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賢文,鄧素娟
(1.2.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漢語母語和二語書面表現的對比分析
——以小學高年級中國學生和大學高年級越南學生的同題漢語作文為例
曹賢文1,鄧素娟2
(1.2.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漢語習得;書面語言表現;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多樣性
本研究以小學高年級中國學生和大學高年級越南學生的同題漢語作文為例,從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和多樣性四個維度,對上述兩組被試的書面語言表現進行了測量。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組的流利性和準確性各項指標均高于越南學生組,尤其在流利性及詞匯與句法準確性方面,兩組之間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在復雜性方面,兩組被試的漢字和詞語復雜性測量數據差別不明顯,但越南學生組在以T單位長度為指標的句法復雜性方面顯著高于中國學生組;在多樣性方面,越南學生組的各項指標均高于中國學生組,不過兩組之間只在詞語多樣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發(fā)現揭示了漢語母語和二語書面表現的不同發(fā)展特點。
語言表現(performance)是由喬姆斯基提出的與語言能力(competence)相對應的概念,指的是“操本族語者說出的具體語言”(克里斯特爾,2004:262),或者“人對語言的實際運用”(Richards等2000:338),有的學者把它譯為“語言運用”(克里斯特爾,2004:262)或“語言表達”(王建勤,2009:7)。因此,語言表現分析(performance analysis)也叫語言運用分析(劉珣,2000:203)或者語言表達分析,即對學習者運用語言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在語言習得研究中,語言表現分析是研究學習者語言及其發(fā)展過程的重要方法。
漢語母語習得研究和漢語二語習得研究在各自的領域分別對母語學習者與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表現開展了相當系統(tǒng)且深入的研究,然而迄今為止,筆者尚未發(fā)現對這兩類語言表現進行實證對比調查分析的成果,特別是在完成同一任務時,漢語母語學習者與二語學習者各自語言表現如何,以及可以采取哪些量化指標來測量這兩個群組的語言表現,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根據語言產出形式的不同,語言表現可以分為口頭語言表現和書面語言表現,本研究打算考察同處于學校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的漢語母語和二語書面語言表現,探討如何對其進行綜合的測量,并對兩組被試的書面表現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選取漢語書面表達學習時間基本相同的兩個實驗組——小學高年級中國學生組與大學高年級(包括研究生)越南學生組作為實驗對象,考察這兩個組別在完成同一任務——同題漢語作文時,其漢語書面表現的異同。
Skehan(1998)、Wolfe-Quintero等(1998)、Ellis&Barkhuizen(2005)、Ellis(2008)、Housen&Kuiken(2009)等都認為,測量學習者完成任務時的語言表現通常包括三個維度:復雜性(complexity)、準確性(accuracy)和流利性(fluency),簡稱為“三性分析”(CAF)。用“三性分析”來測量學習者語言發(fā)展的成熟度已是學界共識,不過學者們仍在不斷探討如何完善“三性分析”的測量方法。例如,Skehan(2009)認為應該把對詞匯的測量補充進“三性分析”,文秋芳和胡?。?010)則在“三性分析”之上,又增加了一項多樣性,與復雜性、準確性和流利性一起作為“四性分析”。在傳統(tǒng)的“三性分析”中,語言發(fā)展的多樣性測量通常歸入復雜性一類,不過從測量的全面性和精細性考慮,筆者贊同把多樣性從復雜性中分離出來專門作為一項指標。因此,本研究將從復雜性、準確性、流利性和多樣性四個維度,從漢字、詞匯和句法三個層面來考察中國學生組與越南學生組完成同題作文時的書面表現。具體測量指標參見下文。
2.2 研究對象
越南學生組共35人,其中17人在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南京農業(yè)大學學習,18人在河內軍事外語大學學習;15人為研究生,20人為大學本科4年級學生;16人男性,19人女性。本科學生都是漢語言專業(yè),研究生都是跟中國研究相關的專業(yè)。他們學習漢語的平均時間為4.4年。由于他們學習漢語是聽說讀寫一起推進的,因此其學習漢語書面表達的平均時間也是4.4年。
中國學生組共41人,為南京市漢口路小學5年級二班和四班全體學生。其中男性20人,女性21人。本實驗在5年級上學期實施,一般來說,中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正式學習書面表達,因此,中國學生組跟越南學生組學習漢語書面表達的時間大體相同。
2.3 實驗設計
雖然兩個實驗組具有相似的漢語書面表達學習和發(fā)展時間,不過在年齡、認知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差別,為了讓所有的被試都有話可說,我們選取了一個人類共有的、老少咸宜的最基本社會情感話題——母子/母女關系作為寫作的題目。作文題目由一張暗示性的圖片(見下圖)給出,直觀易懂并有利于發(fā)揮被試的想象力。由于兩組被試的母語背景不同,圖片上的說明文字采用兩組被試都熟悉的非常簡單的第三語言——英語進行說明。
具體的施測題目如下:
題目:請仔細看圖,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寫出圖意。
時間:45分鐘
注意事項:
(1)根據畫面內容,發(fā)揮想象力,題目自擬。
(2)文章的表達形式:記敘、議論和說明。
(3)題目前空4格,開頭空兩格,標點符號獨立占格。
(4)如果有不會寫的字,可暫用拼音代替。
