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秋
(臨沂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師
王玉秋
(臨沂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教師應在日常教學和科研生活中保持寧靜和常人的心態(tài),實現(xiàn)與人類知識及學生之間、與共同體成員及宇宙存在之間的真實交往。通過與人類知識之間的交往,體悟知識的內(nèi)在價值和人類探索的心路歷程;通過與學生的交往,互相激勵,動態(tài)生成;通過與共同體成員和宇宙存在的交往感受到存在的意義。
教師;生活世界;交往;存在;寧靜
縱觀國內(nèi)外有關(guān)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和職業(yè)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歸因分析。一是對各種制度的反思與批判,二是對教師文化的反思與重構(gòu),三是對教師自身作為存在者的反思。[1]這里主要從交往和存在的視角結(jié)合大學教師日常教學和科研生活對大學教師應然的生命形態(tài)進行闡述,希望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通過師生之間的真實交往,達到理解與合作,同時也希望教師能夠以一種游戲者的心態(tài),超越目的性和工具性去從事科研活動,在與人類知識和科學共同體成員之間真實溝通和交往的過程中,感受到存在的意義,不斷達成視界的融合,將科研看做一種個體和共同體成員的生存方式,回歸本原,回歸真實,走向純樸平淡、和諧共生、自由自在又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世界。
從教學過程的構(gòu)成要素看,教學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其中教材是師生交往的媒介。教科書是人類知識的精華,知識內(nèi)含著生命的價值和底蘊,滲透著人類在知識探索過程中的困惑、痛苦、興奮和追求,體現(xiàn)著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和美好向往。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知識進行反思和體悟,從而實現(xiàn)與知識本身的溝通和交往,將知識與人類文化的延續(xù)和個體生命的此在時間性地融為一體,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生成與創(chuàng)造,賦予知識以獨特的意義。為此教師要注重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考察學科發(fā)展史,去體驗學科知識本身所蘊含的人類生命和文化底蘊,并將其滲透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將學生引進人類文化的叢林,去傾聽生命對生命的訴說,去體悟其中的痛苦艱辛和喜怒哀樂,通過知識使個體的生命底蘊更加豐厚,更加富有人性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不僅要掌握學科知識進化的過程,掌握本學科知識的核心概念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用心體悟知識本身所蘊含的內(nèi)在價值和方法價值,感受那些為本學科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先輩們的心路歷程、生存方式、人格特征以及生命律動,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并且將其貫穿到自己的教學和研究中去。
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觀強調(diào)對知識內(nèi)在意蘊以及對其中所包含的生命活動過程的充分展現(xiàn),教學不僅要反映知識的結(jié)果,而且還要反映這些知識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活動過程,了解知識的啟蒙原型,知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個體原因、思想淵源和社會原因,了解知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充分展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內(nèi)在價值和方法價值。教師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甄別、修正、更新知識,推動知識的進化、完善和發(fā)展。
另外教師還要從科學美學的角度去感受知識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意蘊??茖W中的真善美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例如,數(shù)學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也反映了人類的需求,反映了科學家的善良愿望,他們以解決問題為根本,希望方法和途徑越簡單越好,而不是轉(zhuǎn)彎抹角或故弄玄虛。數(shù)學家追求的是解決問題,追求的是簡潔、便捷,追求的是如何減輕人類的痛苦,如何減輕人類的思維重負,如何引領(lǐng)人們走向一個澄明、簡潔、美好、善良的數(shù)學科學世界。其中蘊含著世世代代偉大數(shù)學家的美好追求,蘊含著他們的靈魂世界、精神追求、道德良知、生命力量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普遍同情和對人類思維特點的深刻理解。
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科學中的美好和善良,體驗到知識本身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受和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動力。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來一場學習方式的革命或者說是思維方式的革命,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知識為媒介,引領(lǐng)學生一起走進文化叢林,去傾聽,去交往,去體悟。
科研與教學是教師主要的生存方式,二者應該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只不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所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但無論哪個層次的教師都在從事著各種不同形式的科研——有前沿的理論探討,有實用性的研究,還有一些經(jīng)驗反思性研究。現(xiàn)實中許多教師都抱怨科研本身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應有的價值感和幸福體驗,他們?yōu)榱嗽u職稱,為了考核等級而不停地寫論文,科研被異化為實現(xiàn)外在目的的工具,而科學研究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存在意義,教師的敬畏感、自豪感、驚詫感等幸福體驗卻被外在目的性消解了。實際上,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是專業(yè)共同體成員的一種生存方式。通過教學他們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交往,以及作為個體的人與作為人類種文化之知識之間的交往,而通過科研教師會對科學共同體產(chǎn)生一種歸屬感并且與宇宙存在進行溝通,能夠找到一種生命傾訴的依托或平臺,也激發(fā)著生命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活力和激情。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相互扶持著,相互激勵著,共同經(jīng)歷著,共同走過一段人生的里程。他們既遵守著共同的科學范式,又不斷地超越著既有的范式。他們不再用唯一的理性準則去衡量什么樣的研究屬于科學科研,什么樣的研究不屬于科學研究,而是采用一種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態(tài)度,將個體經(jīng)驗性知識和反思體悟也納入到科學研究的范疇,與已有的理性范式一樣納入人類知識生產(chǎn)和流通領(lǐng)域加以保存和共享。
