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斌
(華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中國的君主政體歷時久遠,大約始于夏朝,至秦漢時期君主專制政體確立,一直到辛亥革命才得以結束。中國君主政體自產(chǎn)生那時起,就一直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在君主政體下,諸侯爭霸時期有過“百家爭鳴”,強秦并六國后有過“焚書坑儒”,大漢一統(tǒng)天下后又舉起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旗……而歷朝歷代的“文字獄”、“避諱”等也從不含糊。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詞語則是構成語言和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語言中異常敏感的符號。漢語的顏色詞語數(shù)量較多,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也豐富多彩,從中我們可以窺探漢民族豐厚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感情。那么,在中國古代君主語境下,有哪些紫顏色詞語,它們的文化含義又是怎樣的呢?
紫色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一種,早在西周時期便已得到應用。20世紀50年代,在陜西長安縣張家坡的一處西周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透孔的粉紫色玻璃珠,然而此時的紫色即便在貴族的社會生活中也較為少見。到春秋時期,由于印染材料和技術的限制,紫色仍是較為稀缺的色彩,其在民間普及的成本仍然較高?!俄n非子·外儲說》中記錄了春秋時期這樣一件事情: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谑亲笥疫m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惫唬骸爸Z。”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盵1]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紫色衣服的制作成本較高,“五素”也換不來“一紫”,為了國內百姓不再追隨自己服紫以降低生活成本,齊桓公不得不放棄穿紫服。后人以“一紫”或“齊紫”來比喻上行下效。
《論語·陽貨》這樣評論齊桓公“好紫”:“子曰:惡紫之奪朱也,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盵2]后以“朱紫”來比喻正與邪、是與非、善與惡;以成語以紫亂朱、惡紫奪朱、紅紫奪朱、紅紫亂朱等來比喻以邪勝正,以異端冒充正理。齊桓公好服紫,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紫色作為“間色”,其地位并沒有得到傳統(tǒng)的承認。
古人把赤、青、黃三原色加上白、黑二色,稱為“五正色”,將“五正色”與火、金、木、土、水這“五行”相結合。而未與五行相配的顏色則被認為是“間色”,如紫、綠等,相對而賤。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赤、青、黃、白、黑五色已成為廣泛流行的傳統(tǒng)標準,統(tǒng)治者用“五正色”來規(guī)范章服等級制度,對社會秩序進行了色彩意義上的劃分與統(tǒng)一。紫色作為“間色”,其地位并不高,甚至被認為是“賤”色。至東漢時期,仍然如此。東漢劉熙《釋名·釋采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3]朱和平先生認為從齊桓公喜穿紫服之后,“紫色被視作權威的色彩”[4],這是不確切的。
然而,由于紫色較為難得,加上其天然特性和對人視覺的刺激,紫色并沒有一直被忽視和貶低。紫色是由溫暖的紅色和冷靜的藍色化合而成的,是極佳的刺激色。在觀天、敬天、祭天的時代,紫色作為天空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色彩,以其神圣和神秘而具有了另一種高貴氣質。因而紫色常常被皇室或者高官所用,許多紫顏色詞語的意義也開始與皇室和高官產(chǎn)生了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夜晚深邃的天空中,在北斗星的北面,以北極星為中樞,有紫微垣,共十五星,分兩列,西七星,東八星,為屏藩狀,古人認為那是天帝所居之處,故以此象征帝座,所以皇宮也稱紫閣,又稱紫宮、紫微、紫垣、紫禁等。如《文選·左思<詠史>之五》:“列宅紫宮里,飛宇若云浮?!薄白蠈m”即是天子所居之處。再如《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乃立靈光之秘殿,配紫微而為輔?!边@里的“紫微”指的是至尊宮,也就是京師?!段倪x·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掩采瑤光,收華紫禁?!崩钌?:“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睗h代崔琦的《七蠲》:“紫閣青太,綺錯相連?!倍侍笏拥膶m室則稱為紫房。如《后漢書·竇武何進傳贊》:“惟女惟弟,來儀紫房。”再如《宋書·樂志二》:“宣皇太后朝歌:母臨萬宇,訓藹紫房?!逼渲械摹白戏俊苯灾富侍笏訉m室。
