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乘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新概括
——學習胡錦濤總書記“7·23”重要講話的體會
邸乘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高度,強調“必須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新概括。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特色”,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胡錦濤;“7·23”重要講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7·23’重要講話”),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高度,精辟分析了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既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定下了基調,也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圖景進行規(guī)劃,是一篇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胡錦濤總書記的“7·23”重要講話有很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概括,其中強調“必須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新概括。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的“7·23”重要講話,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特色”,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在“7·23”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最重要的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保?]可以肯定地說,這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特色”的概括,既是富有新意的,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特色”的概括之所以富有新意,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以前不曾有過。首先是理論界不曾有過這樣的概括。我們知道,自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3這一當代中國的歷史主題之后,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的探討就開始了,而且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既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來探討其“中國特色”的,也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方面、道路方面和制度方面來探討其“中國特色”的,同時也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上來探討其“中國特色”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的概括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還沒有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全面而系統(tǒng)地概括為“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這四個方面。
再就是中央領導集體也不曾有過這樣的概括。鄧小平及以其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江澤民及以其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都有過或直接或間接的論述,但也都沒有將其全面而系統(tǒng)地概括為以上“四個特色”。胡錦濤及以其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也有過或直接或間接的論述,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不僅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jù)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進一步強調要“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3]9,26這里雖然突出強調了“中國特色”,并且明確提出了“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但其所強調的“中國特色”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特色”,所提出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則只是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中國特色”,而不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單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中國特色”而言,這里提出的也只有“三個特色”而不是“四個特色”。所以說“7·23”重要講話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特色”的概括是富有新意的,是一個新概括。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特色”的概括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從理論上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內涵的“中國特色”,標志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從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xiàn)在已經34年了,這說明我們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30多年了;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到現(xiàn)在也已經30年了,這說明我們正式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已經講了30年了。30多年來,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不懈地進行著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并且取得了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包括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的廣大人民群眾,包括我們的黨員和干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對中國特色的認識和理解,并不是完全清醒和正確的。這與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程度有關,也與我們的理論研究和理論宣傳不深入、不精準、不到位有關。我們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這兩大要素有機構成的。如果不能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就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如果只是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但卻未能科學地揭示“中國特色”的內涵,我們也就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講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有很多群眾包括一些黨員干部感覺不是太理解。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把有些講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都說成是“中國特色”,以至有“‘中國特色’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之說?,F(xiàn)在,胡錦濤的“7·23”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特色”,從而科學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的基本內涵。這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必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
另一方面,是從實踐上提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為我們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方向。胡錦濤在“7·23”重要講話中強調,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這里實際上就圍繞著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我們提出了兩個方面的任務:
首先,是要加強和深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包括對中國特色的研究。因為要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首先就必須從理論上認識和把握這些特色。同時,“7·23”重要講話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只是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這四個方面的特色,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四個特色”究竟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這還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科學闡釋的。加強和深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包括對中國特色的研究,當然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即指導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指導我們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其次,是要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者說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繼續(xù)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還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更鮮明、更豐富。這實際上也就為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多種形態(tài)存在的,是多種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體。在其多種存在形態(tài)中,包括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抑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chuàng)設,都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一種實踐形態(tài)。如果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統(tǒng)統(tǒng)都是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內在統(tǒng)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和發(fā)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指導和規(guī)范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接受和得到檢驗。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存在形態(tài)中,以及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無不深刻體現(xiàn)著鮮明實踐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群眾、尊重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雖然屬于不同的形態(tài),但卻有其共同的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理論和實踐雙重探索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歷史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是怎么來的?概括地說,它既是源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源于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發(fā)展的需要。
