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波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明永樂至成化間占據(jù)主流文壇的臺閣體與翰林制度有著密切關系。建文四年九月,朱棣登基不久即簡拔解縉等七人入值文淵閣,名曰文學侍從,實乃參預機務。這是內(nèi)閣制度的雛形,解縉等人名義上仍屬翰林院;又命解縉等從新科進士中選拔“文學優(yōu)等”者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讀。至天順間“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1](P1702)成為定制,入閣成為翰林官員專權,翰林地位日益尊崇。翰林官員讀書中秘,專以文辭為職事,凡外邦入貢、地方獻瑞、扈從游幸等多有頌詞,臺閣體興盛一時。臺閣體雖由內(nèi)閣大臣創(chuàng)立倡導,但主要創(chuàng)作隊伍卻在翰林院,①參見廖可斌《詩稗鱗爪》第73頁,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第6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因此考察翰林文人心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學界探討臺閣體作家心態(tài)的并不多,有“奴性”、“和樂”、“諂媚”心態(tài)等幾種說法,②參見陳傳席《臺閣體與明代文人的奴性品格》,《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第4期;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第6頁,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左東嶺《論臺閣體與仁、宣士風之關系》,《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王鼐《明代臺閣派形成》,《上海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惜均未深入展開。筆者以為,翰林制度對士人心態(tài)有著重要影響,除表層的感恩心態(tài)外,“鳴己之盛”與“競技逞才”心態(tài),亦是臺閣體興盛的重要原因。
臺閣體最顯著的鳴盛頌世特征,向來被認為是翰林文人感恩心態(tài)之體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翰林作家“以文辭為職事”,但頌世鳴盛卻并非他們的專權,翰林以外官員乃至布衣隱士同樣可以為各種朝貢祥瑞做詩鳴盛。例如,陳璉為洪武二十三年舉人,授桂林府教授,歷任許州知州、滁州知州、四川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職,至正統(tǒng)元年方調(diào)任禮部左侍郎,“揚歷中外三十余年矣,凡遇國家大慶暨禎祥之事,無不播之歌頌”。③曾棨《重刻琴軒集序》,《重刻琴軒集》卷首,清康熙六十年陳氏刻本。其現(xiàn)存三十卷《琴軒集》中,永樂至宣德間的各種“國家大慶暨禎祥之事”,從外邦入貢之白象麒麟到地方獻瑞之河清騶虞,從平定安南到太宗北征,陳璉不厭其煩地做詩頌揚,比翰林文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如隱居吳中的杜瓊,永樂十八年以講《大誥》率生徒朝京,途中就已按捺不住做詩鳴盛:“驛路三千足宦游,舉頭今喜望神州。彩云高擁雙龍闕,瑞日初升五鳳樓。北上關山如迭嶂,南來車馬似奔流。春風一振朝天佩,明日金門拜冕旒。”[2](P619)頌世鳴盛的臺閣體興盛流衍之后,其作者不再局限于館閣廟堂,波及至地方山林。這種普遍頌世模式背后之士人感恩心態(tài)顯而易見,當然亦不乏“奴性”與“諂媚”。但作為臺閣體主要創(chuàng)作隊伍的翰林文人,在其“鳴國家之盛”同時顯現(xiàn)的“鳴己之盛”心態(tài),值得我們關注。
