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三十年香港女性小說研究述評

2012-04-02 09:24:03王艷芳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碧云文學史香港

王艷芳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香港文學的界定,一直以來頗有爭議。過港文化人群的流動不息、在港文化活動的頻仍交錯以及媒體資訊的通暢發(fā)達都使得以一個絕對統(tǒng)一的概念來規(guī)范香港文學及其作家變得相對困難,但研究者命名的自覺與主動卻未曾稍減。一般認為:“出生或成長于香港的作家在香港寫作,發(fā)表和結(jié)集的作品,自然是香港文學?!雹僖来诉壿嬐普?,“香港女性小說”就是出生或成長于香港的“女性作家”在香港寫作、發(fā)表和結(jié)集的“小說作品”。但由于作家們的流徙不定和變動不居,“香港文學”界定所現(xiàn)實存在的意符之間的彼此交錯和互相包裹情形,連資深的香港文學研究者也不得不說:“綜合而言,香港文學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廣義的包括過港的、南來暫住又離港的、僅在臺灣發(fā)展的、移民外國的。但兩種之間隨著時間的流逝,有時不免又得重新界定?!边@意味著:“香港作家游移出入于兩大華文地區(qū),又流動遷徙于歐美外國,其實也正是這個國際性小島城市在文學發(fā)展上的一個特色?!雹谏昝飨愀圩骷椅幕臻g的游移流徙性質(zhì),正可以彰顯香港文學內(nèi)在的文化指認和身份訴求特征。

鑒于此,本文所采用的香港女性小說的概念至少包含以下要素中的二點:(1)在香港出生或成長的女性作家的小說作品;(2)女性作家在香港寫作、發(fā)表或結(jié)集的小說作品;(3)有較長的香港生活經(jīng)歷,對香港生活有涉及的女性作家的小說作品。如此,西西、吳煦斌、黃碧云、李碧華、鐘曉陽、陳寶珍、亦舒、梁鳳儀等歸入香港女性作家沒有問題,盡管她們中有人暫時或長期甚至永久地離開香港,并不妨礙其香港作家的定位。施叔青、鐘玲雖然在臺灣出生和成長,有著西方教育、生活和文化背景,但同時她們又都在香港居留了較長的時間。施叔青1994年離開香港到臺灣定居③,她寫下了大量反映港人生活以及香港歷史的作品,影響相當廣泛。而鐘玲近年來生活工作在香港④,其部分作品或表現(xiàn)香港生活,或在香港發(fā)表和出版,所以,將這兩位作家的作品歸入香港文學應該沒有問題。王璞出生于香港,在香港定居生活十數(shù)年⑤,陳娟1981年移居香港,她們都曾擁有香港的合法身份,所以,其作品應屬香港女性小說無疑。

20世紀70年代以后,香港女性文學開始真正成長,高度商業(yè)化的社會背景、相對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以及活躍頻繁的中西文化交流孕育了優(yōu)秀的女性作家群?!?0年代,香港文學跨入了自覺時代,女性文學驟然興盛,‘嚴肅文學’與‘言情文學’并駕齊驅(qū),同領(lǐng)風騷?!雹拮鳛橄愀畚膶W研究的半壁江山,香港女性文學的研究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香港文學作為一個自足的研究課題,恐怕也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才漸具雛形⑦,直到90年代幾部有影響的香港文學史著,如劉登翰的《香港文學史》⑧、袁良駿的《香港小說史》⑨、施建偉的《香港文學簡史》⑩以及曹惠民的《臺港澳文學教程》陸續(xù)面世,才為大陸學界揭開了香港文學的面紗,從心理上驅(qū)除了香港“文化沙漠”的無知和荒誕成見,也才一窺香港女性文學的真面目。盡管這幾部著作都帶有強烈的史著眼光和明顯的開拓意識,并以各自的體例優(yōu)勢和著者的主體意識取勝,但毋庸諱言,由于其受制于既定的文學史編寫體例或教材寫作規(guī)范,對作家作品的討論流于單調(diào)的個人生平介紹和簡短的寫作歷程評述;受制于主導的文學研究理論方法,對香港文學的審視也未免片面和偏頗;又由于這些文學史的寫作大多起始于香港回歸之前,彼時香港與內(nèi)地文化交流上的一定局限,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研究資料獲得的難度,遺憾之處在所難免。