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出和反復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也是我們黨在執(zhí)政以后、特別是在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后所要回答和解決的首要的基本的實踐問題。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16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分析中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并且開始了在科學社會主義旗幟下的社會主義運動。蘇聯(lián)是第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在蘇聯(lián)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他們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和一整套體制模式。長期以來,這些觀點和模式被認為是完全正確和唯一正確的,社會主義似乎就應該是蘇聯(lián)這個樣子。事實上,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lián)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保?]139中國在建國初期,也曾“照搬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但沒有解決好?!保?]261再加上我們指導思想上的錯誤和工作上的失誤,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了相當曲折的道路,以至發(fā)生了像“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錯誤,使我們的黨、國家、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yè)遭到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如何根據(jù)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化和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確立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就成為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及社會主義興衰的一個重大課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緊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人民群眾積極探索的實踐中,從鄧小平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提出“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4]163到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命題,從而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確立了科學主題,為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進步確立了歷史主題。此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都是緊緊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探索和實踐的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從事的事業(yè),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形成和確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堅持不懈地進行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在這30多年,我們銳意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使我國成功實現(xiàn)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我們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xiàn)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我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我們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我們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我們大力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社會和諧穩(wěn)定得到鞏固和發(fā)展;等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拓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chuàng)設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現(xiàn)實的依據(jù)。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而言,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結和概括了10條(即“10個結合”),這就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fā)展同保持社會穩(wěn)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3]8這“10 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和發(fā)展的實踐基礎和現(xiàn)實依據(j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chuàng)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前進,更重要的則是要用來指導和規(guī)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正確性、科學性、可行性,也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經過30多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已經勝利實現(xiàn)了黨提出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三步走”戰(zhàn)略的前兩步戰(zhàn)略目標,尤其是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xiàn)在正在向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闊步前進。30多年的偉大成就,為黨、國家和人民繼續(xù)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30多年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不僅使我們從我國自身發(fā)展的縱向比較中,而且也使我們從國際觀察的橫向比較中深刻地認識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chuàng)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完全正確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yōu)勢。而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則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既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更沒有科學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從本國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想結合,獨立自主地進行自己的探索,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源于實踐,離不開實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不斷豐富其實踐特色。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前已述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多種形態(tài)存在的,是多種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體。在其多種存在形態(tài)中,就包括了理論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理論特色,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就包含著一種理論形態(tài),而且是一個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這個科學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不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無從談起,就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也不可能會有今天這樣的輝煌成就,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首先就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一種理論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首先表現(xiàn)為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重視理論指導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她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鄭重地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經過遵義會議和延安整風,黨的七大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鄭重地寫到自己的旗幟上,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正確認識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而是更加自覺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
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2]369丟了,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沒有了來由和方向。當然,“老祖宗不能丟”,并不是要把他們的理論當做教條,而是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其為指導,把什么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么樣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搞清楚;而是要堅持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即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把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樣的原則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辟和拓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創(chuàng)設和完善的。
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的,而且它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這一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一樣,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在它對當代中國及世界相關問題的解答中,反映在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理論觀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貫穿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要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也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發(fā)展作為當代中國的主題,明確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觀點,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歷史使命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體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階段理論的運用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當今時代主題作出的判斷及對世界發(fā)展趨勢作出的分析,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新視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含的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理論觀點,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理論;等等。
