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山
(賀州學院 藝術(shù)系,廣西 賀州 542899)
賀州客家竹板歌探究
——賀州民間音樂文化藝術(shù)研究之二
黃 山
(賀州學院 藝術(shù)系,廣西 賀州 542899)
賀州客家竹板歌,是流傳于賀州市客家地區(qū)的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說唱曲藝,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源于古代中原,與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經(jīng)過長期演變、發(fā)展,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及鮮明的地方特色。賀州客家竹板歌,明顯整合了瑤、壯和其他漢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別具一格。傳承、發(fā)展、保護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黨和政府大力建設(shè)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的需要。
賀州客家;竹板歌;文化藝術(shù)研究
廣西賀州市地處湘、粵、桂邊境五嶺余脈地區(qū),是廣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區(qū)。賀州客家人是明末以后從廣東遷入,主要來自廣東梅縣、揭陽、揭西、河源等地,也有少數(shù)來自江西與湖南[1]7??图抑癜甯枋强图椅幕牡湫痛碇?,是客家曲藝重要組成部分??图颐裣蹬c客家文化成型期與成熟期在明清時期,客家竹板歌起源于客家人南遷過程中,中原文化與南方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文化。
客家竹板歌,是流傳于賀州市八步區(qū)客家地區(qū)的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說唱曲藝。這里的客家地區(qū),歷來盛行以民間說唱來反映他們的勞動生活、風土人情、社會風貌、男女愛情。客家竹板歌源遠流長,傳說“五胡亂華”時,中原地區(qū)客家先民避亂南遷,路途中有難友8人結(jié)為兄弟,按年齡排列為“經(jīng)、皮、抓、盞、風、火、狳、瑤”八家,分別從事算命卜卦、行醫(yī)賣藥、賣弄武藝、看相摸骨、撐船運輸、劫富濟貧、抬棺扛轎、說書賣唱等行業(yè)。其中說書賣唱的最小,稱為“滿”。以后客家地區(qū)說唱藝人,多稱藝名為“滿”。清代后期,廣東興寧著名說唱藝人“朱滿”在興寧設(shè)立“忠義堂”,收徒傳授說唱技藝。制定了嚴格的堂規(guī)堂訓,學徒拜師,在學三年,師傅有絕對權(quán)威,學徒觸犯堂規(guī),輕則打罵,重則抽六筋等。三年后出師稱“滿”,還須熟背二十四個長篇唱本,并能在師門中唱和講,對答如流。如此代代相傳,至解放前夕。賀州八步區(qū)流傳的客家竹板歌由清代中期廣東說唱藝人朱滿西遷時傳入,在吸收壯、瑤文化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其獨特風格。
賀州客客家竹板歌由于其邊唱邊打,所以相關(guān)曲藝道具亦與歌舞有關(guān)。顧名思義,客家竹板歌最常見的道具就是竹板??图抑癜甯?,說唱藝人所用伴奏道具,通常由四塊竹板組成,場所不拘,隨時可以配合說唱進行敲擊。其次,就是傳本。即,說唱藝人記錄民間長詩的手抄本,為藝人學藝及出師說唱表演常用。此外,客家竹板歌可根據(jù)需要另設(shè)伴奏樂隊,主要樂器為胡琴、秦琴、鼓、板、鑼等,常根據(jù)說唱藝人節(jié)奏及情緒要求進行伴奏。
客家竹板歌是在民間山歌、民間文學、民間歌舞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民間氣息濃郁。在舊社會,客家人聚居的地區(qū),常在街頭巷尾傳來“沙樂、沙樂、沙樂、沙樂、沙沙樂……”的竹板響聲,一些衣著襤褸的藝人走街串巷,沿街賣唱,得點錢米,苦度歲月。竹板歌藝人因其衣著襤褸,四處賣唱乞討,故被人稱為“叫化佬”。竹板歌亦被稱為“叫化歌”??图业貐^(qū)的下層勞動人民舊時生活貧苦,沒有閑錢去戲院觀賞大戲,他們的娛樂生活,便是請藝人說唱,花得三五文錢,得到藝術(shù)享受[2]62。因此,客家竹板歌植根于民眾,多以幽默、生動、風趣的言語敘述故事,借以表現(xiàn)客家人的生活,體現(xiàn)客家人樂觀幽默,勇于面對生活的樂觀性格。
客家竹板歌以說唱為表演載體,常為說唱結(jié)合,或說中有唱,以說為主,或唱中有說,以唱為主。由于客家竹板歌融合了多種藝術(shù)形式,說唱中配以竹板演奏表演亦成為其一大特色,歸結(jié)為“說、唱、奏”。竹板演奏其表演中占有較大比重。竹板歌藝人常常亦說亦唱,每一個長篇敘事串本分若干唱段,唱段前后,都用竹板演奏過門,演奏時,竹板用手掌挾持,以虎口為支點,拇指根骨卡板右緣,食指、中指一、二指節(jié)卡板外緣,握中段,用手勁力伸震使兩板發(fā)出緊密碰擊聲,打板方法有單擊、聯(lián)珠、抓擊、拉刮等多種,并有平板、單搖板、雙搖板、七星板等板花,其中搖板是用手批量的內(nèi)勁搖動竹板,使其發(fā)出均勻柔緩又清脆悅耳的節(jié),最富技巧。演唱時,表演者即興發(fā)揮,邊打邊唱,唱腔優(yōu)美,歌詞內(nèi)容貼近生活,客家人聽來是“句句落肚”,為廣大群眾耳熟能詳。