圖1:引自Jason Love的漫畫網站
2.4 數據收集
越南學生的語料收集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2010年11月下旬由南京學習漢語和中國研究的大學高年級越南留學生(包括研究生)完成。第二部分語料2010年12月初由在越南河內軍事外語大學學習漢語的18名四年級學生完成。參加實驗的越南學生共有35人,回收答卷35份,其中5份答卷回答不全,作為無效答卷排除,實際有30份答卷進入了統(tǒng)計分析。
中國學生的語料收集分別于2010年12月15日和23日在課堂上集中完成,共有41人參加實驗,回收答卷41份,其中有6份答卷回答不全或者夾雜了一些英文,被作為無效答卷排除,共獲得有效答卷35份。為了與越南學生組的實驗人數保持一致,我們隨機選取了其中的30份進入統(tǒng)計分析。
2.5 測量指標和統(tǒng)計工具
我們參考Carroll(1979)、Wolfe-Quintero等(1998)和Ellis&Barkhuizen(2005)等總結的已有研究中采用過的有效測量指標,并針對漢語的特點,確定本研究的測量指標如下:
1)流利性測量指標:每分鐘漢字數和詞語數;
2)準確性包括句法準確性、詞語準確性和漢字準確性,測量指標分別為:
A.句法和詞語準確性方面:平均每一百詞里有多少個詞語和語法錯誤;
B.漢字準確性方面:平均每一百字里出現多少個漢字錯誤(包括錯字、別字和用拼音代替的字)①重復出現的錯誤都按照出現的次數累計。;
3)復雜性包括句法復雜性、詞語復雜性和漢字復雜性,測量指標分別為:
A.句法復雜性:平均句長(MLU)和T單位(T-Unit)長度②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心理語言學家D.McCarthy就提出了平均句長(MLU)的概念,作為測量兒童語言成熟度的尺度,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不過,Hunt(1965)在研究中小學生書面語法結構時,認為平均句長這一指標不夠客觀,因為McCarthy并沒有設定一個明確判斷“句子”的標準,而由于學生對標點的不充分使用,他們對句子的判斷并不可靠。隨后,Hunt提出一個更具操作性的句法單位——“T單位”(Minimal Terminable Unit)用來測量兒童母語寫作的語言發(fā)展。十多年后,Larsen-Freeman&Strom(1977)開始把它引入二語發(fā)展的測量,此后“T單位”測量法逐漸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Wolfe-Quintero et.(1998:70)和Foster et.(2000)等對二語習得領域的相關實證研究所作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T單位是第二語言發(fā)展指數研究(developmental index studies)最常用的測量因子,T單位長度是測量學習者語言復雜性的最主要指標之一。本研究將同時使用平均句長和T單位長度來測量復雜性。我們根據Hunt(1965)對T單位的定義和漢語自身的特點,把T單位界定為:單句和帶有關聯(lián)連詞或關聯(lián)副詞的復句。對于不含任何關聯(lián)性成分的流水句,如,一些并列復句和承接復句等,每個分句都被視為一個T單位。;
B.詞語復雜性:高級水平詞例(token)數與總詞例數之比、高級水平的詞型(type)數與總詞型數之比③本研究根據《漢語水平詞匯和漢字等級大綱》(2011)甲乙丙丁四級的劃分,把丙級詞、丁級詞和超綱詞作為高級水平詞匯,漢字的劃分與此相同。;
C.漢字復雜性:高級水平漢字字例數與總字例數之比、高級水平字型數與總字型數之比;
4)多樣性包括漢字多樣性、詞語多樣性和句法多樣性,測量指標分別為:
A.漢字多樣性:字型數與字例數之比;
B.詞語多樣性:詞型數與詞例數之比;
C.句法多樣性:由于漢語全部句式的分類和統(tǒng)計方面目前還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困難,本文采取一項折中方案,通過抽取“是”字句、“有”字句、“把”字句和“被”字句這四種特殊句式的用例來分析其內部的多樣性分布。
本研究收集的原始語料是寫在方格紙上的手寫材料,為了分析上的方便,筆者把這些材料都轉寫為電子文檔,并根據上述測量指標進行標注,然后進行統(tǒng)計。字數、詞數、字頻和詞頻等先采用Dimsum軟件進行初步的切分和統(tǒng)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人工檢查、重新劃分和統(tǒng)計。句子、句式及所有字、詞、句錯誤的辨識和標注全部由兩位作者人工完成并交叉核對。
3.1 流利性統(tǒng)計結果(表1)
3.2 準確性統(tǒng)計結果(表2)
3.3 復雜性統(tǒng)計結果(表3~5)
3.4 多樣性統(tǒng)計結果
3.4.1 漢字和詞語多樣性(表6)
①q只計算漢字總數,不包括標點符號。
表2:準確性統(tǒng)計結果
表3:漢字復雜性統(tǒng)計結果
表4:詞語復雜性統(tǒng)計結果
表5:句法復雜性統(tǒng)計結果
表6:漢字和詞語多樣性
3.4.2 四種特殊句式的使用
詳見表7~10。
為了檢查兩組被試的漢語書面表現在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和多樣性指標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我們使用SPSS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上述數據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如下:
4.1 流利性統(tǒng)計結果分析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中國學生組的字產出流利性和詞產出流利性分別為8.8字/分鐘和6.3詞/分鐘,越南學生組的字產出流利性和詞產出流利性分別為8.1字/分鐘和5.6詞/分鐘。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在字產出和詞產出流利性兩項指標方面,兩組之間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中國學生組的流利性顯著高于越南學生組,見表11。
表7:使用9類“是”字句①的情況
表8:使用7類“有”字句②的情況
表9:使用6類“把”字句③的情況