當然,不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完全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三位一體的整體發(fā)展。在這三者中,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表達,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制度體現(xiàn)。[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還表現(xiàn)在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一個高度重視理論指導的黨,同時也是一個勇于和善于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黨。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既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實現(xiàn)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進行各方面的撥亂反正,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吹響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創(chuàng)立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鄧小平理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面對世紀之交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堅持、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貢獻。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新的實際出發(f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fā)展變化,抓住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發(fā)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積極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同時,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這個理論形成更為完善的科學體系。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為基本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lián)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tǒng)一戰(zhàn)線、祖國統(tǒng)一、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tǒng)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還表現(xiàn)在始終保持理論形態(tài)上的一脈相承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集中全黨智慧,相繼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沒有丟“老祖宗”,沒有離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而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基礎的,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繼承、堅持同發(fā)展、創(chuàng)新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在這一總的判斷中,還包含著這樣一些具體的判斷:(1)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chuàng)篇”,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篇”,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3)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說它們是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的科學體系,從根本上說,就在于它們有著共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維護和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著共同的理論品格——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脈相承,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包含三大理論成果之間一脈相承的傳承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特色。正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這樣的理論特色,這就決定了:既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那么,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發(fā)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進程會不斷出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從而呈現(xiàn)出一個個階段性特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肯定也要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必須不斷豐富其實踐特色,而且必須不斷豐富其理論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繼續(xù)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既要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的各種熱點、難點、疑點問題,給出令人信服的理論說明和闡釋,又要把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新經驗,及時進行總結并上升為理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既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就必然地會帶有中國特色,帶有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列寧曾經明確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保?]163這個“特點”也就是本國特色、民族特色。在“走向社會主義”的具體“走法”上是如此;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后,在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上也是如此。這是因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僅都有自己特殊的基本國情,而且還具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格,以及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所鑄造的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心理意識和價值標準。中國在走向社會主義時就走了與蘇聯(lián)不同的道路,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上肯定也要有自己不同的走法。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而在“中國具體的實際”中,除了我們通常所一再強調的客觀存在的實際——基本國情(包括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社會意識的實際,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格的實際。正是這些方面實際,共同決定著和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
一方面,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主要體現(xiàn)為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f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作了適合中國實際、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論表達和實踐轉換。例如: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把生產資料從私有制轉變?yōu)楣兄埔暈樯鐣髁x最基本的特征。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保?]286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同現(xiàn)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9]693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被轉換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呈多層次分布的客觀要求。在分配制度上,馬克思根據(jù)未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認為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這一基本原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被轉換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以此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在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實行的是產品經濟,商品和貨幣將從社會上消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則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和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得到了結合,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在國家政權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只存在于從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后,國家將消亡。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認為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國家正在消亡,但還沒有完全消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強調無產階級專政將存在于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同時將無產階級專政表述為“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鮮明地凸現(xiàn)出人民在國家政權中當家作主的地位,表明政權具有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的職能和政權的民主性質,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8]292這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和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必然是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四項基本原則之一。黨的十七大又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等等。所有這些,根本上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由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格所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主要體現(xiàn)為在中國社會主義中融入了進步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語言表述上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這主要包括:(1)把愛國主義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融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使其成為推進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在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實現(xiàn)了有機的統(tǒng)一。愛國主義強化著人們對強國富民的追求,并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支撐。艱苦創(chuàng)業(y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tǒng),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這種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2)把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融為一體,使其成為社會的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重和諧,講信修睦,主張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天人合一、協(xié)和萬邦,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華,長期受到人們的崇尚。這些思想精華,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特征,在歷史上起到了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進步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繼承和弘揚著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并使這些思想精華與現(xiàn)代文明相承接,與社會進步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一國兩制”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等,都包含著對這些思想精華的繼承和發(fā)展。(3)在語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使其能夠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易于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的表現(xiàn)形式必然要帶有濃郁的民族特點、民族風格。例如,我們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來概括黨的思想路線的精髓;用建設“小康社會”來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奮斗目標;用“社會和諧”來引導社會建設和社會進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現(xiàn)出的民族特色。[10]
馬克思主義(包括科學社會主義)是時代的產物。應時而生,因時而變,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這種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同樣是應時而生、因時而變、與時俱進的,亦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代領導集體敏銳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和契機,緊緊抓住時代的本質特征,不斷回答和深化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既使馬克思主義獲得了新的時代內容,更使社會主義中國融入了時代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chuàng)設和確立的過程,深刻地反映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時代的新變化和新發(fā)展,自覺地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是引領時代潮流的一面旗幟。
