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行為的協(xié)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若不注意,行為就有可能成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闡述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以及讓學生明確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結合學校實際案例分析,使養(yǎng)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yǎng)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 行為習慣 規(guī)范 優(yōu)化 協(xié)調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習慣,顧名思義,是指由于無數(shù)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行為的協(xié)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若不注意,行為就有可能成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明白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guī)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fā)生作用了?!?br/> 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習慣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yè)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累?!笔聦嵣希晳T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引用一位名人的話提醒望子成龍的家長:成功教育從習慣養(yǎng)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tǒng)的資本,一個人養(yǎng)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yǎng)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二、讓學生明確要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習慣是好的,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益處,哪些行為習慣是不好的,對自己或別人有什么危害,從而讓學生改掉不良習慣,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教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經常地規(guī)范、強化、監(jiān)督檢查。先讓學生熟知《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內容,可以利用班會課采用以下一系列方式逐條逐條地組織學習:1.讀一讀,做到讀準讀熟。2.背一背,做到脫口而出。3.默一默,做到牢記于心。4.議一議,做到明辨是非。5.寫一寫,做到批評與自我批評。6.評一評,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先進帶后進。然后學校、教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規(guī)范、強化,并組織班委會、少先隊監(jiān)督檢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優(yōu)化校園文化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育人環(huán)境
1.建設學科教學陣地,努力把思品課、班會課和其它各科教學滲透作為學良好行為習慣訓練的主渠道。
2.認真立足校園軟文化建設的一批教育陣地,例如:國旗下講話、班會、班級主題活動、校園宣傳櫥窗、校園廣播、校外德育基地等。同時還要切實注重校園硬文化建設,讓校園每一方墻壁、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義。
3.開展活動,寓教于樂。喜愛活動是學生天性,活動既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們長知識、增才干,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活動是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源泉與基礎,是班級工作的核心內容,而富教于樂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教育方法。因此,圍繞規(guī)范開展好活動,讓學生在笑聲中受到教育,在游戲中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在比賽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為了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系列活動;針對不尊敬長輩、不團結同學的現(xiàn)象,開展“這是你嗎?”的講座活動;針對學生中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開展“糧食的抗議”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認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自覺珍惜糧食。
四、教師身先士卒,示范引路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長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師比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自然視老師為學習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給學生作示范,嚴以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識、文化知識、工作作風方面,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成為小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例如:為了讓班中同學做到不亂扔紙屑,見到紙屑又能主動拾起,在每次上課進教室后,老師就應該首先觀察地上有無紙屑,如若發(fā)現(xiàn),就應該走過去把紙拾起來,然后走到衛(wèi)生角投進紙簍,再回到講臺開始上課。經過多次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一來一往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老師身上,不時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似乎所觸動,長期以往,一部分人就會自覺地和老師一樣去主動拾紙了。教師要始終以班集體的一員身份為班級服務,如掃帚倒了,桌子歪了,講臺臟了,等等,教師都始終主動親自去做。我心中牢記著這么一句話:“與其說上十次,不如做它一次。”
除了教師必須有良好的習慣,給學生作出表率外,還要樹立班級、學校的榜樣,樹立學生身邊的典型,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學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形成一種自尊自愛、自我激勵的動力。教師可以在學生中開展“身邊的榜樣”“我要向他學”“這樣做才對”等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鼓起超過對方的勇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五、學校、家庭、社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知行合一的結果,但是很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內和校外,自己說的做的不一致的現(xiàn)象,校內是好學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這樣發(fā)展下去就會形成雙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惡習,必然會影響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因此,教師要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明確對學生的要求,力求做到要求一致,形成合力,不給孩子營造“小皇帝”的環(huán)境。家長主動配合學校加強教育,督促檢查,并認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為訓練,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guī)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yǎng)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yǎng)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章永生.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課程學習指導書[M].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軍.走進新課程[J].學苑音像出版社.
[3]曹廷華,許自強.美學與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