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祿
論張澍及其西北史地學成就
劉應祿
張澍是有清一代甘肅最著名的學者,一生勤于筆耕,著作宏富,學術成就巨大。在輯佚學、姓氏學、方志學、金石學、西夏學、敦煌學等領域均有精深的研究,對有清一代西北史地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乾嘉時期西北史地研究的領軍人物。
張澍;西北史地學;成就
張澍(1776-1847)字時霜,一字百淪,號介白,又號鴆民,涼州府武威縣(今甘肅武威)人。父名應舉,以塾師為生,母親祖上是元朝駙馬高昌王的后裔。張澍“九齡失母,讀書過目輒記,文章鉅麗傾一時”,[1]曾從學于名師劉作垣?!肚迨犯濉繁緜髟?“(澍)務博覽經(jīng)史,皆有纂著,游跡半天下,詩文亦富”。[2]嘉慶四年(1799),張澍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六年,步入仕途,曾先后任職于貴州玉屏、遵義、四川屏山,江西永新等地。張澍“性亢直,所至輒有聲”,[3]辦事嚴肅認真,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是一個典型的“強項令”。一次云南巡撫初彭齡路過貴州,其隨從貪鄙成性,向他索要錢財,被他拒絕,還命令手下人打了隨從一百大板。張澍自步入仕途以后,總是以“循吏”的標準要求自己,立志遵理守法,清正廉潔,功炳史冊。他曾這樣抒發(fā)自己的宏愿:“余自幼負志,恥為文人,思為吏稍有樹立,冀附于古循良后耳”。[4]由于他治事以嚴,胥吏咸憚其威,所以“思為循吏”的道路走不通。
張澍一生仕途坎坷,官職卑微,平生主要精力用于學術,著述頗豐。他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在史學、輯佚學、姓氏學、方志學、金石學、西夏學、敦煌學以及文學等方面均有建樹。張之洞在其《書目答問》附錄《國朝著述家姓名略》中,將張澍歸入經(jīng)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王國維認為國初之學,乾嘉之學精,而道(光)咸(豐)以降之學新,而張澍界乎乾嘉之精與道咸之新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受清初顧炎武“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清代學術間掀起了一股西北史地研究熱,毋庸置疑張澍便成了主要的領軍人物。梁啟超在其《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寫道“甘肅與中原窎隔,文化自昔樸塞,然乾嘉間亦有第一二流之學者,曰張介侯(澍),善考證,勤輯佚,尤嫻熟河西掌故?!保?]對張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張澍對西北史地學的研究頗深,整理并編纂了一批西北史地研究的著作,如《西夏紀年》《西夏姓氏錄》《五涼舊聞》《涼州府志備考》《續(xù)敦煌實錄》等。其成就集中體現(xiàn)在西夏學、河西之學及敦煌學方面,推動了清代西北史地研究的發(fā)展。
西夏立國時間悠久,統(tǒng)治地域遼闊,雖崇釋教亦尚儒學。在西夏的歷史中,涼州曾是其陪都,歷史上在涼州實行過統(tǒng)治的五涼政權史書均有記載,而對于西夏在涼州的統(tǒng)治卻不書一字,所以張澍編寫了《西夏紀年》。他認為“若《涼志》不書其事與年歷,是遼、金、宋世,天壤之間無涼州也”。[6]在他看來,遼金宋時期,涼州是西夏的領地,如果不把西夏王朝統(tǒng)治涼州的歷史寫入涼州方志中,就等于抹掉了涼州幾百年的歷史。所以張澍在該書中用了兩卷的篇幅來介紹西夏的國史,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歷史的尊重。是書對西夏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事跡均有記載,特別是對元昊立國以后西夏各代國主的生平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張澍對西夏學研究最突出的貢獻當屬《西夏姓氏錄》的纂修,他的姓氏學代表作《姓氏五書》包括《姓韻》《遼金元三史姓錄》《姓氏尋源》《姓氏辨誤》《古今姓氏書目考證》?!段飨男帐箱洝饭惨痪?,張澍介紹它的特點說:“西夏之先拓跋氏名思恭,唐僖宗時為夏、綏、銀、宥節(jié)度使,與李克用等破黃巢,復京師,賜姓李氏。唐末,天下大亂,藩鎮(zhèn)連兵,惟夏州未嘗為唐患。歷五代至宋,李繼遷附宋,封為王,賜姓趙。以遼圣宗統(tǒng)和四年叛宋附遼,復姓李。至元昊始稱帝,時附遼附宋,亦時附金。其時臣下姓氏亦有與中國同者,其異者皆蕃語,不得其受氏之原也。今撮錄之,附于遼、金、元之后,以備考覽?!保?]《清史稿》認為“姓氏五書尤為絕學”。[8]《西夏姓氏錄》是傳世的西夏史籍中唯一一部研究西夏姓氏的專著,令人惋惜的是《西夏姓氏錄》原稿被法國人伯希和掠走,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圖書館。國內(nèi)學者目前只能從羅振玉的《學堂叢刻》中看到抄本。
