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茂麗,韓 梅
從意象理論看漢語名量詞的語義演變
呂茂麗,韓 梅
(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266590)
意象的形成反映了人們具有以不同的方式構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即對同一事物、同一情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觀察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從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認知。通過對名量詞的語義演變過程的描述,分析了名量詞對所修飾詞意義的映襯和突顯作用,旨在更好地把握對名量詞的理解和使用。
意象;名量詞;語義;突顯
量詞是表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的詞類,是漢語的重要特點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與數(shù)詞結合成數(shù)量短語給事物或動作計量和分類。根據(jù)計量對象的不同,量詞可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前者表示事物的數(shù)量或類別,后者表示動作的次數(shù)。漢語的量詞相當豐富,而名量詞使用普遍化這一特點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漢語名量詞在語法上總是要求伴隨事物名詞一起出現(xiàn),量詞在某種意義上對名詞起著映襯的作用,如“條”可用于長條形物體,“片”可用于平而薄的東西,“塊”可用于立體或有些見方的東西,“粒”用于圓而小的東西等。以上這些量詞的使用,直接顯示了所適用物體的形狀,不需要加以特殊的描寫就將物體的外形突顯出來,給人鮮明的形象感。量詞除去度量、衡量詞外,大多數(shù)是借用名詞和動詞的,其本義往往是從其他詞類轉義而來的。所以了解名量詞的語義演變過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名量詞對所修飾詞意義的映襯和突顯作用。
意象是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指對事物的感知在人腦中形成的表征,比如大腦中會出現(xiàn)你見過的事物或情景,出現(xiàn)曾聽過的聲音等。意象可以長期保留在記憶中,并可在心理空間上進行轉換、變形等操作,以便進行思考、推理和表達。認知語言學中意象和意象圖式的概念受到心理學意象說的很大影響。在認識語法中,蘭蓋克的意象指人們以不同的視角選擇不同的注意點和轄域、突顯不同的方面來觀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意象,以便形成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到的事物和情境的能力。同一情景由于觀察方式和角度的不同(與語境和表達目的有關)在大腦中形成的意象不同,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方式[1]132。
意象的形成(概念的形成過程)反映人們具有以不同的方式構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不同意象的形成取決于注意力對認知域的選擇、注意焦點(或突顯)、視角及抽象程度。以上參數(shù)的變化使得人們對情景構成不同的意象[1]134。對具體事物的意象是直接來自感官的經(jīng)驗,對抽象事物的意象是對具體事物的意象基礎上加工、綜合的結果。這樣的概念世界與真實世界是不同的,它為語義結構提供了環(huán)境。對同一事物、同一情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觀察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從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認知。所以語言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人們對世界的主觀認識,而不完全是客觀的[1]135。
視角對語義結構具有重要意義,觀察事物的角度會影響觀察結果,也會影響語言表達。一般來說,我們有一個常規(guī)的方位系統(tǒng),是百科知識系統(tǒng)的一部分。對非常規(guī)的視角就需要參照不同的水平/垂直體系,采取不同的視角。大腦的這種視角轉換能力對語意結構具有重要影響。無論他的實際視角如何,說話者可以從不同的觀察事物的角度理解從而適當?shù)乇磉_同一情景[1]138。突顯即是注意的焦點不同,因而可以突顯不同的側面。進一步說,意象分析注重整體的綜合分析,堅持主觀認識和客觀現(xiàn)實的結合,也可以認為分析結果就完全可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客觀上雖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觀察角度的變化就形成兩個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結構。
1.一張畫與一幅畫
