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臻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
嫩?,F(xiàn)象:一種新興青年文化
邵家臻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
嫩模現(xiàn)象是個橫空出世的新興青年文化現(xiàn)象,亦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一課。討論嫩?,F(xiàn)象的由來,以及在眾聲喧嘩中隱含的各種文化政治,例如名人概念、青年概念、女性身體等,能檢視社會主流論述對此等文化概念的意義轉(zhuǎn)變和規(guī)訓等。
嫩模;小報名人;身體政治
人人都說“嫩模風潮”是個相當忐忑的青年意象,其實區(qū)別在于說法不同。
我們經(jīng)常讀到有關(guān)嫩模的報道和評論,以“嫩模熱”、“嫩模風潮”、嫩模之亂”、“橫空出世”、“嫩模入冬玩完”、“要封殺嫩?!钡葹轭}。出自傳媒口中,這說法帶著尖刻和亢奮,褒貶不一地迎接城中熱話新寵兒。出自模特兒界和演藝界口中,是怕嫩模在搶風頭之余也在搶飯碗,令其利益受損,風光不再。出自模特兒公司和跨媒體制作公司口中,是純粹的市場考慮,一面明了嫩模的潮來潮去,無謂太過認真,一面生怕“利益極大化計劃”不能持續(xù)。出自商戶和活動制作人口中,這說法又十分矛盾曖昧,成也嫩模敗也嫩模,又杯葛又吹捧,總不自在。出自家長、教師、社工等道德人士口中,這說法充滿徨恐,嫩模的肉香四濺固然不堪入目,而自信滿滿地擺出誘人姿態(tài)和明刀明槍的猖狂金錢觀,更是被指為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出自文化人口中,這說法帶點尷尬:嫩模風潮說得再熱鬧也好,“嫩”這個字卻偏偏得不到香港中文網(wǎng)絡(luò)搜尋器的支持,間接驗證了“嫩?!辈槐徽J可接受的地位。出自嫩??谥校@說法總帶點不忿,明明拋胸露肉、風餐露宿、捱更抵夜,在沒有觸犯法律的情況下為更好地生活打拼,卻處處被人看低、嘲弄和邊緣化。
在這種眾聲喧嘩的社會議論下,不難發(fā)現(xiàn),個中的討論往往已經(jīng)超越了議論的本題——嫩模本身,而無的放矢地推及其他范疇。所謂的“嫩?,F(xiàn)象”不單是指有一群少女在擺弄自己的身體,也牽涉了星探、出版人、經(jīng)理人、市場推廣者、讀者、傳媒、真假女性主義者、清教徒式的衛(wèi)道之士、淫審處、明光社、老師、家長團體、社工等一切看的、罵的、又要看又要罵的。可以說,我們在談嫩模,其實是以嫩模作為美麗政治,深刻而不著痕跡地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本文正以“嫩?!睘橛懻摰闹行募捌瘘c,梳理圍繞在嫩?,F(xiàn)象周圍的不同范疇,包括“名人”、“青年”、“胸”等議題里的政治。前三者跟嫩模的身份政治有關(guān);后者則跟身體政治有關(guān)。本文希望借“嫩?!眮砹私馓囟ㄎ幕性摃r期的道德、價值和信仰的主要指針,例如怎樣的社會才會將嫩模塑造成務必要嚴格監(jiān)管的次一等道德社群。
