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shù)學“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中的例2“估算”。
左圖中的“方法二”就是本文的主角。對于此例題,《教師用書》中如是說:“教材給出了兩個學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學生明確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比欢?,在實際教學中,怎樣處理方法二,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案例呈現(xiàn):千呼萬喚終不現(xiàn)
呈現(xiàn)問題:把124面小紅旗平均分給3個班,每個班大約分到多少面?學生不假思索地得出了方法一:124÷3≈40(面)。
而方法二的出現(xiàn),則讓教師大費周折。如下:
至此,教師又是直觀圖演示,又是耐心地引導,方法二總算是“被出現(xiàn)”了。強加的方法,讓學生覺得別扭,以至于當教師問“這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種”時,多數(shù)學生認為方法二好,因為結(jié)果與精確值更接近。只有少數(shù)學生不太自信地認為方法一好,因為它方便。(多數(shù)學生喜歡方法二,多半是受了教師的權(quán)威暗示——老師說的方法應該是好的吧?。?br/> 原因試析:
1.淺析
上面的教學著實讓人尷尬,我們不禁質(zhì)疑:方法二的出現(xiàn)就真得那么難嗎?
如果了解了教材中估算教學的編排,那么學生如此表現(xiàn)是不難理解的。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無疑是心理定式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干擾。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識,具備了一些常用的估算技能,但之前學的加減法估算、乘法估算,無不是把加數(shù)或因數(shù)估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數(shù)從而使計算方便,而且不以接近精確值為標準,所以學生很順利地想到了方法一。而如方法二這樣,既用到估算,又用到進行精確計算的方法,實屬第一次出現(xiàn),難怪學生一片茫然。
這樣一來,就又產(chǎn)生一個疑問:為什么教材要在除法估算的教學中,貿(mào)然增加一種“更精確”的估算方法?
2.深究
讓我們再細細推敲加減法估算與乘法估算的教學。我們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教給學生必要的估算技能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比較估算的結(jié)果與精確值,進行是估大了還是估小了的判斷,讓估算真正有所用——可以用不太精確的結(jié)果作出明確的判斷。比如:⑴一篇文章400字,小丁叔叔平均每分鐘可打53個,8分鐘能打完嗎?⑵小王叔叔平均每分鐘可打48個,8分鐘能完成嗎?上面兩題,估算結(jié)果都是400字,而實際上估算結(jié)果與實際結(jié)果之間還存在著微妙的關系,需要判斷兩者的大小之后才能下結(jié)論——小丁叔叔能完成,小王叔叔則不能。
從這個角度類推可得:所謂的方法二,看來并不是另起爐灶、標新立異的其他方法,它可以看作是在得到初步的估算結(jié)果后,所進行的估算值與精確值比較的過程,僅僅只是方法一的深入而已。
新的嘗試:
1.引出“方法二”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認為可以這樣處理方法二的教學。如下:
這樣的設計,既把方法一和方法二很好地融合起來,使方法二的出現(xiàn)顯得順理成章,又比較巧妙地挖掘了教學的深度。
2.巧用“方法二”
如果只是對練習題進行估算的話,相比而言,用方法二計算起來相對麻煩,而方法一更受學生們的青睞。難道方法二只是擺設,中看不中用?其實不然,方法二更能在解決問題中發(fā)揮
作用。只要教師能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學生就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地對估算結(jié)果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理解估算的結(jié)果,感受估算的應用價值。請看如下教學片斷:
學生的不同結(jié)論、教師的故意設疑,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處于高度自覺和主動的狀態(tài),在討論交流、各抒己見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我們不僅要會估算,還要能對這個估算出的得數(shù)作出分析,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
再如:“每聽飲料3元,94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解決這個問題時,僅估出94÷3≈30(聽)還不夠,因為想知道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還要考慮剩下4元還能再買1聽,所以最多能買31聽。
溫馨提示:精選數(shù)據(jù),盡量回避能整除的問題
多棒的學生!能主動地對第一次估算結(jié)果作進一步分析,這不正是教師所期盼的嗎?而問題也就此出現(xiàn):65還是估算值嗎?如何解釋“估出來的精確值”?可見,本題中特殊的數(shù)據(jù)沖淡了問題應有的“估算味”,同時給教師自己制造了一個不小的麻煩。所以,建議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反復斟酌數(shù)據(jù),以突出教學重點。
以上就是我對除法估算課中方法二的點滴思考,整理了自己的困擾、分析與實踐,寫成小文,僅僅只是談了些自己的理解,不當之處,期待指正。
?。ㄘ熅廃S桂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