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正奎(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
在減負增效的背景下,我校教務處規(guī)定語文學科每天的作業(yè)量不得超過15分鐘。于是,課堂45分鐘就顯得尤為重要,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要在這45分鐘來解決,向45分鐘要效率的呼聲再次響起。筆者觀察到,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大多能夠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教師們也能夠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引下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但是,學生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良好”,考試結果卻不能讓人滿意。究其原因,學生缺乏應有的注意品質,注意力沒有持久性,選擇性較差,不能隨學習任務的變化而及時轉移注意力。
因此,追求有效的語文課堂,必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新課程理念倡導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師作為學習的示范者和促進者,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決定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爭取一切學習的機會,有意識地關注自身學習的認知加工過程。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注意力呢?
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很大幫助。這種手段的運用,使教師能夠順利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想象,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發(fā)展思維、形成能力,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導入是課堂上要走好的關鍵一步,是氣氛的調和劑,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講究課堂導入藝術,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學會知識,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和智慧的啟迪。學生往往通過直觀的形象去認識事物、了解世界,而多媒體教學恰以其直觀、鮮明的聲、色、形等手段,使教學情境變得生動、活潑,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注意和興趣,激發(fā)求知的欲望。
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學生感知的過程,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協(xié)同起來,促進心理內化,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從而達到其他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時常為學生的學習膚淺而感慨不已。為什么有時學生對學習材料不感興趣,教學效率低下?作為教師要很好地反思,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否能夠真正激發(fā)起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浮躁、膚淺的問題上?如果課文本身較顯膚淺,教師就要主動賦予它更多的內涵,內引外聯(lián),開掘深度,拓展廣度,使設計的問題成為“障礙”,激發(fā)學生思考,使其走上探究之路。
英國課程理論專家斯滕豪斯的“過程原則”認為,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在課堂上討論、研究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在處理具有爭議性問題時,教師應持中立原則,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論壇;討論應尊重參與者的不同觀點,無須達成一致意見;教師作為討論的主持人,應對學習者的標準和質量負責。語文教育家張華教授說:“別忘了教師也有‘聽覺功能’,學生也有‘口頭語言’,我們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倡導教師在課堂上真誠傾聽學生對問題的解釋,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念?!?/p>
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學生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敏感度,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活動情境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情緒進入亢奮狀態(tài);能夠迅速激起學生的遐想,把他們積極的探索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尼采說:“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課堂中的表演指教師根據(jù)課文所提供的情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某一角色,模擬某一情境,以此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這樣的課堂生動活潑,學生興趣盎然,對文本的把握也會深刻透徹。
根據(jù)調查研究,初中生注意力穩(wěn)定的時間只有30分鐘左右,面對沒有興趣的學習內容,注意力穩(wěn)定的時間更短。這就要求教師有效控制教學內容與教學節(jié)奏,并能夠靈活地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適當放松,以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后續(xù)的學習中去,切不可責怪、訓斥甚至辱罵學生。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教學“資源”的構成者與生成者。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fā)現(xiàn)者,要善于抓住課堂上類似的每一個契機,從而最優(yōu)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與合作能力。
一節(jié)高效優(yōu)質的課,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參與,但是在特定的課堂時空中,在有限的時間內,要讓沒有多少探索經(jīng)驗和能力儲備的學生完全自主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問題,得出完美的答案,是不太現(xiàn)實的,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偏差,在辯論分析時會出現(xiàn)偏激,甚至固執(zhí)己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適當引導,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效率,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在課堂上,難免會有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當學生回答問題失誤而導致全班哄堂大笑時,教師應該巧妙撫慰其自尊心,同時用得體的辦法控制局面。只有這樣,學生的參與熱情才會得到保護,才會和教師一同完成課堂教學。當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或情緒低落時,教師應該調節(jié)教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看法要支持、鼓勵,讓他們感到老師看到了他們的成功,感受到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活動生機勃勃。
情感的滋潤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作為教師,我們應承認天底下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當學生取得成績的時候,教師要在全班面前表揚他們,這樣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快慰和成就感,進而信心倍增。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體諒他們,態(tài)度和藹、委婉地指出錯誤,并多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對于“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盡量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提出的問題不要超過他們的能力范圍,并且要多表揚和鼓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也認為:“人性最深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賞識?!笨梢姡p識激勵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學生都有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強烈愿望,好勝心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引進競爭機制,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例如,《春》是一篇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散文。在教學時,我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競賽,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知內容,深入作品的意境,品味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讓學生以感性的體驗替代理性的分析,將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動態(tài)的語言,將課本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初讀時,讓學生出聲地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師配樂范讀課文,進一步營造閱讀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接著讓學生速讀全文,要求復述課文內容;在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之后,再分組讀,每組推薦讀得最好的學生,參加班內比賽。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只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片段。通過多輪競爭,產(chǎn)生出冠、亞軍。最好由學生齊讀課文。多種形式的讀,始終在輕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審美情趣得到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可得到發(fā)揮。
又如《出師表》一文,我采取了“男女生研究古文對抗賽”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習情緒十分高漲。我將教學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作家作品、文學常識和歷史背景;課文中的生字詞收集;課文內容串譯;知識點的尋找與歸納。要求學生課下查找資料,做好記錄,準備下次上課進行課堂交流。教學中,大家逐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交流,教師參與歸納、總結。這篇課文教學用了三課時,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挖掘,教師總結時點出需要識記和重點掌握的知識,課堂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