正是在這些文學史家篳路藍縷的拓荒基礎(chǔ)上,新的研究成果漸次出現(xiàn),趙稀方的《小說香港》和蔡益懷的《想象香港的方法》可作為代表,最明顯的突破表現(xiàn)為問題意識的加強和研究方法的更新。趙著在《前言》中離析了香港小說敘事中“中原心態(tài)”和“本土聲音”的差異之后,明確表示:“國內(nèi)大同小異的香港文學史確已不少,這里并不打算再提供類似的一本。本書的興趣在于觀看香港想像及敘述本身,并嘗試從小說與都市的互動關(guān)系中提出自己敘述香港文學的框架。”而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則刪繁就簡,從后殖民理論的高度提煉出香港文學的研究框架。對于女性小說家的討論占據(jù)近一半的篇幅:“島與大陸”的關(guān)系之“中國香港”部分涉及張愛玲的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中原心態(tài)”部分再次論述到張愛玲、王安憶;而在論述“香港意識”的章節(jié)中以很大的篇幅著重探討了西西、李碧華、黃碧云和施叔青的小說;“文學的都市性”則從現(xiàn)代香港故事的視角分析了施叔青的《香港的故事》,并將鐘曉陽和李碧華的作品作為香港現(xiàn)代性反省的例證;梁鳳儀和亦舒作品中表現(xiàn)的“香港的情與愛”則用以闡述香港文學的大眾文化空間?!缎≌f香港》標志著大陸對香港文學研究問題性和方法論層面的提升。

同樣,蔡著亦強調(diào)研究的問題和方法,“我已經(jīng)不滿足于那種由作家傳記和社會學考察及零散的情感批評拼湊成的大雜燴式研究,而是力求把這個時期的香港小說當作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分析作品中的意象、隱喻,力圖發(fā)現(xiàn)香港小說家共同的創(chuàng)作心結(jié)、規(guī)律及香港小說中特有的創(chuàng)作元素?!币源罅康淖骷易髌啡宋镒V系的研究,展現(xiàn)了香港文學的形象系列與特有的敘事方式。該著作的下編《港人敘事》尤以大量的女性小說文本的細致分析,歸納并論證了香港女性小說所建構(gòu)的“都市寓言”、“私自囈語”、“麗人告白”、“市井喧囂”、“家族私語”、“塘西殘夢”、“百年滄?!币约啊凹覈胂蟆钡?,雖然這些主題的提煉因繁多而多少顯得紊亂,但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香港女性小說創(chuàng)作主題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值得欣喜的是,這些專著所論述的香港女性小說不再總是那些在大陸讀者群中過度熱銷的亦舒、嚴沁、岑凱倫、李碧華、梁鳳儀、林燕妮、張小嫻等,而將一些優(yōu)秀的嚴肅文學作家西西、吳煦斌、鐘曉陽、黃碧云、陳慧等帶進讀者視野。

或許因為身處其中的原因,香港學者對香港文學的研究反而持一種非常審慎的態(tài)度,被稱為“香港新文學史的拓荒人”的小思(盧瑋鑾),從1977年開始致力于香港文學史料的搜集、爬梳和整理,先后出版有《香港文縱》、《香港故事》、《香港文學散步》以及合著《追跡香港文學》等,但迄今為止只是就香港文學史料的局部細節(jié)和個別問題發(fā)言,如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文學活動情況、“南來作家”問題、五六十年代散文問題、香港淪陷時期作品等,但畢竟是“自有香港文學以來第一次較具規(guī)模的史的研究”。黃維樑也是較早從事香港文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著有《香港文學初探》、《香港文學再探》以及《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此外,還有黃繼持、鄭樹森、梁秉鈞、王宏志、陳炳良、劉紹銘等,不斷有香港文學研究方面的專著、編著或論文集問世。香港學者不輕言寫史,黃子平在《香港文學史:從何說起》中闡明了香港文學史敘述的理論困境,論文在列舉了種種文學史的開頭——或標志性事件,或大作家大作品,或文學社團文學雜志的出現(xiàn),或某一歷史事件之后認為:“這正是一般按‘時序’來敘述文學史所面對的共同困境。在一種黑格爾式的時空完美同一體中講述歷史的進化,一切無法納入這整體的就作為‘歷史的渣滓’被拋棄了。這種敘述無可避免地,會如成為本雅明所說的獻給‘勝利者’的貢品,或者如拉康所說的用來填補分裂的主體之缺口的‘崇高客體’。這困境在敘述像‘香港文學史’這樣‘不純’的對象時,暴露得更為充分?!贝艘娊獠豢芍^不一針見血,由此論者提出是否有可能用一種“另類”的“以空間性壓倒時間性的方式”來講述香港文學史:“香港文學以‘作品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的形式呈現(xiàn),討論的將是文學空間的切割、分配與連通。文學史的‘編寫’轉(zhuǎn)換為文學地圖的‘測繪’。”這是一種深刻而新穎的見解,將有效地避免“影響”、“發(fā)展”、“流派”、“思潮”等不再占有支配性能指的地位。但遺憾的是以上香港文學研究論著對女性小說以至女性文學的涉及都非常有限。