世界在變化,時代在發(fā)展。認清當今時代的主題,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洞察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及其發(fā)展趨勢,明確提出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一極為重要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確立對內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jù)。正是基于對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又始終緊緊抓住有利時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基于對時代主題的科學認識,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制定了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方針。鄧小平強調,把我們的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方面來,建設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我們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我們從80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
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格局發(fā)生新的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qū)域合作方興未艾。和平與發(fā)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是基于這樣的科學判斷,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xù)堅持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內外政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時代的主題沒有變,但和平與發(fā)展這兩大課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天下仍很不太平。有鑒于此,對內,我們將繼續(xù)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zhàn)略決策。對外,我們將繼續(xù)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進一步強調: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又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zhàn)。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绊樦奔错槕獣r代潮流,也就是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要適應時代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時代的精神。適應時代要求,體現(xiàn)時代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時代特色。
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既要求我們要鼓勵競爭、奮發(fā)進取、敢為人先、推動創(chuàng)新,同時也要求我們要包容多樣、和諧合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開創(chuàng)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無論是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還是在文化和社會領域,都在努力地去適應這樣的時代要求;30多年來,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之所以取得了輝煌成就,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我們適應了這樣的時代要求。
適應時代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時代精神。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精神。時代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至于究竟包括哪些具體內容,這里且不作探究。但有一點是形成了共識的,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因此,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最能體現(xiàn)改革創(chuàng)新這一時代精神之核心的。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改革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在本質上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道路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開拓,理論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制度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完善,實踐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推進。
所以,鄧小平強調,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江澤民強調,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j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適時地通過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胡錦濤強調,要把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huán)節(jié)。在“7·23”重要講話中,他強調指出:“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fā)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把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huán)節(jié),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chuàng)新方面邁出新步伐,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改革創(chuàng)新是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中開辟和拓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在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中創(chuàng)設和確立的。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改革創(chuàng)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時代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還表現(xiàn)在它的偉大目標和功能意義上,即走在時代前列,引領時代發(fā)展。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趕上時代”的偉大目標;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進步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使其具有了引領時代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
引領時代發(fā)展,首先必須走在時代前列;而要走在時代前列,首先則必須“趕上時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即明確提出和確立了“趕上時代”的目標?!拔覀円s上時代”——這一目標是由鄧小平提出和確立并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所始終堅持的。
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既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又把目光投向世界,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置于世界的大環(huán)境、大坐標中加以考察,以確定中國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摆s上時代”,就是鄧小平所確立的中國發(fā)展的重要目標。鄧小平曾明確指出:“現(xiàn)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fā)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保?]242為了趕上時代,鄧小平特別強調發(fā)展科技和教育的極端重要性。他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274的重要論斷,并反復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4]40;強調“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35等等。他確信,經過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yǎng)出數(shù)以億計的各類人才。有了人才優(yōu)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集中全黨的智慧,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時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為了使我們國家盡快“趕上時代”。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同時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同樣是為了實現(xiàn)“趕上時代”的目標。
從改革開放前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和改革后我們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前后這兩種狀態(tài)的縱向比較中,使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也使我們從國際觀察和橫向比較中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此基礎上,黨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緊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展開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其成果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不僅使之具有了科學性、進步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的基本特點,更使之具有了引領時代發(fā)展的功能和意義。其引領時代發(fā)展的功能和意義首先當然是就中國而言的,即是引領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對世界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即具有世界歷史意義。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方面的引領作用和意義,必將得到愈益充分的顯現(xiàn)。
[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07-24(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秦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5).
[6]邸乘光.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首要歷史經驗[J].聊城大學學報,2012(4).
[7]列寧全集:第28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秦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5).
A New Condensation of the“Characteristics”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7·23”Talk by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DI Chengguang
(Center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51)
When addressing the opening session of the workshop for ministerial officials and provincial heads,Hu Jintao emphasizes from the political altitude of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must continuously enr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of theory,of the nation,and of the times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a new condensation of the“characteristics”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mprehending the“four characteristics”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grasp,and therefore to steadily adhere to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 Jintao;“7·23”talk;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actical characteristic;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national characteristic;times characteristic
D616
A
1674—0351(2012)05—0041—11
2012-08-24
邸乘光(195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責任編輯張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