翰林院為內(nèi)閣官員的儲養(yǎng)之地,翰林文人擢入內(nèi)閣參預機務,“備顧問于內(nèi)廷,參密命于翰院”,[3](P5)備受帝王寵遇,其功名追求、政治權利亦達到頂峰,感恩之外的自豪得意自然也會在詩文中流露。這在永樂間就已初露端倪。永樂八年胡儼重被詔值內(nèi)閣時做詩數(shù)首,錄其三:
清曉朝回秘閣中,坐看宮樹露華濃。
綠窗朱戶圖書滿,人在蓬萊第一峰。
御溝風細水生波,喜得春來暖漸多。
階下絕無塵跡到,橋邊只有內(nèi)臣過。
承乏詞林愧不才,重承恩詔直蕓臺。
筵前視草頻封簡,帶得天香兩袖回。
(《皇明西江詩選》卷三胡儼《永樂八年春二月重被詔直內(nèi)閣,即事有詠遂成》)
胡儼詩中的得意與自豪已近乎炫耀。洪武間丞相制廢除,朝廷重要制作議論之擬定決策多出內(nèi)閣官員之手,黃卓越指出:“臺閣文臣……會主動將自己認作是朝廷政績的共預者,并將頌揚朝政與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內(nèi)在地聯(lián)系在一起……?!保?](P50)在這種情況下,翰林文人在鳴國家之盛、歌君王之功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帶入對自己的歌頌與贊揚。但得以擢入內(nèi)閣的畢竟還是少數(shù),大部分翰林文人更愿意津津樂道于“學士四榮”,①《翰林記》卷十九《學士榮選》載:“(丘)濬常與楊守陳諸人賦學士四榮詩,謂經(jīng)筵進講、史局修書、殿試讀卷、禮闈主試也?!辈榍馂F等人所賦“學士四榮”為《史館進書》、《經(jīng)筵進講》、《奉天侍宴》、《謹身讀卷》(參見丘?!董偱_會稿》卷五、倪岳《青溪漫稿》卷七、彭華《彭文思公文集》卷九等之《學士四榮》詩),與《翰林記》所載略有不同。不管是何種“四榮”,均較多地體現(xiàn)出館臣鳴己之盛心態(tài)。即經(jīng)筵侍講、史局修書、殿試讀卷與禮闈主試。僅各舉一例:
并命理編簡,悠悠今十年。
茲辰荷光寵,列秩居經(jīng)筵。
績熙固恒典,地近乃異銓。
側(cè)聞講官屬,進侍蓬萊天。
稽經(jīng)彩云里,考史紅日前。
與與存內(nèi)警,翼翼懷周旋。
自憐質(zhì)孱弱,高步何當聯(lián)。
惟君負青望,宿學成淵源。
提攜以終事,庶足儕群賢。
(吳節(jié)《吳竹坡先生詩集》卷四《乙丑升經(jīng)筵侍講,簡同寅蕭镃》)
先朝國史進明君,勅向西湖聚藁焚。
親睹文光騰宇宙,早知筆法灑煙云。
金明池上流鳥影,太液波心結(jié)鳳紋。
午夜都城凝望處,中天瑞色尚氤氳。
(吳節(jié)《吳竹坡先生詩集》卷十四《戊午宣廟實錄成,因焚藁,賜游萬歲山十韻》之
《焚史稿》)
恭承詔命簡群英,慚以非才秉鑒衡。
五夜奎光垂玉座,九重曙色動霓旌。
明時養(yǎng)士關興運,此日掄材系圣情。
不獨有周歌棫樸,朝陽佇聽鳳凰鳴。
(金幼孜《金文靖公集》卷四《壬辰會試受命作考試官》)
御題新制出明光,合殿春風墨色香。
制作盡如周典禮,規(guī)模不數(shù)漢文章。
酒須臘盡來光祿,樂奏云和屬太常。
明日臚傳皇榜出,青云爭覩鳳鸞翔。
(虞謙《玉雪齋詩集》卷二《辛卯歲春三月,廷策進士,謙預同六部尚書及翰林諸公讀卷賦此,以紀其事云》)