客家竹板歌的唱腔曲調(diào)與客家山歌緊密相聯(lián),主要是各種原腔山歌和民間小調(diào),并從廣西彩調(diào)、本地采茶戲中吸收養(yǎng)料,形成廣西客家曲藝上的獨特風格,主要有平板、吊腔、哭板等,以山歌基調(diào)類幾個旋律為基礎(chǔ),進行板式變化的唱腔體式,以旋律為動向,音區(qū)為變化;加上各種歌謠小調(diào),形成自身唱腔的獨特風格,客家竹板歌就其演唱形式可分為幾類,主要有“四句落板”、“五句落板”等?!八木渎浒濉奔疵總€唱段有四句,唱完之后,用竹板過門,每句由七個字組成,押一、二、四句尾韻,歌詞通俗易懂,以物喻理?!拔寰渎浒濉奔疵總€唱段有五句,唱完五句即以竹板過門,其唱腔有固定曲調(diào),歌詞有七言、九言、十一言等,多為七言、押一、二、四、五句尾韻,演唱時既有一韻到底的“連貫韻”,和諧動聽,感染力強;又有隨興發(fā)揮的“梅花韻”,音均轉(zhuǎn)換頻繁,流暢優(yōu)美,顯出音韻色調(diào)的多擇性,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客家竹板歌的說唱內(nèi)容多為代代相傳的“傳本”(唱本),有歷史故事、勸世文、虛玄歌、過街溜、風流散談等,實為客家民間長詩,通過竹板歌傳唱,流傳在八步區(qū)的“傳本”,經(jīng)過各地歌手不斷補充、完善,使作品更加豐富,“傳本”有長有短,長篇達幾百段、幾萬字,就題材可分為歌頌忠貞愛情的,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反映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如《韓云貞》;反對丑惡,塑造真善美形象的,如《白蛇傳》、《秦香蓮》、《張四姐下凡》等,多以七言四句體為主,情節(jié)生動、內(nèi)容豐富、貼近生活。
客家竹板歌是客家傳統(tǒng)曲藝之一,源于古代中原,與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經(jīng)過長期演變、發(fā)展,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及鮮明的地方特色。賀州客家竹板歌,明顯整合了瑤、壯和其他漢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別具一格。一些著名的傳統(tǒng)客家竹板歌藝人對客家竹板歌的發(fā)展影響深刻。
黃仕茂,男,漢族,1937年5月生,賀州市八步區(qū)蓮塘鎮(zhèn)新蓮村農(nóng)民,是遠近聞名的客家竹板歌藝人。
黃仕茂自幼喜愛客家山歌、客家竹板歌等客家民間藝術(shù),常常在田間地頭、鄉(xiāng)間村寨聆聽客家竹板歌演唱。自青年時代起,跟隨竹板歌藝人張亞亮學唱竹板歌,三十多歲就可以獨立演唱竹板歌。解放后,常常為群眾演唱。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了竹板歌的演唱。改革開放以后,黃仕茂又重新拿起竹板,歌頌新生活。他演唱的竹板歌字正腔圓,竹板演奏生動傳神,不但能演唱二十多個唱本,而且能根據(jù)需要,隨編隨唱。黃仕茂多次參加賀縣客家山歌比賽,獲得好成績,1999年參加在深圳市舉辦的中南六省客家藝術(shù)節(jié)客家山歌大賽獲得優(yōu)秀獎。其演唱的客家竹板歌由廣西電視臺、賀州電視臺錄制播放。是賀州客家竹板歌的代表性人物。
客家竹板歌是在客家的原腔山歌和民間小調(diào)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曲藝曲種。它經(jīng)過100多年的發(fā)展,具有三個主要特征:
第一,歌舞性。由于客家竹板歌植根于民間藝術(shù),亦歌亦說,邊打邊唱是客家竹板歌表演的一大特色,唱、說、打、舞,其中打擊舞動竹板對曲藝表演氣氛營造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文學性??图抑癜甯栌糜趥髡b的“傳本”,是一種民間長詩,流傳至今的“傳本”具有完整的內(nèi)容、題材,句式結(jié)構(gòu)、修辭手法,充分反映客家人的生活,具有強烈的文學性。
第三,通俗性??图抑癜甯柚哺诿耖g藝術(shù),具有很強的草根性,無論其唱腔、表演、語言、音樂伴奏,都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幽默詼諧,充滿生活氣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3]70。
賀州客家竹板歌以其質(zhì)樸的表演藝術(shù),反映客家人的生產(chǎn)與生活、勞動與愛情、悲歡與離合。因其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幽默詼諧的表演形式,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是在八步區(qū)廣泛流傳的重要文化藝術(shù)形式。另外,客家山歌作為客家竹板歌中的核心元素,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由于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老一代歌手相繼謝世,新歌手有待成長。這樣,客家山歌作為客家竹板歌的主要營養(yǎng),也亟待保護。要保護和發(fā)展客家竹板歌,就必須同時保護搶救客家山歌,二者缺一不可。