2002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香港讀本系列”,包括《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等12本書,其中與香港文學研究密切相關(guān)的有潘毅、余麗文編的《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及文化研究》和張美君、朱耀偉編的《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這是香港文學和文化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研究積累,為香港文學研究所選取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文章,可稱近年來香港文學研究的集之大成。前者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理論與實踐之間;第二部分,文化書寫與歷史流程;第三部分,公共空間與社區(qū)故事;第四部分,性別與女性歷史;第五部分,文化空間與身體建構(gòu)。涉及文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的論述。后者分為:1.香港故事;2.全球/本土;3.城市想像;4.“雅”與“俗”;5.性別與寫作等五個部分,連導言在內(nèi)共收入文學研究論文30篇,從各個面向?qū)ο愀畚膶W進行了考察和思辨,專門論述香港女性作家的文章有近10篇,而其中涉及到香港女性小說的論文則在大半以上。由于選編者的意圖并不在于就作品談作品,而是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考察香港文學和香港身份,因此這些選文充分體現(xiàn)了香港女性小說與香港文化研究之間的重要關(guān)聯(lián)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表明香港女性小說的價值和意義得到了研究者的正視和重視。

此外,香港女性作家研究的專著近年來頗有斬獲。陳燕遐的《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陳潔儀的《閱讀肥土鎮(zhèn)——論西西的小說敘事》、余非的《長短章:閱讀西西及其他》以及西西、何福仁合著《時間的話題》等都是研究西西及其作品的重要文獻。陳國球的《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則是李碧華小說研究的論文集。陳麗芬的《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想象:從臺灣到香港》論述到的香港小說家有西西、李碧華和吳煦斌。這些作家作品研究的專著在文本細讀和敘事分析方面都頗見功力。單篇論文或訪談文章多散見于香港各報章雜志及作家作品集的序跋或附錄部分,如劉紹銘的《寫作以療傷的‘小女子’——讀黃碧云小說〈失城〉》、黃念欣的《花憶前身——黃碧云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與《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云小說中的行旅想象與精神家園》、南方朔的《七罪世界的圖錄》、楊照的《人間絕望物語》,對作品內(nèi)涵有比較深入的解讀。顏純鉤的論文《香港女作家的天地因緣——李碧華、鐘曉陽、亦舒、黃碧云》同時論到四位女作家,其概括和把握很有針對性,也比較透徹到位,但僅止于總體風格,缺乏更為深入的理論探討。