《西夏碑》的發(fā)現(xiàn)是張澍對西夏學的又一重要貢獻,該碑全稱“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兩面撰文,陽面為西夏文楷字,陰面為漢文。該碑是存留至今的西夏文碑刻的珍貴遺物,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澍發(fā)現(xiàn)西夏碑不僅為研究西夏的社會經(jīng)濟,民族宗教,官制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更為重要的是它使已經(jīng)死亡了的西夏文字復活,對西夏學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他編寫的《涼州府志備考·藝文》卷八中,他全文過錄了《西夏天佑民安碑》的漢文碑文。他在《書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自豪地稱:“此碑自余發(fā)之,乃始見天壤,金石家又增一種奇書矣”。[9]從1930年起,許多國內(nèi)外學者,如羅福成,史金波,陳炳應,西田龍雄等,紛紛對《西夏碑》進行研究。還有許多金石著作如《金石續(xù)編》《西陲石刻錄》《鐵橋金石跋尾》《八瓊室金石補正》《筠清館金石記》《語石》《隴右金石錄》等書,均著錄了《西夏碑》的碑名和碑文,足見其史料價值之高。
所謂“河西之學”,包括四郡、五涼、三秦與一夏,而以“五涼”為最根本。[10]河西之學的著述,自必以《二酉堂叢書》為其代表。已故向達先生曾云,“(介侯)先生一生,于關隴文獻,網(wǎng)羅放失,不遺余力。生平著作等身,其《二酉堂叢書》,藏書家?guī)子诩矣鲬魰??!保?1]該《叢書》輯錄了36種西北地方文獻,包括《世本》、《三輔決錄》、《三輔舊事》、《五涼舊聞》等。張澍于二十八歲主講蘭山書院時,就已完成《五涼舊聞》四十卷,其自序謂“自漢武開關,刺史宣化,名賢鵲起。及五代割據(jù),張氏四世忠晉,多士翳薈,郁若鄧林,往籍可按。已隋、唐之際,尚多偉人。迫宋、元,則荒傖已甚”。[12]另外還復輯得有關河西與“五涼”文獻的殘章斷句七種,計《三秦記》,《涼州異物志》,《西河舊事》,《涼州記》,《西河記》,《沙州記》,以及《十三州志》。所有這些書,全由輯佚而來。材料來源,不外類書,兼及由唐、宋及其以前各經(jīng)史注文中摘錄來的斷句。魯迅先生就曾得到過他的啟發(fā),據(jù)魯迅自述:“幼時嘗見武威張澍所輯書,于涼土文獻,撰集甚眾。篤恭鄉(xiāng)里,尚此之謂。而會稽故籍,零落至今,未聞后賢為之綱紀。乃創(chuàng)就所見書傳,刺取遺篇,累為一帙”。[13]說明魯迅在輯佚方面受其影響頗大。
《涼州府志備考》是張澍晚年編纂的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方志,未刊,現(xiàn)有周鵬飛、段憲文校點本。清代涼州府,治所在今武威,下轄武威、鎮(zhèn)番(今民勤)、永昌、古浪、平番(今永登)五縣。《備考》即為此五縣的方志。該書包括地理卷、山水卷、物產(chǎn)卷、祥異古跡卷、職官卷、大事記卷、遺事記卷、人物卷、流寓卷,藝文卷和西夏紀年卷,共三十余萬字,記載了涼州府的設置,歷史變遷及其政區(qū)沿革情況,并對涼州府的山水、物產(chǎn)、氣候等均有記載?!秱淇肌穬?nèi)容豐富全面,門類簡明,注重掌故,引征廣博,考證謹嚴,每條材料“必注出原書,以朝代為序,不以文體次比”,[14]是書體現(xiàn)了他注重史料和考證的方志學思想,很能代表張澍的學術水平,是研究涼州歷史的重要方志。
莫高窟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以后,中外學者紛至沓來,共同開發(fā)了一種新的學科——敦煌學。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這一學科已經(jīng)碩果累累,成為了當今的一門“顯學”。但在藏經(jīng)洞問世前的漫長歷史歲月中對其珍貴價值有所認識并留下相關著作的人卻為數(shù)甚少,張澍就是其中的一位先驅(qū)者,他所提供的有關敦煌的著作,在當時已是空谷足音,在今天就彌足珍貴了。張澍對敦煌學的貢獻集中體現(xiàn)在《續(xù)敦煌實錄》一書上,這是一部敦煌學專著,也是敦煌著名歷史人物傳記集?!独m(xù)錄》中的傳記,內(nèi)容豐富、搜羅廣博、征引文獻既有《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紀傳體正史、《資治通鑒》等編年體史書,又有屠氏的《十六國春秋》及《水經(jīng)注》等方志、地理書,可見張澍讀書之博,搜輯之勤,治學功力之深。