“學士四榮”更多是作者榮耀身份的體現(xiàn)。正統(tǒng)元年始開經(jīng)筵,由翰林院、春坊儒臣分直侍講,經(jīng)筵日講官專用“年資深而品秩尊者”,天子御前講學,不僅榮耀且“寵賜稠疊”;[5](P119)史館修書本是翰林職責,但“凡書成進御,例有升賞”,[6](P159)纂修官多有擢用;殿試讀卷官“國初用祭酒、修撰等官,正統(tǒng)中侍講猶與,其后非執(zhí)政大臣不得與”,[7](P165)禮闈主試更為翰林文人把持文柄、引導文風的體現(xiàn)?!皩W士四榮”并非翰林文人日常性工作,更多象征著尊崇與榮耀,故這類詩歌中鳴己心態(tài)展現(xiàn)更為明顯。隨著鳴己心態(tài)擴張蔓延,景泰后進士及第亦成為不斷夸耀的題材,僅舉幾例:
三月皇都春滿園,上林榮宴集群仙。
杯傾御酒恩銜海,冠戴宮花色染煙。
柱國大臣陪上列,教坊雅樂戲華筵。
日斜醉罷曲江會,稽首揚休拜九天。
(章綸《章恭毅詩集》卷十二《瓊林賜宴》)
瓊林宴罷醉陶陶,笑坐金鞍意氣豪。
自喜真龍千載遇,須談汗馬一身勞。
杏花風暖香吹帽,楊柳煙濃綠映袍。
一派笙歌歸去路,無人不道讀書高。
(柯潛《竹巖集》卷十八《及第賜宴詩》)
雷奮春聲動九區(qū),群龍變化上云衢。
奎躔午夜文星聚,日馭中天瑞彩扶。
經(jīng)濟未能攀董策,姓名深愧濫齊竽。
平生一片丹心在,擬獻君王贊廟謨。
(黃仲昭《未軒文集》卷十《丙戌登第有作》)
章綸為正統(tǒng)四年進士,柯潛為景泰二年狀元,黃仲昭為成化二年進士。正統(tǒng)七年進士姚夔亦有組詩備述進士榮耀,如“賜宴瓊林得志春,宮花插帽帶橫銀。醉歸按轡長安道,盡訝蓬萊仙島人。”“圣代恩隆進士科,勒名國學意如何。要期事業(yè)光前哲,千載芳聲不可磨。”①姚夔《姚文敏公遺稿》卷五《恩榮十首》,明弘治姚璽刻本。等,不能一一列舉,這與翰林士人越來越重科舉身份有關。自永樂間進士及第者一甲一名授翰林修撰、一甲二、三名授翰林編修幾成定制,新科進士無不以擢入翰林院為榮。至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之前非科舉出身之翰林官自天順時皆遷出翰林院而委以他職,自是“布衣無得入館閣者”,“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1](P1702)進士及第之榮耀與翰林地位之尊貴不言而喻。
翰林文人鳴盛的機會頗多,貤恩封贈、侍游禁苑、燕飲庚和等翰林文人亦多賦詩炫耀,這在洪武間就已有傳統(tǒng)。如洪武六年朱元璋召陳寧、宋濂等賜飲甘露,“寧等飲畢,奠爵于幾,頓首而退,賦‘甘露漿’詩以侈其榮”。[8](P69)細觀這類臺閣體作品,雖然也是頌世鳴盛,但賦詩“以侈其榮”的心態(tài)動機亦很明顯。陳傳席言臺閣體應制詩文中的歌功頌德是文人的“奴性”。這些作品與其說是“奴性”的體現(xiàn),不如說有“主人”的姿態(tài);與其說是鳴國家之盛,不如說是鳴自己之盛。相比之下,山林隱士所作臺閣體中多有奴性體現(xiàn),翰林侍讀學士王達曾言:“居館閣而言山林,可也;居山林而言館閣,不可也。何也?居山林而言館閣,則慕富貴之心重矣,處貧賤而慕富貴,是何志耶?”①王達《翰林學士耐庵王先生天游雜稿》卷九,明正統(tǒng)胡濱刻本。
翰林文人鳴己之盛心態(tài)的形成有著多方面原因。首先,永樂以后君臣之間的猜忌減少,翰林文人地位穩(wěn)固,已有學者指出:“臺閣體作品在明成祖時期大量出現(xiàn),與其在仁、宣時期盛行的原因不同。前期的盛行,因帝王的高壓政策所致;后期的興盛,則源自作者自身?!保?]此說確有一定道理。永樂間能體現(xiàn)“鳴己之盛”心態(tài)的詩歌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內(nèi)閣七人之中,永樂后漸趨增多,宣德間君臣之間酬唱賡歌最為興盛,“一時君臣之間,腹心之密,魚水之歡,所以致太平之盛”,②葉盛《拙庵集序》,《拙庵集》卷首,明成化間刻嘉靖四年印本。故翰林文人多“述皇上眷待臣下恩禮之隆,以紀群臣遭際之盛”,③楊榮《楊文敏公集》卷一《賜游萬歲山詩》,明正德十年建安楊氏刻本。將鳴國家之盛與鳴己之盛更加緊密合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其次,翰林地位日益尊貴崇顯,除了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1](P1702)翰林文人亦時時不忘提醒自己“以文辭為職事”的身份,故鳴己之盛心態(tài)擴張蔓延。由擢入內(nèi)閣時的鳴己之盛到甫進士及第就大肆鳴放,這與翰林地位的提高不無關系。