自2008年8月起,香港多了一個火辣新詞:嫩模。在“嫩?!背蔀榻y(tǒng)稱之前,又有“嫩?!被颉坝啄!钡姆Q呼,指的是一群樣貌甜美、大眼、青春可愛、身材得天獨厚又不吝嗇、純真中帶點性感的少女模特兒。她們前身是一群業(yè)余的硬照模特兒,本身大部份是學生,透過網(wǎng)上攝影討論區(qū)、攝影同好會或朋友介紹等不同渠道“接job”,為業(yè)余的攝影愛好者擔任模特兒,練習人像攝影技巧。其后這股“人人皆是攝影師”的風潮越吹越烈,有了不同的發(fā)展。有一部份少女模特兒在業(yè)余攝影圈中闖出了小名氣,轉(zhuǎn)為全職,更被招攬拍硬照或做廣告代言人,或出席廣告活動及時裝秀。據(jù)《經(jīng)濟日報》于2009年7月6日的報道,這群十來歲少女只穿上背心、熱褲、比基尼,以“青春”為賣點,其背后正是金融海嘯下,企業(yè)被迫削減預算而衍生的“刀仔鋸大樹”宣傳技倆新嘗試。以往動輒用數(shù)萬甚至數(shù)十萬聘請藝人或名模宣傳的日子已經(jīng)不再,但宣傳仍要繼續(xù)下去,遂轉(zhuǎn)向既便宜又年輕的“電玩女郎”,以最原始的青春肉體吸引傳媒和消費人流,反賺到意想不到的經(jīng)濟效益。
對嫩?,F(xiàn)象追源溯始,有人認為是自2006年7月舉行的香港動漫電玩節(jié)開始,因性感裝束來代言網(wǎng)絡(luò)游戲的李曼筠(又稱動漫)引來一眾業(yè)余攝影愛好者(龍友)青睞而成名,但當時仍未有“嫩?!敝Q。及至2007年8月,Janice Man和Angelababy一起行時裝騷,獲封“嫩界女神”,“嫩?!币辉~才被廣泛使用。到了2009年,由于嫩模之間的競爭轉(zhuǎn)趨激烈,為了爭取更多支持,都愿意展示自己出眾的身材,以低胸熱褲性感示人。同時,模特兒公司又為她們推出多本性感泳裝和內(nèi)衣寫真集,令嫩模由最初強調(diào)“可愛”,變成強調(diào)“性感”。有指那些以平、靚、正、搏、賣肉、青春作賣點而崛起的嫩模,由接內(nèi)衣或泳衣秀到以低價接宣傳活動、拍電影到出版寫真集“入侵”書展,正是“跨界別營銷”的結(jié)果。而所謂的入侵,不是嫩模本人,而是這些以前不屬出版業(yè)界的其他行業(yè),它的壯大,使它到處尋找推廣和發(fā)展的空間。
嫩模風潮一方面將傳媒吹得杯盤狼藉,在報道與不報道及如何報道等銷路與道德問題之間拉扯,但另一方面不看不看仍是本能地看,性感胴體從來都是傳媒大眾的寵兒,形成一個新興的普及文化現(xiàn)象。由第一宗至過千宗,嫩??芍^占據(jù)了整整一年香港報章的頭條。香港書展踏入20周年,被報道得最多的,不是哪位作家,而是“嫩?!薄J聦嵣?,出版商亦打鐵趁熱,火速推出嫩模寫真,有《My Secret Album》、《Miss Angelababy》、《Kissy Chrissie》、《8模少女館寫真》、《My Yumi.Melody》、《Taste of Angels》、《Kiss》、《純白之羽》、《Girl's Look Book Vol.1.2寫真集》等。結(jié)果,一共10本的嫩模寫真令主辦書展的貿(mào)發(fā)局如臨大敵,更要實施隔離政策,特設(shè)嫩模簽名區(qū),并高調(diào)要求嫩模的衣著要合乎體統(tǒng),不得穿得性感。另據(jù)報道,嫩模周秀娜的《Kissy Chrissie》大賣,3日已賣出20000本,銷量空前絕后,一度使連2000本也賣不出的文學作家望塵莫及。而在書展前后,有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luò)社群Facebook上建立“抗議書展垃圾化,請嫩模滾出7月香港書展”,短短幾天就有5萬人支持和2萬人反對,事件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guān)注。
的確,嫩模風潮涉及的,何止是寫真集與書展的糾纏。它本身牽涉的問題已經(jīng)越來越復雜,關(guān)系到諸多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青年論述與成人統(tǒng)識、女性的身體自主與男權(quán)對身體規(guī)訓、娛樂至上與社會道德、欲念化身與青年榜樣、外貌包裝與實力內(nèi)涵、名人與小報名人[5]等等諸多方面的較量、比拼、角力。也就是說,嫩模遠遠不僅是嫩模本身,圍繞著“嫩?!眱勺值姆N種論述,與其說是能讓我們多了解被論述者,還不如說是讓我們能或多或少地明白論述者本身。凡此種種,都不容易在報刊報道中看到,卻又狡猾地存在于社會之中,被以春色無邊作噱頭的報道和一浪接一浪的謾罵與道德教訓淹沒了。