因為客家竹板歌是客家山歌進一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保護和發(fā)展客家竹板歌對保護搶救客家山歌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保護和發(fā)展客家竹板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客家竹板歌這一客家文化的標志,走過了曲折的發(fā)展道路。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黨和政府重視和關(guān)懷下,在文化部門的精心培育下,客家竹板歌推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深入到鄉(xiāng)鎮(zhèn)村寨為群眾長演不衰。傳承、發(fā)展、保護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黨和政府大力建設(shè)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價值。
客家竹板歌具有客家人獨特的審美價值,其“唱、說、打、舞”的表演程式,獨特的喜鬧詼諧風格,抒情風趣的山歌式唱腔,內(nèi)容豐富深厚的長歌歌詞,貼近生活、幽默而又具音樂美的客家語言,都值得進一步研究、發(fā)掘、保護[4]5-6。發(fā)展客家竹板歌,具有重大的審美價值。
[1]韋祖慶.賀州客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文章.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叢書——客家山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李恒.談客家山歌藝術(shù)特色[J].藝術(shù)評論,2006(12).
[4]賀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客家山歌”申報書[C].2010-03-01.
Hezhou Hakka Bamboo Song Research:Hezhou Folk Music Culture and Arts Research(2)
HUANGShan
(Department of Art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Bamboo clappers songs of Hakka people which are popular in Hakka district of Hezhou in Guangxi,are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ip-h(huán)op Chinese folk art forms as well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Hakka culture.It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entral plains and then exchanged and combined with many nativ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Through long term change and development,it owns its unique style and vivid characteristics.Bamboo clappers songs of Hakka people in Hezhou obviously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the folk songs of the Yao nationality,the Zhuang Nationality and other branch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resulting in its exquisite and appealing tone.To inherit,develop and protect Bamboo clappers songs of Hakka people accords with people’s spiritual requirement as well as the need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ezhou Hakka;bamboo clappers songs;study of culture and art
I06
A
1673-8861(2012)01-0054-03
2011-09-03
黃山(1970-),男,廣西藤縣人,賀州學院藝術(shù)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賀州民間音樂文化。
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2010年對外開放項目(編號:KF20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