翰林作家的職責是歌詠國家盛美而垂之后世,翰林作家亦希望歌詠自己的榮耀而垂諸后世。臺閣體不僅是歌功頌德的應制詩文,在私人化的寫作中也存在著大量的頌世現(xiàn)象,這也是翰林作家利用自己的職業(yè)身份在頌世模式下歌詠自己的一種體現(xiàn)。盡管文學作品中“為文造情”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但畢竟不能持久,臺閣體的鳴盛能持續(xù)近百年,其中的內(nèi)在動力莫過于作者是發(fā)自真心的鳴盛——不管是鳴國家之盛還是鳴自己之盛。
進士及第后擢入翰林雖為士人艷羨,但并非一勞永逸。有選館就有散館,經(jīng)過三年的教習考核,“優(yōu)者留翰林院為編修、檢討,次者出為給事、御史”。[1](P1701)而考核標準主要以翰林文人所作詩文為主,《翰林記》載:“在公署讀書者,大都從事詞章。內(nèi)閣按月考試,則詩、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開列名氏,發(fā)本院以為去留地。”[10](P37)且“上時步至閣中,親閱其勞,且視其所治無弗稱旨者,乃喜,必有厚賚?;驎r至閣,閱諸學士暨庶吉士應制詩文,詰問評定以為樂。”[11](P192)應制賦詩為翰林文人職責所在,亦是一種榮耀。但帝王對應制唱和之作往往會有高下評定:
本院以供奉文字為職,凡被命有所述作,則謂之應制。……諸將告捷,多令翰林諸儒臣應制賦詩,上親加評品?!罉钒四甓?,上親征北方,……嘗命諸文學侍從賦《青海天馬歌》,修撰曾棨最先成,為上所褒美。宣德中,每遇令節(jié),令詞臣應制賦詩。是時太平無事,上留意詞藝,翰林儒臣嘗被命賦《京師八景詩》以獻。……景泰中,學士倪謙輩應制賦詩,中官嘗立俟以進。成化初,學士劉定之應制賦《元夕詩》絕句百首,頃刻而成。又嘗以“東風解凍”、“春山雪霽”等為題,令翰林學士等分賦之……(黃佐《翰林記》卷一一《應制詩文》)
永樂四年八月朔,承旨集翰林儒臣及修書秀才千余人,于奉天門丹墀內(nèi)同賦,各給筆札,一時立就。擢右庶子胡廣為第一,淮為第二,有羅紗之賜。(黃淮《黃文簡公介庵集》卷一《白象詩序》)
永樂己丑,令自正月十一日為始,賜元宵節(jié)假十日?!允擒囻{駐兩京,皆賜觀燈宴。上或御午門,示御制使儒臣奉和。覽而悅之,賜以羊酒鈔幣。時評應制諸作,以陳侍講敬宗五首為工。(黃瑜《雙槐歲鈔》卷三《觀燈應制》)
這種情況下作為以文辭為職事的翰林文人,其吟詠不再僅僅是個人的陶冶性情,更多是一種比賽競技,而應制詩文的高下評定絕不僅僅是有無賞賜的差別,更關系到自己的前程命運。此時報恩、鳴盛的心態(tài)更多被競技心態(tài)取代,翰林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竭盡心思以求勝出同儕。這種心態(tài)下“詩日相角而品日高”,[12](P69)不僅造成了臺閣體數(shù)量上的興盛,也要求其必須在技巧上不斷提高。但頌世模式內(nèi)容狹窄,只能使臺閣文風漸趨冗繁雕琢——這也是臺閣體遭到后人摒棄的一個重要原因。
翰林制度下的競技心態(tài)不僅表現(xiàn)在應制創(chuàng)作中,亦體現(xiàn)在頻繁的翰林雅集唱和中。翰林文人無專門職掌,惟以讀書進學為務,《治世余聞》載:“翰林院素稱清貴,無簿書之擾。舊有語曰:‘一生事業(yè)惟公會,半世功名在早朝?!^清者如此?!保?3](P55)故翰林文人的宴集頗多,史館、禮闈、齋宿皆是唱和場所;節(jié)日、同年、同鄉(xiāng)皆為聚會理由。試舉兩例:
永樂七年春,翰林編修朱文冕預考試天下貢士,棘闈中五十日,相與倡和,為詩凡三百余首。……因念其時,天下士子兩千人聚三場,文如山海,考覽辯論,計其間閑暇之時,十不一二,而所作之多且美如此?!缡讨v鄒君仲熙,性尤不喜賦詩,間有來求者,遙望見已搖首退卻,即不得已,草草聊略遣持去。今主考文,其中亦連賦愈出不貲,平生不喜作者且如此,其他抑又何如?(梁潛《泊庵集》卷七《春闈倡和詩序》)
主試禮闈是學士四榮之一,亦是翰林文人唱和的好機會,僅“十不一二”的閑暇之時就唱和達三百余首,連平時不喜做詩的鄒緝也“連賦愈出不貲”。而翰林生活清閑,賞花賞雪亦成為翰林文人雅集賦詩的盛會:
文淵閣之下有花臺焉,列芍藥三本?!紫纳涎娜眨旄魍绿G,欣欣然若解人意。吾之賞業(yè)乃成,初亦不必其數(shù)也。明日會者八人,花即盛開八枝,各獻芳妍,無不佳者,咸以為異?!枳鲈娨徽拢瑥秃蛿?shù)首。諸先生在會者亦皆和之,……已而闔院青宮諸僚友咸喜為玉堂盛事,亦屬和之……(李賢《玉堂賞花詩》卷首序)
天順二年李賢邀翰林同僚于文淵閣右花臺雅集賞花,前后共有四十人賦詩,集成三卷近二百首。《靜志居詩話》載:“蓋自宣德八年本院有《文淵閣賞雪》詩,未有若是會之盛者?!保?4](P179)翰林文人“樂覩盛事,遇一時一景,必舉酒相慶,又歌詠以紀之”,①王英《王文安公文集》卷一《立春日燕集詩序》,清樸學齋鈔本。翰林雅集頻繁,是臺閣體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非應制背景下的詩文創(chuàng)作雖然競技心態(tài)不如應制中那么強烈,但也是逞才斗勝的好機會,如胡廣、黃淮、金幼孜、曾棨等人與姚廣孝唱和詠雪禁體詩,不許用梨、梅、練、絮、白、舞、鵝、鶴、縞、皓、玉、月等比擬,②參見胡廣《胡文穆公文集》卷四《和少師對雪禁體》、金幼孜《金文靖公集》卷二《次少師姚廣孝禁體雪詩韻》、黃淮《黃文簡公介庵集》卷一《和姚少師禁體雪詩》、曾棨《刻曾西墅先生集》之《和姚少師廣孝近體雪詩韻》等。以此來展示自己的才情才力;再如庚和元代中峰和尚的《梅花百詠》詩,曾棨、王達、夏元吉、朱□昜、潘賜等均有《梅花百詠》,③曾棨、王達所作《梅花百詠》今尚存,見于《刻曾西墅先生集》卷二《應制百詠詩》、《和中峰和尚梅花百詠詩》,夏元吉等人所作或以亡佚,據(jù)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卷一八四六、王亻與《思軒文集》卷七《梅花百詠詩序》、胡儼《頤庵文選》卷上《梅花百詠詩序》與陳璉《重刻琴軒集》卷十八《梅花百詠詩序》可知。風氣延續(xù)至藩王,朱權亦賦《梅花百詠》,朱有燉有《梅花百詠》、《牡丹百詠》、《玉堂春百詠》,于謙復和朱有燉《梅花百詠》,④見朱權《賡和中峰詩詠》一卷,朱有燉《牡丹百詠》一卷、《誠齋梅花百詠》一卷、《誠齋玉堂春百詠》一卷,于謙《于肅愍公集》卷五《和梅花百詠》。均用百首律詩洋洋灑灑窮盡梅花之態(tài)。這種競技心態(tài)下的逞才創(chuàng)作,使得臺閣體詩文數(shù)量迅速膨脹:“在昔儒流,遭逢明盛,供奉清班,著作專家,汗牛充棟。故從來記翰林者不載藝文,非不載也,不勝載也?!保?5](P93)錢謙益亦指出:“國初大臣別集行世者,不過數(shù)人;永樂以后,公卿大夫,家各有集?!保?6](P163)應制評定與雅集酬唱下形成的競技逞才心態(tài)使翰林文人不斷創(chuàng)作,臺閣體遂充斥文壇。