藝術(shù)大師Andy Warhol預言過,“在將來,每個人都能出15分鐘的名”,當這句話已變成陳腔濫調(diào)的時候,我們才赫然發(fā)覺他口中的“將來”,就是現(xiàn)在,就如當下的嫩模?!澳勰oL潮”,是個頗準確的說法。它的來、它的去,都是匆匆的。嫩模占據(jù)了報章、電臺、電視,也填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像是任何人都可以就此說上兩句。然而,她們的面容,我們分不清楚;她們的名字,我們經(jīng)常弄錯。不過,就算如此,仍未阻她們踏上“名人”之路。
“名人”原是來自世襲的優(yōu)勢,例如英國威廉皇子成為“世襲名人”;亦可以是指憑著過人技術(shù)和才干,成為人中之龍,即“打拼名人”。不過今日嫩模跟這種“名人”是有所不同的,她們更接近“小報名人”[5]。專研究名人的文化研究學者認為,隨著媒體與信息的爆炸,需要大量且快速的消費名人,于是媒體名人工業(yè)日漸壯大,媒體市場例如雜志周刊娛樂新聞均滋生了對于新故事、閑話與名人照片的需求,也因而出現(xiàn)了“小報名人”的現(xiàn)象。所謂的小報名人,這種短壽命的公眾人物,他們吸引媒體一天的注意,但第二天便遭遺忘,近似于“拋棄式名人”的概念[6]?!靶竺恕钡纳芷谟鷣碛?,如同香水揮發(fā)一樣,一去不會回頭。
在這樣的名人文化消費的利誘下,媒體正式參與了這一場認同與欲望的文化建構(gòu)。嫩模的媒體表述,指的是大部份媒體的娛樂新聞頭條內(nèi)容,由電視傳媒到電子傳媒,再到文字傳媒;由每月到每星期,再到每天的追蹤訪問以及偷拍式報道,都在說明嫩?,F(xiàn)象是共同炒作出來的媒體事件,處處充滿著媒體制造的痕跡。另一方面,這個由媒體主導的明星建構(gòu)計劃,也改寫了明星概念的意涵和想象。這種所謂明星建構(gòu)的結(jié)構(gòu)性轉(zhuǎn)變:從菁英到平凡。人們一面慶祝名人的本質(zhì)平凡性,一面又膜拜名人的精英地位的非凡價值,使名人論述出現(xiàn)詭異和矛盾的怪相[7]。
檢視嫩?,F(xiàn)象的媒體再現(xiàn),便會發(fā)現(xiàn)香港社會的名人論述不無這種詭異和矛盾性。傳媒一方面搜羅嫩模美麗不可方物的一面,毫不吝嗇地用上了“女神”、“美少女”、“天橋上的寵兒”等贊美之詞,延續(xù)了名人天生麗質(zhì)、不可攀附的非凡價值,但另一方面,又會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嫩模的閑扯、流言蜚語只會嫌多,不會嫌少,當中也暗含了不少對這些嫩模的不屑與批評,把她們與“學歷低”、“沒教養(yǎng)”甚至是“妓女”等劃上等號。就算獲邀出席同一宣傳活動或時裝秀,嫩模始終不被當成正規(guī)而且高不可攀的天橋模特兒,而被認為以低俗的手法“搶生意”:“遲早嫩模會變成貶義詞,解作頂爛市、年輕、矮,但肯露肉?!彼齻儾恢槐凰茉斐刹粨袷侄危菦]有教養(yǎng)的一群:“她講話比較直接,有時會覺得不順耳,初初會介意和難受,后來適應了,她之前話我知道都是為我好?!背恕皩W歷低、沒教養(yǎng)”,嫩?!俺鲑u色相”的謀生方式更被與性交易劃上等號:“試過有人問價,不過一次啰,老板對我有興趣,見我冇反應第二次仲加碼,好搞笑?!倍齻円啻蚱屏松鐣话銓ε浴榜娉帧钡钠谕?,對于自己的身體甚為自在,對身體的討論也甚為露骨:“我得C(cup)咋,谷M(月事)先D(cup)啰!”“無所謂啦,不過我個胸大過佢,仲系原裝正貨。她是個靚女,我都好羨慕佢今時今日的地位,想以她為目標,希望愈做愈好?!痹阡佁焐w地的報道里,貶義和丑化的比例比褒義的多,但嫩模不單是沒有介意或回避這些類型的報道,反而繼續(xù)以其媚行作招徠,一言一行均迎合著這種“流言蜚語文化”,強化了媒體塑造的形象,藉此出名。