在古代,天空又稱為紫霄、紫漢、紫穹、紫宙、紫虛;其中,紫霄、紫漢也具有皇宮之義。如《宋書·樂志二》記載昭皇太后神室奏《昭德凱容》之樂舞歌詞:“膺華丹灼,登瑞紫穹。”再如南朝·梁·丘遲的《望雪詩》:“氛氳發(fā)紫漢,雜沓被朱城?!边€有南朝梁文帝的《圍城賦》:“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在這里,紫霄、紫漢的意義與“紫微”相當,都是皇宮之義。
然而,紫顏色詞語與皇族的“結親”遠不局限于皇宮。京師郊野的道路稱為紫陌。如漢代王粲的《羽獵賦》:“濟漳浦而橫陣,倚紫陌而并征?!痹偃缣拼鷦⒂礤a的《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逼渲械摹白夏啊倍际侵妇熃家暗牡缆?。
帝王所乘的車駕則叫做紫轪或紫蓋。如《文選·謝朓<始出尚書省>》:“青精翼紫轪,黃旗映朱邸。”因天子之車以紫為蓋,所以叫做紫轪。再如韋莊的《秦婦吟》:“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边@里的“紫蓋”也是指帝王所乘的車駕。
皇帝的詔書以錦囊盛,用紫泥封口,加印章,稱為紫誥,又稱為紫泥書、紫泥封、紫泥詔等?!逗鬂h書·光武帝紀上》有“奉高皇帝璽綬”一句,李賢*引漢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武都紫泥封之。”[5]唐代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垍》:“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jīng)?!?/p>
古代君主所居、所用有很多是“紫色”的,前面早已提到“紫微”具有皇宮的意義,但是到了唐朝,“紫微”的意義又有所發(fā)展,成為一個機構的名稱。唐朝,紫微,亦作“紫薇”,唐朝開元元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紫微省中種紫薇花,故亦稱紫薇省,中書舍人為紫微(薇)舍人,又稱為紫微(薇)郎。唐代李嘉祐的《和張舍人中書宿直》中的詩句:“漢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白居易的《紫薇花》:“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表f莊的《寄右省李起居》:“已向鴛行接雁行,便應雙拜紫薇郎?!彼未S庭堅的《次韻曾子開舍人游籍田載荷花歸》:“紫微樂暇日,披襟詠風漣?!敝袝∽钪匾穆殭嗍亲髟t令文書,皇帝的許多詔令都是經(jīng)此起草的,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得“紫微省”這一名稱。
其實,古代具有“高官”含義的紫顏色詞遠不止此。古代高級官員用作系官印,或作服飾的紫色絲帶叫做紫綬,或稱紫紱。漢代丞相、太尉都是金印紫綬。這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有所記載:“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盵6]而紫艾、紫艾綬則是紫綠色的絲帶,但出現(xiàn)的頻率遠小于紫綬。艾即盭,綠色,其色似艾。與“紫綬”意義相關的詞語較多,有佩紫、兼紫、垂紫、拖紫、紆紫、金紫、青紫、拾紫等,四字成語則有:佩紫懷黃、兼朱重紫、帶金佩紫、拖青紆紫、拖金委紫、懷金垂紫、懷金佩紫、懷黃佩紫、懷銀紆紫、紆金曳紫、紆青佩紫、紆青拖紫、重金兼紫等。它們的意義相近,基本上都是做高官的意思,其中的“紫”皆指紫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青紫”一詞?!扒嘧稀边@個詞源于《漢書·夏侯勝傳》:“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jīng)術;經(jīng)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鳖亷煿?曰:“地芥謂草芥之橫在地上者。俛而拾之,言其易而必得也。青紫,卿大夫之服也。俛即俯字也?!鳖亷煿耪J為“青紫”是卿大夫之服,后人多對此有異議。清人王先謙補*引宋人葉夢得曰:“漢丞相大尉,皆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綬。此三府官之極崇者,勝云青紫謂此?!盵7]
宋人袁文也在《翁牗閑評》中說:
漢承秦之后,卿大夫尚服皂衣。故張敞議云“臣備皂衣二十余年”……以見當時尚服皂衣也。然夏侯勝云“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者,蓋漢時丞相太尉,皆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綬,此三公極崇之官。顏師古*遂謂青紫為卿大夫之服,夫師古豈不知當時尚服皂衣而未有青紫也?何謬誤乃爾![8]58
顯然,“青紫”中的“紫”指的是紫綬,而不是紫服,更不是卿大夫之服。那么,一度被齊桓公寵愛的“紫服”在唐宋時期的境遇是怎樣的呢?