表10:使用四類“被”字句①的情況
表11:兩組被試書面語言表現測量結果的獨立樣本T檢驗
4.2 準確性統(tǒng)計結果分析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在漢字錯誤總數方面,越南學生組“每100字漢字錯誤數”為1.8,中國學生組為1.6,越南學生組的漢字錯誤率比中國學生組略高;而在詞匯和語法錯誤總數方面,越南學生組每100詞詞匯和語法錯誤數為5.5,中國學生組為2.1,越南學生組的詞匯和語法錯誤率是中國學生組的2.6倍。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漢字錯誤率方面兩組之間差異不明顯,而在詞匯和語法錯誤率方面,兩組之間則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中國學生組的詞匯和語法準確性顯著高于越南學生組。
4.3 復雜性統(tǒng)計結果分析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在漢字復雜性指標方面,越南學生組的高級水平漢字字例數與總字例數之比、高級水平字型數與總字型數之比分別為29.2%和43.5%,中國學生組這兩項數據分別為30.2%和41.6%;在詞語復雜性指標方面,越南學生組的高級水平詞例數與總詞例數之比、高級水平的詞型數與總詞型數之比分別為24.4%和37.8%,中國學生組這兩項數據分別為23.9%和37.0%。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被試在漢字和詞語復雜性上差異不顯著。在句法復雜性方面,以平均句長來測量,中國學生組平均每句22.5字,越南學生組平均每句23.4字;但以T單位長度來測量,中國學生組的T單位平均長度為12.9字,越南學生組的T單位平均長度為18.4。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平均句長上的差距不顯著,而在T單位平均長度上則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4.4 多樣性統(tǒng)計結果分析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漢字多樣性的測量指標——字型數與總字數之比,中國學生組和越南學生組分別為0.091和0.095;詞語多樣性的測量指標——詞型數與總詞數之比,中國學生組與越南學生組分別為0.190和0.214。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前一項數據上,兩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而在后一項數據上,越南學生組顯著高于中國學生組。在四種特殊句式的使用方面,越南學生組“是”字句和“有”字句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中國學生組,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用例數則少于中國學生組。不過從每一種句式內部句型的使用分布來看,越南學生組總體上稍微多樣和均衡一些,顯示出越南學生組的句法多樣性略高于中國學生組。
4.5 統(tǒng)計結果總結
通過上述測量、統(tǒng)計和分析,中國學生組和越南學生組在完成漢語同題作文任務時的書面語言表現測量結果總結如下:中國學生組的流利性和準確性各項指標均高于越南學生組,尤其在流利性及詞匯與句法準確性方面,兩組之間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在復雜性方面,兩組被試的漢字和詞語復雜性測量數據差別不明顯,但越南學生組在以T單位長度為指標的句法復雜性方面顯著高于中國學生組;在多樣性方面,越南學生組的各項指標均高于中國學生組,不過兩組之間只在詞語多樣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上述結果表明,盡管中國學生和越南學生的漢語書面語學習時間大體相當,但在完成同題作文的實驗任務中,其書面表現的各項測量數據卻顯示了較大的差異,從中可以發(fā)現漢語母語和二語書面表達能力發(fā)展的不同規(guī)律和特點。中國學生組的流利性指標均顯著高于越南學生組,顯示出作為母語學習者相對于二語學習者的優(yōu)勢。這種母語優(yōu)勢也反映在準確性的指標方面,特別是詞匯和語法準確性的測量數據,越南學生組與中國學生組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這說明盡管經過多年的漢語學習,但與漢語母語者相比,高年級越南學生的漢語書面表達在使用準確度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不過由于越南學生具有一定的漢字背景,在漢字準確性上跟中國學生組的差異并不顯著。
在漢字和詞語復雜性指標上,兩組被試的書面表現測量數據大致相同,不過,在平均句長和T單位長度兩項句法復雜性指標上,越南學生組均高于中國學生組,特別是T單位長度的測量數據,兩組間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我們對比兩組語料分析其中的原因,發(fā)現越南學生使用的外顯句法結構和關聯(lián)成分明顯多于中國學生,而中國學生使用外顯句法標記較少的流水句更多,使得后者的T單位總數明顯高于前者。越南學生的漢語書面表達傾向于使用較多的顯性復雜句法成分,一方面可能是受到漢語二語教學的影響,比較重視顯性句法結構的學習和運用;另一方面越南學生都是成人,大腦中已經形成了比較復雜和多樣的概念系統(tǒng),這不但會影響語言表達的復雜性,也會對語言表達的多樣性產生影響。本試驗中的多樣性測量數據顯示,越南學生組的各項指標均高于中國學生組,特別是在詞語多樣性方面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顯示出在書面表達方面,成人的二語學習相對于兒童母語學習的優(yōu)勢,成人在學習二語時,大腦中已有的豐富的概念系統(tǒng)會對第二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尤其是詞語表達多樣性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遷移作用。
戴維·克里斯特爾(編)2004《現代語言學詞典》,沈家煊譯,商務印書館。