古代無論任何社會,出名皆與“立德”、“立功”、“立言”有關(guān)。盡管名人可能有丑事,但成名的人多少都會受到較強的社會規(guī)范約制。到了20世紀,由于社會急劇轉(zhuǎn)變,規(guī)范性減弱,庸俗性增強,漸漸地使“名”與“德”開始分離,最極端的甚至出現(xiàn)“不管好名臭名,出名就是好”的出名文化?,F(xiàn)今社會新媒體日漸壯大,對于用以填充這個媒體空間的材料的需求也比傳統(tǒng)媒體高出很多,而網(wǎng)絡(luò)廣告商亦不斷尋找這些能幫他們吸引眼球的人和事,因此,造就了不少所謂的“網(wǎng)絡(luò)名人”,藉短期的名氣名利雙收。比起從前要以一生努力“立德”、“立功”、“立言”換取在歷史上留名,現(xiàn)在Youtube上以另類言行闖出名堂出名的大眾名人俯拾皆是。Andy Warhol說過偶像是現(xiàn)代社會最接近不朽的東西,而偶像崇拜則是對不朽的追求,源于人對死亡的恐懼。就算是再平凡的一個人,在傳媒的鎂光燈洗禮后彷佛擺脫了平凡的枷鎖,被名氣加冕,連樣子也好像變得更特別、更出眾了。是源于對死亡的恐懼也好、是被虛榮感吸引也好、是被背后的賺錢機會吸引也好,出名變成了現(xiàn)代人最高的人生目標,使人們孜孜不倦地主動創(chuàng)造事端讓自己出名,并主動讓人偷窺,此乃出名的速成之道。這跟以往的出名之路大相徑庭。
這種情況可以美國的百年調(diào)查為論證。1898年針對初中生做的調(diào)查顯示,他們崇拜的人物里有七成八為歷史英雄,一成二為文學人物,5%為宗教偉人。但到了1948年,歷史英雄只剩1/3,運動明星增至二成三,演藝界為一成四,宗教偉人已不到1%。而到了1986年,美國學生崇拜的10個人物里,有9個皆為演藝界和具有演藝性格的球星,唯一例外是總統(tǒng)里根,但他被人崇拜也多半與政治無關(guān),而是演藝性格所致。由美國百年民調(diào)已可看出,人的成名已由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往演藝界移動,而這種新的出名文化當然又和商業(yè)操作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1]。這些暴得大名且暴富的模式,在新興的“名人代言”的趨勢下,進一步被催化。那些“暴得大名且暴富的模式”,在當下香港的嫩模風潮中,可謂表露無遺。
嫩模風潮,顧名思義,本屬青年現(xiàn)象,然而,我們看到的“嫩”是一個抽象的整體,沒有清晰的面目,沒有喜怒哀樂,沒有個人的現(xiàn)實和角度。眾所周知,“嫩”是港式粵語的字詞,代表年輕,例如嫩仔(年輕男性)、嫩妹(年輕女性)。在鋪天蓋地的“嫩模”爭議中,對“嫩”的論述正產(chǎn)生什么作用?解構(gòu)理論認為,“青年”的意義總是零落散布在整體的符號鎖鏈之中,它是無法輕易被敲定,絕對不是充分展現(xiàn)于某個單一符號,而是呈現(xiàn)與缺席同時不斷閃爍的狀態(tài)。而“青年”往往是在明喻與比喻中,在大眾黯然無語下形塑而成的。支配我們生活的無數(shù)文字,之所以能夠顯現(xiàn)其意義,是因為我們預先認定它們所指涉的權(quán)威。不過,在形塑意義的過程中,哪些論述被呈現(xiàn)?哪些被逼缺席?首先,“嫩”的意義在嫩模風潮下,有沒有轉(zhuǎn)變?又有什么轉(zhuǎn)變呢?