袁文在《翁牗閑評》中還提道:
……既而金人南下,兵革擾攘,以冠帶不甚輕便,士大夫亦服紫衫……迨紹興末,有臣僚上言:“今天下太平,而百官如擾攘時,常服紫衫,不稱。”于是朝廷之上,郡縣之間悉改服涼衫……[8]59
有人據(jù)此推論,一直到唐宋,“紫色仍然是用于官印綬帶,不是官員的服色,紫衣只是下吏廝仆服用”[9],這樣的推斷是不確切的。
袁文提到漢朝“尚服皂衣”,但這不能代表到了唐宋仍然如此。袁文所說的“紫衫”,指的是紫色的衣衫,但在隋唐宋時期,有著其特殊的意義,隋朝時候屬于皇帝侍從的服用,唐宋時期為軍校之服。之所以服紫衫,是因為“冠帶不甚輕便”,是為了行軍打仗的輕松、便利,而后不再服紫衫,不是因為色彩低賤,而是因衣服的式樣、顏色皆與侍從和軍校之服相同而不夠莊重?!缎绿茣ぽ浄尽分性缬羞@樣的記載:“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襕、袖、褾、襈,為士人上服。’”[10]527由于衫類衣服*重簡單輕便,而不夠莊重,另加襕、袖、褾、襈等才符合禮制。這是記載的唐朝“士人上服”的情況,但宋承唐制,宋朝的官服也有類似傳統(tǒng)。有的紫色衣服,如紫袍,與紫衫相比,顏色相同,式樣不同?!俺⒅希たh之間”不再穿紫衫,并不能說明紫色衣服都是低賤之服。
其實,從正史的記載來看,大約從唐朝開始,紫衣、紫服、紫袍就已經(jīng)正式成為貴族高官的朝服?!杜f唐書·太宗下》記載:“(貞觀四年)八月丙午,詔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色?!盵11]在唐代文人的作品也常用“紫袍”、“紫服”、“紫衣”等詞。如白居易的《初授秘監(jiān)拜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紫袍新秘監(jiān),白首舊書生?!痹〉摹队刑瀑浱由俦4薰怪俱憽罚骸白戏?、金魚之賜,其尚矣。”還有韓愈的《李公墓志銘》:“天子使貴人持紫衣金魚以賜,居三年,州稱治。”宋朝的官服規(guī)定與唐朝相似。《宋史·輿服五》上說:“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盵12]而穿上紫色的官服也往往是升官的表現(xiàn)。
由于高官多穿紫色或者朱色衣服,又常以紫衣、朱紫、金紫代指高官。如宋代的孫光憲在《北夢瑣言》卷七上說:“唯大賢忽為人縶維,官至朱紫?!蹦軌虼┥献弦?、成為“朱紫”、“金紫”也成為許多人奮斗的目標,有的甚至會不擇手段?!缎绿茣せ抡呱稀~朝恩》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養(yǎng)息令徽者,尚幼,為內給使,服綠,與同列爭忿,歸白朝恩。明日見帝曰:“臣之子位下,愿得金紫,在班列上。”帝未答,有司已奉紫服于前,令徽稱謝。帝笑曰:“小兒章服,大稱?!弊滩粣偂10]5865
“金紫”有兩個意義:一是指金印紫綬;二是指金魚袋和紫衣,屬于唐宋時期的配飾和官服,常代指貴官。此處的意義屬于后者。權臣魚朝恩想要幫他的養(yǎng)子令徽索取高官之位,唐代宗還沒有回答,掌管朝服的官員就拿來了金魚袋和紫衣,而此時唐代宗則故意把“金紫”一詞理解為表面意義,只給令徽金魚袋和紫衣,卻沒有封給他高官,戲弄了魚朝恩。
唐宋時期與“金紫”意義相當?shù)脑~還有“龜紫”,即金龜袋與紫服。唐朝初年,五品以上的官員皆佩魚袋,三品以上則穿紫色的公服。武后天授二年改佩魚為龜,三品以上的用金裝飾龜袋。中宗初年罷龜袋,復佩魚袋?!缎绿茣ぽ浄尽罚骸?魚符)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焓诙?,改佩魚皆為龜。其后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盵10]526
后來宋承唐制,變化不大?!褒斪稀币辉~在宋朝的文章和詩詞中也較為常見。北宋歐陽修曾在《回賀環(huán)慶帥天章滕待制謝賜龜紫啟》中說:“伏以圭紫之重,唐制所難。武元衡、牛僧孺爲宰相,裴度為中丞,李宗閔為學士,方有是賜?!庇纱丝梢姟褒斪稀敝哔F。志在收復中原的陸游曾在《秋興》一詩中這樣說:“龜紫拜恩如夢寐,殘年其實一漁蓑?!倍稳藙⒖饲f在《賀新郎·張倅生日》中有這樣的詞句:“珠履金釵常滿座,問誰人,得似張公子。馳驥騄,佩龜紫?!逼浜敛槐苤M對“龜紫”象征意義下的高官的追求與溢美。
類似的四字成語有:衣紫腰金、衣紫腰黃、傳龜襲紫等。它們都是指“做大官”的意思,其中的“紫”都是指“紫服”,即紫色的朝服或官服。