對香港女性小說著墨頗多而且很有個人研究特色的是著名學者王德威。其涉及香港女性文學的專論文章計有:《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腐朽的期待——鐘曉陽論》、《暴烈的溫柔——黃碧云論》、《香港,我的香港——論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香港情與愛——回歸后的小說敘事與欲望》、《異象與異化,異樣與異史——施叔青論》。另外還有香港女性小說的評論,計有《陰森的仿古愛情故事——鐘曉陽的〈愛妻〉》、《以理御情——西西的〈手卷〉》、《都市風情——西西的〈美麗大廈〉》、《冰雕的世界——西西的〈母魚〉》等,因?qū)傩伦骺熳x類的文章,又局限于單篇作品,所以僅限于總體印象式或主題把握式的點評,不夠全面和深刻。倒是由此所潛移默化的臺灣研究者對香港女性文學研究的興趣不容小覷,而且適逢回歸前后香港小說關(guān)于身份認同與歷史想像的高漲之時,活躍的臺灣女性主義研究者以此為契機,對香港的女性小說進行了一番熱衷的解析,最有代表性的當推劉亮雅的《情色世紀末》和郝譽翔的《情欲世紀末》,將香港女性小說研究納入性別文化、情色文化的理論范疇,不啻為香港女性寫作研究打開了新的天地和增添了新的質(zhì)素。前者以《愛欲在香港:黃碧云〈烈女圖〉中的女性與香港主體》深入探討了烈女所象征和開辟的香港歷史;后者對黃碧云的小說《十二女色》、《無愛記》以及西西的作品《旋轉(zhuǎn)木馬》、《拼圖游戲》有著犀利而獨到的闡釋。另有一些研究文章散見于研究者的論文集,如《蝴蝶、石榴與黃玫瑰——黃碧云小說中的(后)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的施叔青》、陳雅書的《何謂“女性主義書寫”?——黃碧云〈烈女圖〉分析》等,但顯然她們關(guān)注的重心還是臺灣的女性寫作。

內(nèi)地的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同樣比較薄弱,而且最近幾年更有逐漸淡出研究視野的傾向。鐘曉毅的《90年代的香港女作家》、任一鳴的《香港女性文學概觀——中國女性文學現(xiàn)代行進的分支之一》、王確的《香港女性作家的女性關(guān)懷》、曾利君的《香港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簡論》、顏純鈞的《“房子”:精神的居所——香港女性寫作的一種景觀》與《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云(上、下)》、盛莉的《20世紀香港女性小說創(chuàng)作發(fā)展述評》、嚴秀英的《浮世哀歌:香港女作家婚戀小說中的愛情危機感》是從總體上對香港女性文學進行把握和研究的文章;而具體作家的研究則仍然集中于一些暢銷作家,如,亦舒、李碧華、施叔青、梁鳳儀等,西西、黃碧云、鐘曉陽、鐘玲、陳寶珍等的研究則較少。

綜觀香港、臺灣、大陸兩岸三地的香港女性小說研究,體現(xiàn)出以下特點:首先,整體性的問題研究的不足。且不說完整的香港女性小說史,就連一部總體把握香港女性小說的論著甚至論文集也付之闕如,香港女性文學史就更無從提起了。較為系統(tǒng)的香港女性文學研究只能忝列為各種版本的香港文學史、港臺文學史以至中國女性文學史的附屬部分。這并不是說香港女性小說分量不夠或深度匱乏,缺乏進行整體研究的資格,而是香港、臺灣的研究者對宏觀的研究相對反感,更樂于和善于從細微處分析和解讀文學作品與現(xiàn)象,而大陸研究者雖有宏觀研究的傳統(tǒng)和愿望,卻多少受制于資料的限制,不能全面地了解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情況尤其是近作,更缺少與作家的直接溝通和交流,妨礙或延遲了其研究的進度。

其次,既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個別作家。一方面是內(nèi)地的研究熱潮,另一方面是香港研究者的相當冷態(tài),如亦舒、梁鳳儀等的研究。西西、黃碧云、鐘曉陽等的研究情況則恰恰相反,熱鬧在港臺而冷落在內(nèi)地。在總體研究不足的情況下卻出現(xiàn)了某些觀點的雷同或重復,如李碧華小說研究,難以突破“奇情”或“懷舊”框架的拘囿;關(guān)于西西的研究,大多數(shù)研究者聚焦于其城市書寫和后現(xiàn)代的敘事手法,除此之外突破很少,其癥狀可以表述為“豐富的單一”;同樣,對于黃碧云的研究則津津于其“失城”的惶恐,不愿深究。如此的研究狀貌或許凸顯了90年代香港的文化精神和港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文學作品的意義存在于不斷深入闡釋的過程,隨著人們對歷史體味的加深以及新的生活經(jīng)驗的累積,應當從原有的作品中領(lǐng)會到更多的新質(zhì)的表述。