“嫩”跟許多概念一樣,是個難以給予明確解釋的題目。這部分因為它是由一系列概念組成的東西。它是涵蓋面極其廣泛的概念群——既是年齡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價值概念、政治概念等。對它的討論,往往會引出“年齡主義”甚至霸權(quán)理論等嚴肅的問題?!澳邸敝y以闡釋,還因為它是個很難實體化的概念。也就是說,它不能夠歸納成一個簡單而無可置疑的年齡標準。什么是“嫩”?什么是“年輕”?12歲?16歲?18歲?21歲?在香港,不同法規(guī)已經(jīng)有不同的成年定義[9]。從成年來反照“年輕”,非但不成功,更常常引起爭議。
研究社會文化史的學者早告訴我們“嫩”、“年輕”、“青年”作為人生一個重要階段這一個現(xiàn)代想法,只不過是近代的產(chǎn)物。[4]在中世紀西方社會,人們沒有“青年”的概念。兒童一直都是和成年人混雜在一起生活,運動、玩耍、工作、衣服、食物都沒有什么分別。兒童就是小一點的大人,直至18世紀,工業(yè)革命之后,在宗教和道德家的鼓吹下,兒童才得到眷顧。兒童被視為上帝創(chuàng)造的柔弱動物,需要照顧亦需要改造,他們一面被愛惜,一面被教育。兒童由被教育,再要成為思考者和順服上帝的人。兒童由被逗玩寵愛,到被啟蒙教育,再到關(guān)注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著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在知識考掘?qū)W的觀照下,“嫩是什么”這個沉默的大地出現(xiàn)了一絲曙光?!澳凼鞘裁础边@題目本身最有問題,因為它假設(shè)了知識是既存的、先驗的,可以用合適的方法發(fā)現(xiàn)個中的意義??墒?,知識考掘?qū)W卻提出“知識”和“概念”不是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而是社會加工而成的。“嫩”正如其他知識一樣,根本沒有本體和起源,今天所呈現(xiàn)的面貌也都是短暫性和過渡性的。知識考掘?qū)W將“嫩”視為一種論述,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由特定的人就特定的問題為特定的目的,采取特定的策略而向特定的對象所說的話。論述包含了歷史過程、認知過程、社會關(guān)系和思考模式。故此,我們不妨對“嫩”的論述當成是一件事件來對待,思考“嫩”這個非常復雜的組合。
對“嫩”的論述分析,大致離不開“還看這一代”和“還信這一代”兩個取向。這壓根兒是兩套截然不同的青年觀,在香港以至其他城市,這兩套青年觀都是并行不悖,彼此拉扯。先說“還看這一代”,它的另一種操作化說法,是“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棟梁”,甚至再積極一點,叫做“明日世界你作主”。意思當然呼之欲出,認為青年發(fā)展跟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青年好,社會好。這種對青年接棒的最后召集,滲露出社會在青年身上的投資和寄望。至于“還信這一代”,即站在相反的立場,視青年是個偌大的問題,而且情況每況愈下,一天比一天更糟,直至最糟的一天來臨為止。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擔憂,使人相信眼前的年輕人都是歷史上未曾如此糟透的一群人,所以可以不放手交棒,就盡量執(zhí)緊手中的棒,就是非交棒不可,總會有人悔不當初。
一般而言,這兩套青年論述都在拉扯中,一面膨脹,另一面就會平衡。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平衡已經(jīng)崩壞,一邊倒地指責、懷疑、不信任正蓋過對年輕人的欣賞、肯定和信任。研究整理過去40年來美國社會的官方、議員、傳媒對青年的討論,可認為一場“向青年宣戰(zhàn)”已經(jīng)展開,由正面、樂觀、積極的青年觀,正全速走向敗壞、憂慮和悲觀,而且還持續(xù)地傾斜下去。[2]例如將青年有系統(tǒng)地建構(gòu)成:暴力的;必須被管治的;濫用藥物的;醉酒的;身體虛弱多病的;遲早會毀掉美國社會的;有自殺傾向的;傳媒報道的青年頹唐都是真實的;沒有被壓迫的;道德淪亡的,并以此作為理解青年社群的框架。[3]論述權(quán)力的最大威力是使被論述的對象都被賦予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令自己變成不屬于他本來的樣子。這種權(quán)力無法絕對化,更非永遠成功,相反,要不斷調(diào)整,一再操作,才能產(chǎn)生良好效果。故此,我們不難看到,論述正借不同社會事件來調(diào)整、操作、延續(xù)自身。
回到“嫩模風潮”,這可能真是潮來潮去、曇花一現(xiàn),在不久的將來被拋到九霄云外。只是,在“嫩模風潮”里,對青年的論述、框限,以至強化“還信這一代”的集體憂慮,都將鐫刻在本土的青年論述歷史中。