從教師個體存在的角度來看,教師只有在一種超功利的體驗和反思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生長,才能與知識共在,與人類共在,與宇宙共存,才能在交往的意義上明確人之為人的本來意蘊,才能真正感受到個體人的存在。如果教師天天忙于外在目的,或與一些權(quán)力進行利益交換,那么他們不僅無法體驗到科學研究所帶來的幸福感受,個體獨特的存在意義和創(chuàng)造體驗也被消解在外在目的性活動中。
另外,科研本身也是一種美感體驗,在此意義上科學研究與藝術(shù)表達形式是一樣的,有體驗與反觀,并且訴諸感性表達,從而真實再現(xiàn)研究者的先天稟賦和生命力量,因此也更容易使人產(chǎn)生共鳴,更好地實現(xiàn)心靈之間的溝通與交往。
科研能夠反映出教師的心靈世界以及生命內(nèi)在的底蘊和主色調(diào),學術(shù)期刊作為知識保存和交流的平臺,應該將那些人類生命反思體悟以及科學實驗研究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出來,作為人類文化用以啟迪子孫后代,涵養(yǎng)他們的心靈,因為其中包含著對人性的美好體驗和清晰明了的思維風格。
當然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水平、不同類型的教師從事科研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但只要教師能夠以一種超功利的心態(tài)進行著連續(xù)性的反思體悟,那么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生長,科研與個體的生命將融為一體,成為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為共同體成員的一種存在方式。作為個體的研究者彼此之間盡管遠隔大海重洋,盡管有崇山峻嶺的阻擋,盡管身處窮鄉(xiāng)僻壤孤獨地反思著、表達著,但他們并不孤獨,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宇宙存在進行著交往,不斷實現(xiàn)著視界的融合,幸福著、自豪著,時間因此也源遠流長,個體與他人、與宇宙生存此消彼長,輪流登場,上演著精彩的劇目,高唱著生命的禮贊。這就是教師應有的生命形態(tài)!
科研的幸福及其創(chuàng)新價值既來自學術(shù)共同體主導性風氣,也來自個體內(nèi)心的寧靜和超功利性,來自其生命體驗的連續(xù)性,這樣才能保證內(nèi)在思想的一致性和系統(tǒng)性,才能為人類知識財富的增加做出貢獻。
“寧靜”是心有靈犀與有效溝通的基礎(chǔ)。只有在一種寧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實現(xiàn)與宇宙生命的有效溝通,才能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感受。無論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洞見”,還是東方文化中的體悟都需要個體保持寧靜的心境。西方的“理性”光芒四射,通體透明,需要寧靜與持續(xù)地反觀與體悟,然后才會有“豁然開朗”的境界與“明察秋毫”的敏銳性。而我國古代的道家學說也強調(diào)對道的反思與體悟,通過冥想直接認識處于混沌狀態(tài)的“道”,如此就可減少思慮、欲望和感覺經(jīng)驗,使之越少越好。老子強調(diào)對道的理解和把握要重視“虛靜”狀態(tài)。虛靜的狀態(tài)指心靈保持“凝、寧、含、藏”的狀態(tài),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培養(yǎng)出高遠的心志與真實的氣質(zhì),也唯有這種心靈,才能引導出深厚的創(chuàng)造能量。現(xiàn)代生活日益浮躁,難以培養(yǎng)出深刻的思想,足以扼殺一切偉大創(chuàng)造的心靈。所以要重視內(nèi)在生命的涵養(yǎng)。[2]
莊子關(guān)于“虛”、“靜”、“明”也有精彩的論述,如,“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人要消除一些觀念蔽障,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于世俗褊狹的人際關(guān)系之局限,以豁達大度的心胸和無所偏斜的心境去對待一切人和事?!安粸橐粫r之耳目心意所左右,斷絕意念,敞開觀照,這樣精神便自由了,心靈便充實了”。[3]
老子認為人要認識道,并且用心來把握。心要專一寧靜、空虛寬敞,才能認識道。人生出來就有知覺,有知覺就有記憶,有記憶心中就有所儲藏,因為心有所儲藏,有許多解不開的疙瘩、錯誤經(jīng)驗或片面認識,就會妨礙對新事物的正確認識。所以要想比較客觀地認識事物或者接受新事物,首先必須讓心空虛,忘掉或者澄清過去殘存的一些經(jīng)驗。另外,人的思維是活躍的,但不能因為夢幻而妨礙了對現(xiàn)實的正確認識,這就叫做寧靜。道家還主張“常心”,即要去除偏心和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態(tài)為心。人也不可太勉強,太扭曲自己的心。這與老子所說的“常人心”也是一致的。
老莊哲學對我們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心態(tài)很有啟發(fā)意義。教師要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也不要將教師的角色身份抬得過高,而是要以一種常人的心態(tài)去觀看,去體察,將對日常教學和科研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顯現(xiàn)出來,日積月累,就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充滿意義的生活世界,教師生命的底蘊也會變得更加豐滿,更加富有意義。
[1]王玉秋.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師[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17.
[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43.
[3]莊子.庚桑楚.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296.
Towards the Life World of Teachers
WANG Yu-qiu
(College of Education,Linyi University,Linyi 276005,China)
Teachers should keep a peaceful and mediocre mind in daily teaching and research life so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genuinely with human knowledge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with the community members and universal existence.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human knowledge,teachers can understand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heart way of human being in exploring knowledge;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inspire mutually and create dynamically;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scicence community members and universal existence,teachers can feel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
Teachers;Life world;Communicating;Existence;Peacefulness
G451
A
1674-2087(2012)01-0023-03
2012-01-19
王玉秋,女,山東文登人,臨沂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原理與教育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 張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