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4/Xkm2VYaiMYW7S9LjVfgjBQ.webp)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原理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jù)此進行教學?!币虼?,準確把握數(shù)學學習的起點,根據(jù)學生已有經驗合理組織學生去探求新知、建構意義,就變得十分科學和必要了。本文結合“認識三角形”的教學,談談我在教學中因學生實際而所作的一些處理和變化。
一、尊重學生已有“內存”,意在激活
數(shù)學源于生活,許多內容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學生對此也都有不同的認識或體驗。對于三角形,學生早有“內存”,我們需要的是激活、喚醒。
教學案例:
1.課件呈現(xiàn)宜昌長江大橋圖片(例題情景圖)。
談話:小朋友們,在這幅圖中,出現(xiàn)得最多的是什么圖形?
2.提問:在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三角形?
3.課件再次呈現(xiàn)一組三角形物體。
談話: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艘唤M三角形物體,一起欣賞。(課件先呈現(xiàn)具體的物體,后隱去圖形的面,抽象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
4.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
……
上述教學過程,教師在新課伊始,開門見山,用教材中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直接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三角形。接著讓學生回憶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三角形形狀的物體,進一步喚醒了學生對三角形的已有認識,再適時呈現(xiàn)一組三角形形狀的物體,不但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三角形的整體認知,又通過先物后形的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的認識過程。
二、找到學生理解“障礙”,重在誘撥
?。ㄒ唬┖侠礓亯|,掃除操作障礙
對于“認識三角形”而言,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應該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材是通過為學生提供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長的四根小棒,讓學生任意選三根小棒,通過操作,發(fā)現(xiàn)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再通過觀察、比較找到原因,理解規(guī)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由于先前沒有學習過搭配規(guī)律,因此對“在四根小棒中選三根,共有幾種選法”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全部列舉出可以選擇的四種不同情況,也致使很多學生并沒有把精力全部投入操作。因此,在這兒進行必要的鋪墊, 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每一種情況都進行操作,另外保證了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操作。
教學案例:
談話:請每個學習小組拿出信封,內有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提問:如果每次從4根中選3根,共有幾種不同的選擇情況?(根據(jù)學生回答填表)
?。▽W生分組操作)
……
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將“如何在四根小棒中選三根”專門進行教學,教師組織學生先集體交流有哪些選擇情況,并填好表格,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分組操作。雖是一小小的鋪墊,但卻掃除了影響操作的一切障礙,保證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小組合作探究。
?。ǘ┣商怼肮展鳌保芷稹耙阎迸c“未知”的橋梁
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條邊”的理解并不難,困難的是學生“在四根小棒中選三根去圍三角形”時,很難通過可以圍成的和不可以圍成的兩種情況的對比,想到三角形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有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巧用“拐棍”,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教學案例:
1.剪吸管。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并試著圍一圍,看能不能圍成三角形?
2.引發(fā)猜想。
提問:為什么有的同學可以圍成,有的同學不能圍成呢?大膽猜測一下,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和什么有關系?
3.關系探尋。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兩根老師發(fā)給你們的小棒(3厘米、5厘米),同時在作業(yè)紙上畫一條線段,自己圍一圍,看看哪些情況可以圍成三角形?
追問:為什么同樣是這兩根小棒,有的可以和所畫線段圍成三角形,有的就不可以呢?
啟發(fā):有兩條邊不變,第三條邊過長或過短都可能影響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過長或過短有沒有什么范圍呢?如果有,這個范圍又該如何確定呢?
……
對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理解其實不難,難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圍三角形想到用兩邊之和去與第三條邊進行比較。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采用了剪、圍吸管,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再通過用兩根小棒和畫一條線段圍三角形的實際操作,巧妙地將學生的關注焦點引向對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的比較上??梢哉f,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因“有”施教,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效。
?。ㄘ熅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