有評論認為:“如果娛樂圈有人寫歷史的話,必定把這段日字寫成‘嫩模之亂’。”[10]這大抵又是調(diào)侃之言。不過,于我看來,嫩模風潮的確值得好好細嚼,因為“嫩?!边h遠不止是娛樂圈的事,更是香港普及文化政治的重要一課:嫩模風潮喚起了對“寬大”、“容忍”等傳統(tǒng)美德的強烈抗議——寬大、容忍如今被等同于放縱、虛弱、失序、腐敗、不健康。傳媒自由、編輯自主被認為是肉香泛濫、傳媒低俗化的元兇。當女星被偷拍作雜志封面都尚且未有廣泛民意要求淫審處介入的時候,嫩模卻令婦解份子與宗教右派走在一起,盡力口誅筆伐。平日大買八卦雜志及軟色情刊物的香港大眾,當女星不性感時踩她們“密實”、“沒看頭”,在她們性感示人時罵她們“露肉博出位”、“一脫求翻身”,在面對慷慨又大方分享身材的嫩模竟有“要求將嫩模趕出書展”、“禁止嫩模在電視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禁止以身材招徠宅男”、“禁止未成年少女進入娛樂圈”等聲音出現(xiàn)。即使盡管在不久的將來,傳媒又有新寵兒,商業(yè)界又找到新噱頭,嫩模們已成陳年歷史,甚至“嫩”字永遠都沒有搜尋器支持都好,但它作為譬喻:小報名人、年輕、乳房等或明或暗、或新或舊的意義仍會在重重關(guān)卡的社會,跟主流、操控式的論述結(jié)連,以不同形式延綿下去。
[1]Braudy L.Frenzy of Renown:Fame and its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584-598.
[2]Grossberg,L.Caught in the Crossfire:Kids,Politics and American's Future.Boulder:Paradigm Publishers,2005:384.
[3]Males M.A.Farming Youth:10 Myths about the Next Generations.Monroe:Common Courage Press,1999:1-27.
[4]Postman N.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London:W.H,1983:47-60.
[5]Rojek,C.Celebrity,London:Reaktion Books,2001:20-29.
[6]Ruddock,A.Tabloid Slide to Infotainment.Observer,2001 August 26:7.
[7]Turner,G.The mass production of celebrity'Celetoids',reality TV and the'demotic tur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6 volume 9(2):153-165.
[8]Yalom M.History of the Breast,United States:Ballantine Books,1998:3-9.
[9]邵家臻.后青年研究[M].香港:香港政策透視,2003:126-137.
[10]郭繾澄.嫩模之亂[N].明報,2009-7-19.
Teen Model:An Emerging Youth Culture
Shao Jiazhen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he prevalent approach in Hong Kong's discourse treats teen model as simply common fate of immorality,while overlooks the constructive dimension of this new phenomenon.This reductive and essentialized approach to the issues of teen model,in my view,provides only one-sided view on the moral and cultural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een models.Following concepts of cultural studies,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teen model and its politics.In the end,this essay shows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politics of youth,body,and celebrity.
Teen Model;Celetoid;Body Politics
G112
A
1006-1789(2012)10-0037-05
2012-07-10
邵家臻,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年文化。
責任編輯 曾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