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昇
(浙江農(nóng)林大學 藝術(shù)設計、人文·茶文化學院, 浙江 臨安 311300)
提到宋末元初的文壇,必然要提到鄭思肖,因其以特有的不屈氣節(jié)入元不仕,成為后世許多遺民心中的不朽楷模。鄭思肖(1239-1316),出生于福建連江,后遷至蘇州。他親歷了宋元易代的巨大變故,成為痛失國土的大宋遺民。元代人王逢的《梧溪集》(卷一)《題宋太學上舍墨蘭有序》,記錄其生平行狀較為翔實。《梧溪集·題宋太學鄭上舍墨蘭》云:
公諱思肖,字所南,與南何居?義不忘趙,北面他姓也。世家三山,曾大父咸仕宋。父起,淳祐道學君子。公太學上舍,應博學宏辭科。會元兵南叩闕,上《宋太皇幼主疏》,不報。國初諸父猶能記誦之,語切直,犯時禁,俗以是爭目公。公遂變今名,隱吳下。所居蕭然,坐必南向。遇歲時伏臘,輒野哭,南向拜而返,人莫測識焉。有田三十畝,邑宰素聞其精墨蘭,不妄與人,因紿以賦役取之。公怒曰:“頭可得,蘭不可得?!痹灼娑屩S质仍姡额}蘭》云:“玉佩清風挽不回,暮云長合楚王臺。青春好在幽花里,招得香從筆研來?!薄哆^齊子芳書塾》云:“天垂古色照柴門,昔日傳家事具存。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別受一人恩。”《寒菊》云:“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御寒不藉水為命,去國自同金鑄心?!逼湮?、操行率類此,晚年益究天人性命之學,竟以壽終。
南宋滅亡后,鄭思肖“義不忘趙”。趙宋江山雖易主,但鄭思肖忠君之心不改。鄭思肖在元兵南下攻占大宋江山之時,親歷國土的淪喪,常感念慟哭于野,時人不能曉喻之。鄭思肖善墨蘭,但不輕易贈人。邑宰欲以賦換其墨蘭,鄭思肖憤然拒絕,義不可奪。鄭思肖其人、其文多語直詞切,苛守三綱五常之道。如其《心史·自序》云:“文者,三綱五常之所寄也,舍是匪人也?!盵1](P3)又如其詩《此心》云:“此心期不變,曾灑血為盟。舉世無人識,終年獨自行?!盵1](P27)鄭思肖用其身心譜寫了大宋遺民忠君之戀歌,且其志行合一,成為宋末元初遺民詩人的楷模。
鄭思肖的思想受其家學影響頗多,正如其言“終身所法,惟學我父而已”。鄭思肖之父鄭震,雖為一介書生,但耿介直言,不畏強權(quán)。據(jù)鄭思肖《先君菊山翁家傳》云:
公諱思肖,字所南,與南何居?義不忘趙,北面他姓也。世家三山,曾大父咸仕宋。父起,淳祐道學君子先君字叔起,號菊山,名與字之下字同……淳祐丁未,前丞相鄭清之以侍讀入朝,泊于涌金門外,朝廷忽除之再相,先人聞除命下,痛哭流涕,謂:“我自上流歸,聞端平出師復兩京之敗,皆鄭相誤國罪?!奔吹瞧溟T,歷歷數(shù)之,厲聲大罵曰:“端平敗相,何堪再壞天下耶!”竟為鄭相執(zhí)下天府,母、妹、思肖俱遭執(zhí)去。當時士氣頗盛,京尹趙與籌越一宿俱縱之。鄭相乃命天府,堅求瑕疵,欲以他罪加焉。如是二年,莫能得毫發(fā),鄭相去國,事乃寢,鄰人始言其布置欲陷人以罪之事。先人為社稷生靈憂,蹈此危機,有司求之二年,不得其過,可以見平日大節(jié)矣。[1](P142)
鄭思肖之父鄭震,直言抗權(quán)貴,不懼危難,其志行高蹈。又據(jù)清代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十五)《鄭叔起先生震》記載云:
鄭震后改名起,字叔起,號菊山,連江人,道學君子。早年場屋不遇,客京師三十馀年,晚為安定和靖二書院山長,又開講于平江無錫。伏闕論史嵩之。淳祐丁未,鄭清之再相,震登其門罵曰:“端平敗相,何堪再壞天下。”被執(zhí),與子女俱下獄,京尹趙與籌縱之。鄭罷相,乃免。與林獻齋、周伯弱為行輩,詩有《倦游》藁,仇山村選四十首為《清雋》。子所南作家傳云:“得詩十五篇,此蓋流落交游間者。所南未之見也?!?《宋詩抄》、《三山志忠義》)[2](卷三十五)
鄭震飽讀詩書,一介儒生,義與天高。鄭思肖步其父后塵,為人耿直,不畏犯險、直諫上書。如《閩中理學淵源考》記載云:
鄭所南,字憶翁,一名思肖。以太學生應博學宏詞。會元兵南下,所南猶叩闕上書。元之人爭物色之,遂變名曰思肖。僑寓吳下,時時望臨安舊都,野哭若狂,終身誓不見朝士。有鐵函經(jīng)藏蘇州承天寺古井中,以久旱浚井得一函,錮之再重,中有書一卷名曰《心史》。其藏書之日為德祐元年,明崇禎庚辰始出,人異之。(《福州通志》、《蘇州府志》)[2](卷三十五)
南宋滅亡后,鄭思肖改名所南,以寄寓忠于趙宋之意。其言、其行均奉行其忠君之理想,“時時望臨安舊都,野哭若狂,終身誓不見朝士?!盵2](卷三十五)正如元代人鄭元祐《遂昌雜錄》所記云:
閩人鄭所南先生諱思肖,宋有國時,其上世仕于吳,宋亡,遂客吳下。聞其有田數(shù)十畝,寄之城南報國寺,以田歲入寺,為祠其祖禰。遇諱日,必大慟祠下,而先生并館谷于寺焉。先生自宋亡,誓不與北人交接,于友朋坐間,見語音異者,輒引起。人知其孤僻,故亦不以為異。其上世本業(yè)儒者也,而先生于佛、老兩教,則皆喜其說有祭鬼法。平日喜畫蘭,疏花間葉,不求甚工。其所自賦詩以題蘭,皆險異詭特,蓋所以輸寫憤懣云。吳人好事者,為板刊其所謂《錦錢集》者行于世。若先生在周為頑民,在殷為義士,蓋不易窺其涯涘云。[3](不分卷)
宋亡后,鄭思肖誓不與北方人結(jié)交。由于其性格孤僻,常常慟哭于野或寺廟中,行為異于常人。鄭思肖世家儒業(yè),身受其父鄭震愛國忠君思想的浸染。雖然不食朝廷的俸祿,但仍心系南宋之安危,忠君愛國。
鄭思肖的詩文主要有《心史》、《一百二十圖詩集》、《錦錢馀笑》、《鄭所南先生文集》等。其中《心史》中的詩歌分為三部分:《咸淳集》、《大義集》、《中興集》等;文章分為三部分:《久久書》、《雜文》、《大義略敘》等。《一百二十圖詩集》是鄭思肖入元二十年后所作。作者從上古圣賢名士的傳說,春秋戰(zhàn)國諸子行事,直寫到漢、晉、唐、宋的人物故事、文人逸事等,描繪了一幅歷史人物長卷。作品表面是詠懷古人,其深則是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憂憤之情。例如,他吟詠歷史上的愛國志士屈原、蘇武等人的詩篇時,追慕不已,飽含一腔深情。鄭思肖更是丹青圣手,其墨蘭在繪畫歷史上獨樹一幟。
蘭花有香祖、香草、國香、王者之香等美譽,一直是文人墨客們喜愛吟誦的對象。屈原以蘭的孤高清逸自比,蘭亦成為雅潔的代名詞。蘭花以其特有的馨香與氣質(zhì),成為中國花鳥繪畫中的常見題材。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至北宋蘇軾的《蘭竹蒼涯圖》,此后著名的有清代《芥子園畫譜》(第二集),此畫譜專門講述蘭花的繪畫技法。
宋末元初趙孟堅、鄭思肖(號所南)尤喜畫蘭,并開啟畫蘭的新時尚。趙孟堅首創(chuàng)墨蘭(用墨寫蘭),筆調(diào)清爽而秀麗,給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鄭思肖以畫蘭不著土,即“露根蘭”為特色,寄寓無土亡國之痛,以表達其民族的自尊心。在后世眾多的作品中,鄭思肖的《墨蘭圖》別具神韻,深值玩味。
宋滅亡后,鄭思肖1306年揮就的《墨蘭圖》,所畫墨蘭不著泥土,以寄寓對南宋丟失國土、臣民無處安身的悲憤。此《墨蘭圖》縱25.4厘米,橫94.5厘米,現(xiàn)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這幅畫為紙質(zhì)水墨畫,畫中一叢蘭花,葉子左右散開,或舒卷,或俊拔,疏而不亂,灑脫自然。正中一枝蘭花正含香怒放,端麗秀美,滿卷清香浮動。畫右首作者自題詩云:“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xiāng);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甭淇顬椤八衔獭?。左下角印文曰:“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眰?cè)落年款(以甲子紀年):“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痹谠搱D的題款中,鄭思肖有意不落元大德年號,而用“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并鈐以“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之章。可見其戀宋厭元的情緒,在經(jīng)過30年后絲毫不減往昔。整幅畫詩、書、畫、印四者合一,既贊美蘭香,又借蘭抒懷,內(nèi)容與形式諧調(diào)一致,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境界。