然而,到了明朝,因皇帝姓朱,又因《論語·陽貨》中有孔子“惡紫之奪朱也”的評論,所以明朝禁止官民穿紫色的衣服,此為避諱?!睹魇贰ぽ浄罚骸肮倮粢路め#辉S用玄、黃、紫三色,并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官民衣服不得用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姜黃、明黃諸色”。[13]另外,明朝規(guī)定以補子來區(qū)分官員等級大小。清軍入關后,在許多方面因襲了明朝的制度和傳統(tǒng),官服主要以藍色和石青色為主,以衣服上的補丁和頂戴花翎來區(qū)分官位的高低貴賤,因而紫色官服也沒有再被啟用。雖然紫色衣服在明朝時候被禁止,清朝時候被棄用,但是許多皇宮和高官的用品仍然少不了紫色的裝飾,而源遠流長的紫顏色詞語也沒有消亡。明清時期,代表皇族貴官的紫顏色詞仍常見于各類典籍和文章之中。例如明朝陸粲的《庚巳編·見報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數(shù)輩出迎。”又如明朝謝讜的《四喜記·帝闕辭榮》:“誰不愿衣紫腰黃,還須慮同袍中傷。”還有明朝宋濂的《贈馬氏復姓序》:“夫孝者,非以傳龜襲紫為也,非以玉帛充牣為也。”清代梁章鉅的《歸田瑣記·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廁銀黃之列。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庇纱丝梢?,明清時期紫顏色詞語的高貴含義仍然非常明顯。
綜上所述,在古代君主社會里,雖然紫色沒有像黃色那樣成為皇帝的御用色、專用色,但紫色被統(tǒng)治階級大量應用是不爭的事實,許多紫顏色詞語是帶有皇族高官意義的。平民百姓對名門望族的羨慕崇拜,文人儒士對忠君報國的執(zhí)著追求,桃源隱者對高官厚祿的不屑一顧……這些都讓紫顏色詞語在古代語言文化中擴張,在擴張中渲染,在渲染中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流傳。因而,除了正史中的有關記載,還可以在歷代文人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紫顏色詞語及其內涵。
中國的君主社會已經(jīng)結束百年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許多具有皇族高官含義的紫顏色詞語已不多見,但是,我們仍然稱呼北京故宮為紫禁城,仍然經(jīng)常使用“大紅大紫”、“紅得發(fā)紫”來形容一個人得權得勢。紫顏色詞語和皇族高官的聯(lián)姻并沒有結束。
[參考文獻]
[1] 張覺.韓非子校*[M].湖南:岳麓書社,2006:398.
[2] 楊伯峻.論語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185.
[3] 劉熙.釋名[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68.
[4]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88.
[5]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33.
[6]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724.
[7] 王先謙.漢書補*[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73.
[8] 袁文.翁牗閑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58-59.
[9]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6-327.
[10]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0.
[12] 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3561.
[13]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