章學誠在其《文史通義·書教下》評價該書說:“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已故敦煌學家王重民先生對此書頗有稱贊:“敦煌為西域之孔道,自與西域交通以來,人文漸盛,世家大族,頗有稍顯于兩漢三國之世者。逮晉室南遷,六朝遞嬗,五涼三秦,建國西夏,諸世族之賢者,或仕中朝,或佐霸主,惜載記喪失,多不可考。介侯是書,徵引博洽,言敦煌人物者,宜莫先于是矣,唯所引佚書,或不著出處,是其小疵?!保?5]張澍《續(xù)錄》是接續(xù)劉昺《敦煌實錄》之作,輯錄了上自東漢,下至五代的900多年間敦煌地區(qū)的政治、軍事、文學、儒學、歷史、天文、地理、陰陽歷算、技藝、道家、佛家等各方面的人物,內(nèi)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敦煌豐富多彩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劉昺原書據(jù)《魏書·劉昺傳》載“《敦煌實錄》二十卷”,己佚,所以是書價值頗高,是研究敦煌學的寶貴資料。
縱觀張澍一生,勤于筆耕,著作宏富,在嘉道之世,可謂樸學華辭,兼長并茂,為甘肅學者中之佼佼者。他尤其重視西北地方史志文獻的輯佚,并對中國當今兩門國際顯學敦煌學和西夏學都有重要貢獻,為后人研究西北史地學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1]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M].長沙:岳麓書社,1986:463.
[2][3][8]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408.
[4]王殿,余賢杰.甘肅歷代名人傳[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200.
[5]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分布[J].清華大學學報,1924(1):11.
[6][14]周鵬飛,段憲文.涼州府志備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566,832.
[7]羅雪堂先生全集:第三編(第16冊)[M].臺灣文華出版公司,1968:6419.
[9][12](清)張澍.養(yǎng)素堂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M].清道光十五年棗華書屋刊本:655,8.
[10]趙儷生.張澍的生平及其著述一一為敦煌學研究貢一臠[J].蘭州大學學報,1980(4):21.
[11]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7:339.
[13]魯迅全集·會稽郡故書雜集序(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32.
[15]王重民.閱張介侯先生遺稿記[J].金陵學報,1940(5):11.
ZhangShu and his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Historical-geography of Northwestern China
Liu Yinglu
ZhangSh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who was diligent in writing all his life and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academy.He made a profound study in Compiling Science,Name Learning,F(xiàn)ang Zhixue,Epigraphy,Tangut Studies,Dunhuang Science and other fields,and 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geography of northwestern China.He is a leader of research field during the period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Dynasties.
Zhang Shu;Historical-geography of northwestern China;Achievement
K290
A
1672-6758(2012)02-0138-2
劉應祿,在讀碩士,新疆大學人文學院2010級歷史文獻學專業(yè),新疆·烏魯木齊。郵政編碼:830046
Class No.:K290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