除此之外,鄭思肖還有兩幅《墨蘭圖》存世。其一為佛利爾藏本,題詩與上幅畫相同,只是畫面上將一叢蘭分解成兩株。另一幅為美國耶魯大學藝術(shù)陳列館收藏,圖中繪蘭孤傲地伸葉吐蕊。作者自題云:“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于楚有光。所南。”另有三幅見于著錄,但今均不傳于世。一幅墨蘭見載于《輟耕錄》卷二十:“鄭所南先生思肖,福州連江人……嘗自寫一卷,長丈馀,高可五寸許。天真爛漫,超出物表。題云:“純是君子,絕無小人。深山之中,以天為春?!盵4](卷二十)另一幅墨蘭中則有其題詩云:“鐘得至清氣,精神欲照人。抱香懷古意,戀國憶前身。空色微開曉,晴光淡弄春。凄涼如怨望,今日有遺民?!盵1](P27)又一幅題詩云:“玉珮凌風挽不回,暮云長合楚王臺。青春好在幽花里,招得香從筆硯來?!盵1](P290)鄭思肖以蘸滿忠義與仇恨的畫筆,使他的墨蘭別具特色,卓爾不群,千百年來無人超越。鄭思肖這種直抒胸臆的墨蘭畫法,在表現(xiàn)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后人難以超越其筆墨中飽含忠與恨的情感境界。
鄭思肖此種墨蘭的氣節(jié),在其早期的詩文中亦有體現(xiàn),如《中興集》序云:
夫詩也者,心之動也。其動維何?因所悅、所感、所憂、所苦觸之爾。一動之天,多事之源也。茍知動而無動,則不為動之所動矣。今八荒翻沸,山枯海竭,身於是時,能無動乎?夫人之生,性於天之清明,形於地之重厚,我主乎其中,天地萬物莫不俯首為賓,是我之所得者甚大也;奚自小之,乃不君其君,外走逆亂之區(qū),盲其主,反臣於賊求活焉?惡俗滔滔,為江為河,不可禁止,傷如之何!我雖無知,實不敢與賊走而俱化。故哀痛激烈,剖露肝膽,灑血誓日,期毋渝此盟。五六年來,夢中大哭,號叫大宋,蓋不知其幾。此心之不得已于動也!夫非歌詩,無以雪其憤,所以皆厄挫悲戀之辭。我之所謂詩者,非空寄於言也,實終身不易之天也,豈徒詩而已哉!澤畔孤吟,塊然其形,心乎一脈之生,眇然千冰萬雪之下,微微綿綿,不絕若縷,窮陰戮力殺之,終不可得而殺。此一脈之生,將大而為天地萬物生生無窮之生也歟?以天道人事驗之,中興迫矣!故曰中興集。
鄭思肖以滿腔的悲憤書寫詩畫,堪稱宋末元初的屈原,他更是以詩懷念屈原,寄托自己的哀思。在其《一百二十圖詩集》中,專門詠嘆屈原的兩首詩是《屈原餐菊圖》和《屈原九歌圖》。其中《屈原餐菊圖》曰:“誰念三閭久陸沉?飽霜猶自傲秋深。年年吞吐說不得,一見黃花一苦心?!盵1](P28)屈原早已身沉汨羅,唯有菊花仍獨自傲立于深秋的風霜中。遭遇國破失家的巨變,每當看見菊花,便悲切難擋,又不能向人道出,只能哽咽在喉。“屈原餐菊”來源于屈原在《離騷》中的吟頌:“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盵5](P12)菊花仍年年寂寞地開花,但是餐菊的屈原早已沉江。誰還在眷念著故國,悲戚著國土的淪喪。鄭思肖憾嘆屈原的忠心,思慕屈原的氣節(jié),更終其一生追隨屈原的高潔之行。鄭思肖《屈原九歌圖》云:“楚人念念愛清湘,苦憶《九歌》頻斷腸。只道此中皆楚國,還于何處拜東皇!”感念屈原,想到自身,同是失國人,何處是我君。鄭思肖與屈原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相類,故而有更深、更濃的感觸。國土依舊,君主已非,何處祭奠故君。
鄭思肖將自己剛毅的個性與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融入蘭的花影葉叢中,以寄寓其高潔的品操和對故國的情思。他的此種墨蘭精神和忠君愛國的氣節(jié),深受后人推崇。尤其是在易代之際,如王冕、倪瓚等人對鄭思肖追捧不已。如倪瓚在元亡后,孤舟往來湖間,澤畔行吟,以詩追憶鄭思肖。其詩《題鄭所南蘭》云:“秋鳳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编嵥夹さ哪m是繪畫界的《離騷》,鄭思肖是宋末元初的屈原。正如元代鄭元祐云:“南冠江上哭湘累,淚著幽蘭雨里枝。不獨萇弘血化碧,孤芳愁絕有誰知?”[1](P351)鄭思肖與屈原心事相通,同是剛直忠正的人物,如周朝的萇弘一樣忠義。又如清代胡熙云:“鄭公高蹈出風塵,心蘊靈均九畹春。每向毫端適幽興,自然花葉逼其真?!盵1](P352)鄭思肖心系南宋,深恨元廷,“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1](P290)(《寒菊》)傲骨凜凜,正如其所繪的墨蘭。
參考文獻:
[1] [元]鄭思肖.鄭思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元]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M].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 [元]鄭元祐.遂昌雜錄[M].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 [元]陶宗儀.輟耕錄[M].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