再次,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大陸和港臺的文學研究方法孰優(yōu)孰劣不便斷言,但香港的文學研究對西方新潮批評方法的借鑒卻一直處于前傾姿態(tài),故在人們所接觸到的研究文章中,后殖民、新歷史等后現(xiàn)代理論、形式主義的文本批評可說比比皆是。在這樣的研究態(tài)勢和格局中,很多作品極其容易被活剝和肢解。當然,經(jīng)過此一輪外來理論的夾擊和處理,每個作家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出類似的城市寓言、家國想像和歷史建構(gòu)的意圖等等,所以,只使用某一種或幾種方法無異于將一部充滿無限闡釋可能的作品進行縮水處理,最后得到的總是干巴巴的理論預設(shè)或先入為主的成見。

顯然,從“身份書寫”的問題角度入手,集中探討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直到新世紀的香港女性小說所表達和呈現(xiàn)的身份的思考、身份的迷惘、身份的建構(gòu)以至身份書寫的空幻,藉由時間、空間以及時空網(wǎng)絡(luò)的切割所規(guī)范出的文化現(xiàn)象進入香港女性小說的論述。香港文學身份書寫高漲和演變的每一個重要關(guān)口,都有女性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可以說道。在方法論上,身份論述刻意打散了作家作品本體論的固定程式,以作品的共同性聚積,將每一種身份書寫和認同方式的探討置于開放式的格局之中,盡量客觀地展示書寫者之間的個體差異。自然,從空間的尋繹到性別的論述過程也呈現(xiàn)著開放性,而且,身份認同本身就是流動不居、充滿斷裂與差異的,對差異性的強調(diào)將是香港女性小說研究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那么,回歸十余年之后,討論香港女性小說中曾經(jīng)眾說紛紜、執(zhí)此一端的身份問題其價值又何在呢?有學者早在回歸之際就已敏銳地預測到香港文學研究的前途問題:“香港回歸后,‘香港文學’還成不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這是有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九七’后‘香港文學’還將單獨存在,不會等同于深圳的‘特區(qū)文學’,‘香港文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仍將存在,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币虼耍愀畚膶W不應也不會淡出讀者和研究者視野,平穩(wěn)過渡也不意味著香港文學特性的消失,香港女性文學作為整個中國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營構(gòu)的城市想像、歷史重構(gòu)、消費意識、文化身份以及性別論述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其與大陸、臺灣以及海外華文女性寫作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等都值得研究者進一步關(guān)注和探討。

注釋:

①②鄭樹森:《香港文學的界定》,《追蹤香港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3頁,第55頁。

③自1977年9月抵香港定居,到1994年初夏告別香港,施叔青在香港居住了17年。白舒榮:《自我完成 自我挑戰(zhàn)——施叔青評傳·附錄》,作家出版社,2006年。

④鐘玲1977年至1989年居香港。2003年再赴香港,任職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⑤王璞1950年生于香港,1989年定居香港,2005年辭掉嶺南大學教職,定居深圳專職寫作。

⑥曾利君:《香港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簡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第95頁。

⑦張美君、朱耀偉:《香港文學·文化研究·導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⑧劉登翰:《香港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⑨袁良駿:《香港小說史》,海天出版社,1999年。

⑩施建偉:《香港文學簡史》,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歡
碧云文學史香港
碧云岫
寶藏(2019年6期)2019-07-04 12:26:34
當代詩詞怎樣才能寫入文學史
作品選評是寫好文學史的前提——談20世紀詩詞寫入文學史問題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軍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有余數(shù)的除法”教學設(shè)計與評析
師道·教研(2017年9期)2017-09-26 20:34:57
展與拍
收藏與投資(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辯證理解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的“真實性”
江漢論壇(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0
黃山奇松
流行色(2013年5期)2013-04-29 10:14:33
六枝特区| 布尔津县| 锡林浩特市| 泾阳县| 玉田县| 那坡县| 达拉特旗| 同心县| 晋江市| 江安县| 漾濞| 慈溪市| 东明县| 阳江市| 芦山县| 辛集市| 嘉兴市| 诸城市| 郯城县| 政和县| 浦东新区| 宁德市| 保定市| 韩城市| 常德市| 霍山县| 台南市| 潼南县| 榆树市| 贵定县| 霍林郭勒市| 清涧县| 韶山市| 多伦县| 南乐县| 嘉黎县| 青州市| 万载县| 施秉县| 桂平市|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