臺閣體的興盛繁榮,絕非僅是外力壓迫下的鳴盛那么簡單,更多來源于翰林文人自身的意愿與動力。翰林地位的尊崇榮耀,使得翰林文人在頌世鳴盛同時不忘歌頌自己,鳴己之盛的心態(tài)是臺閣體持續(xù)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而翰林院學習考核之詩文評定、應制詩歌的高下評比乃至翰林雅集中的逞才斗勝,使得翰林文人酬唱不斷,臺閣體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不斷提高,鳴己之盛與競技逞才心態(tài),是臺閣體創(chuàng)作不竭、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而一種文學風氣能否占據(jù)文壇主流,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寫作外,還需要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同。翰林院尊貴優(yōu)渥,翰林文人因主試禮闈而操持文柄,士人羨慕追求的心態(tài)自不待言,朝廷上下莫不以翰林文風為望,故不僅以文辭為職事的翰林文人不斷頌世鳴盛,其他官員乃至布衣也不斷擬作和作,臺閣體興盛一時,遂成文壇主流。
[1]張廷玉等.明史:卷七十[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杜瓊.杜東原集:卷五·旅次通州望闕[M].四庫存目叢書集部:78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3]黃佐.翰林記:卷一·御制詞誥[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4]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黃佐.翰林記:卷九·經(jīng)筵恩賚[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6]黃佐.翰林記:卷十三·修書升賞[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7]黃佐.翰林記:卷十四·殿試讀卷執(zhí)事[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8]黃佐.翰林記:卷六·侍游禁苑[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9]李振松.明代“臺閣體”芻議[J].理論界,2007,(11).
[10]黃佐.翰林記:卷四·公署教習[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11]黃佐.翰林記:卷十六·車駕幸館閣[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上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12]羅玘.圭峰文集:卷五·送蔡君之任南京刑部員外郎[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59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3]陳洪謨.治世余聞:下篇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4]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上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15]鄂爾泰,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五·藝文[M].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本:下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16]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