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2001《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經濟科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邵敬敏(主編)2007《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建勤(主編)2009《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商務印書館。
文秋芳胡健2010《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Carroll,J.1979《兒童語言的發(fā)展》,曾越麟譯,《語言學動態(tài)》第4期。
Ellis,R.2008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R.&G.Barkhuizen2005Analysing Learner Langua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ster,P.,A.Tonkyn,&G.Wigglesworth2000Measuring spoken language:A unit for all reasons.Applied Linguistics,21(3).
Housen,A.&F.Kuiken2009Complexity,accuracy and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 30(4).
Hunt,K.1965Grammatical Structures Written at Three Grade Levels(NCTE Research Report No.3).Urbana,IL: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Larsen-Freeman,D.&V.Strom.1977.The construc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dex of development,Language Learning 27(1).
Richards,J.,J.Platt&H.Platt2000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應用語言學辭典》),管燕紅譯,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Skehan,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Model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Integrating complexity,accuracy,fluency,and lexis.Applied Linguistics 30(4).
Wolfe-Quintero,K.,S.Inagaki&H.Kim1998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Writing:Measures of fluency,accuracy,and complexity.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Performance in Chinese as L1 and L2:Based on the Chinese Compositions on the Same Topic among Chinese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Vietnam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Cao Xianwen1,Deng Sujuan2
(1.2.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Nanjing University,Jiangsu,Nanjing 210093,China)
Chinese acquisition,writing performance,fluency,accuracy,complexity,diversity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fluency,accuracy,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the task of writing a Chinese composition on the same topic by Chines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high grade and senior Vietnamese students in university.The statistical findings are as follows:While the fluency and accuracy indexes of the Chinese students’composition are above those of the Vietnamese students,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dexes of the Vietnamese students’composition are above the Chinese students’.These findings reveal different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First Language(L1)and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L2).
H195.3
A
1674-8174(2012)02-0039-08
【責任編輯 宗世?!?/p>
2011-09-01
曹賢文,男,安徽安慶人,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鄧素娟,越南留學生,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