銈儼魏颖荣悤r是怎么辦的呢?”“應該在中心線的兩邊各畫上一條白線,過了這兩邊的白線才能判定誰輸誰贏?!边@是一個非常可貴的質(zhì)疑,雖然與本課教學不大相關,但我還是不失時機地對他大加贊賞,以保護他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學習。一般來說,在學生對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之后,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科學小實驗質(zhì)疑,提出自己的猜想、簡單明了的實驗或檢驗方案。這種做法可以在教材的圖例實驗和概念教學中大量運用。
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學生堅持質(zhì)疑、探究,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敢于質(zhì)疑的科學精神。
五、演繹圖例,有效感知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
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和運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對過程的認識僅靠平面圖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完全不夠的,更需要通過對事物發(fā)展、變化和運動過程的演示來揭示其變化的形式和規(guī)律。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有效地演示手段。所以,在教學地球轉動的插圖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地球不停自轉和公轉的過程,使學生懂得由于地球的轉動,地面上的物體每天都在隨著地球的轉動而運動,從而了解運動的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讓學生獲得“物體運動”的較全面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初步確立“一切都在運動中”的世界觀。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來理解毛澤東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除了多媒體演示外,我們還可以開展與教學有關的活動來演繹插圖所展示的內(nèi)容,使學生有更加真切的感受,幫助學生體驗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六、完圖練習,有效拓展概念的運用空間
小學科學課中沒有多少書面作業(yè),對教材中已有的填圖、拼圖和繪圖等形式的作業(yè),教師應有效地結合教學,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運用,以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和理解、認知程度。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模仿教材有關內(nèi)容來完成填圖、拼圖和繪圖類的作業(yè)。在本課教學最后,我布置了看圖填空、動手繪制或課外收集與運動有關的圖片等作業(yè),讓學生活學活用課堂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學生理解和運用科學概念的能力。我們還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作圖比賽、科學實驗設計比賽等活動,使課堂中所學知識永久地融匯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
實踐證明:插圖教學能充分地將學生引入生活的情境中,重現(xiàn)學生的生活和體驗,幫助學生逐步架起由具象到抽象的橋梁,拉開學生抽象思維由遠到近,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序幕,有效地發(fā)揮教育應有的催化作用,促使學生由感性認知到邏輯思維的質(zhì)的飛躍。作為科學教育的實踐者,我們要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一切教學資源,靈動演繹,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探究科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