“張”的本義為“施弓也”,意思是將弓弦繃在弓背上,后引申為“開弓”。這兩個義項都是動詞義。人與弓互動的方式是人拉動弓弦,靠弓背的彈力突然收縮弓弦,將搭在弓弦上的箭彈出去打擊目標。人們觀察射箭時,最佳的角度是從射手的側面觀察。從這個角度看去,弓的形狀隨射手拉弓放箭動作的進行而不斷變化:由弓背和弓弦組成的“面”,時而變大(拉弓時),時而變小(放箭時)。這個不斷變化的“面”因其動態(tài)特征而具有視覺顯著性,從而在意象中得以突顯,使“張”由動詞義發(fā)展出量詞義來,成為稱量“弓”的量詞。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詞義的引申、詞的用法的發(fā)展所遵循的原則之一是家族相似性,“張”所稱量的對象的擴展也是如此。還是以這個“面”為基礎,量詞“張”又發(fā)展出稱量具有可張開和縮小的平面狀物體的用法,例如:“一張小嘴”、“一張漁網(wǎng)”。由此再進一步發(fā)展出稱量可以卷起或展開或可變化的平面狀物體,如:“一張畫”、“一張合同”、“一張笑臉”、“一張羊皮”、“一張涼席”、“一張烙餅”。最后發(fā)展出稱量不可變化的平面物或具有此類平面物的物體,如:“一張床”、“一張椅子”、“一張桌子”、“一張粉皮”[2]。
幅,形聲字,從“巾”表示與布帛有關,本義指布帛的寬度,古制一幅為二尺二寸,如“布帛二尺二寸為幅?!苯駷椴疾?、呢絨等寬度的通稱,引申指書畫面的廣狹。作為量詞用來記述長條或方形的東西,主要用于布帛、綢緞、呢絨、字畫、照片等。如:“兩幅蘇繡”、“一幅國畫”?!胺笨梢杂脕碛浭鲎之媹D片等,可能是與最初的書畫因為沒有紙作在布帛上有關。人們描述字畫圖片時離不開其背景“布帛”,慢慢地便把記述布帛的量詞用于字畫圖片。而且字畫圖片的形狀類似于布帛的形狀,多為長條或方形。所以用“幅”突顯出其最初的材料和描述對象的形狀特征,給人們以明晰的心理印象。
2.一面旗與一桿旗
“面”的本意是人的臉面,后來引申出事物的表面的意思,再后來又用來指幾何學上的“面”,即線移動所生成的有長寬無厚度的形跡。慢慢地又引申出量詞的用法,用于計量某些有“平面”的物體,如“一面紅旗”。實際上,經(jīng)常與“面”搭配的名詞并不多,如“一面紅旗”、“一面墻”、“一面鏡子”等。觀察適用于“面”的事物原型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常態(tài)形象都是立于空間的,坍塌的“墻“、堰落的“旗”和平鋪的“鏡子”都不是這些事物與人類互動的常態(tài)。因此,能被“面”計量的事物,多以豎立的形象讓人們面對,即具有一個“立面”。當人們突顯“旗”的“立面”視覺效果時,就用量詞“面”來計量[3]。
“桿”本義指有一定用途的細長的木頭或類似的東西(多直立在地上,上端較細)。作量詞時,用于有桿的器物,突顯了中心詞所代表事物的富有特征的組成部件。如“一桿旗”,“一桿筆”,“一桿步槍”,呈現(xiàn)給人們的是旗子、筆和步槍上有桿的意象。類似的量詞有很多,如:“一頂轎子”,“一峰駱駝”,“一尾蛇”,“一穗麥子”等,分別暗含了其相關部件,即“轎子”有“頂”,“駱駝”有“峰”,“蛇”有“尾”,“麥子”上有“穗”。大腦的視角轉換能力使人們對同一物體“旗”運用不同的量詞來描述,從而突顯其不同的特征和組成。
3.一葉舟、一條船與一艘船
“葉”本義是草木之葉。其量詞由名詞的意義引申而來,計量輕小、輕飄像葉子的東西。如范仲淹的詩《江上漁者》云:“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里的“葉”帶有形象性,樹葉飄飛,落地無聲,葉與舟相連,越發(fā)顯得漁舟的輕靈小巧。漁舟如同輕飄的樹葉,一會兒飛上浪尖,一會兒墜下波谷,居然不翻覆,暗示了漁者的嫻熟駕馭技巧。用“葉”勾勒突顯了一幅輕舟如浮葉搏浪飄流的明快畫面。
同樣,量詞“條”也是由名詞引申而來的。它的本義是“樹上小的枝條”,如:“條,小枝也”。細小的枝條既長又柔軟,因此,當“條”做量詞時首先計量長條形的東西,如:“一條船”、“一條凳子”,而且一般還可彎曲,如:“一條路”、“一條蛇”、“一條河流”、“一條尾巴”等[4]?!耙粭l船”把人們的觀察角度聚焦在其外形上,呈現(xiàn)出長條形的船的心理意象。
“艘”本義是船的總稱,后用作量詞,用于船只計數(shù),如“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币话阌糜跁嬲Z且用來指體積較大的船。所以人們的觀察視角會集中在其體積大這一意象上,如:兩艘油船、三艘巡洋艦。
4.一幫朋友、一伙朋友與一群朋友
“幫”,從“巾”字多與布帛有關,其本義為鞋的邊緣部分,后泛指物體兩側或周圍的部分,如:“鞋幫”。引申出動詞義相助、替人出力,后用作量詞。人們可以從其名詞義和動詞義分別得到以下對于朋友的認知:在你的周圍和能夠給予幫助。“幫”很好地突顯出了朋友的特點,更有助于加深對其內(nèi)涵意義的理解。
元魏時古兵制中軍人以十人為火,共灶炊食,同火的人互稱火伴,俗作伙伴,引申為同伴。如:伙夫(舊指軍隊的炊事員)、伙家(伙伴,相與共事的人;對同輩人或同伴的稱呼)、同伙(同伴,一同做事的人)。用作量詞計數(shù)朋友,選擇將朋友同呼吸、共命運這一本性呈現(xiàn)出來的視角,更能體現(xiàn)出朋友的同甘共苦這一面。
“群”,本義指三個以上的禽獸相聚而成的集體(羊群、獸群),如:“獸三為群。”后指人,泛指多數(shù)。用作量詞,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如:一群朋友、一群天鵝、一群白蟻?!叭骸睂ε笥训挠^察視角鎖定在其數(shù)量這一特點之上,突顯出了朋友眾多的意象。
漢語的量詞數(shù)量眾多、用法靈活,在語言運用中具有獨特的表達效果。量詞總是與名詞搭配使用,它們的搭配關系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名詞所代表的范疇的理解和認識,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內(nèi)容。認知語言學的意象分析理論和方法在漢語量詞的辨析運用方面有著獨到的功能。本文以一些名量詞的語義演變過程為例,分析了在認知過程中由于識別和理解方式的差別而突顯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視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更好地理解了名量詞對所修飾詞意義的映襯和突顯作用,以求更好地把握對名量詞的理解和使用。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緱瑞隆.認知分析與對外漢語示形量詞教學——對外漢語量詞教學個案研究系列之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5).
[3]馬玉汴.意象理論在漢語量詞辨析中的認知作用[J].鄭州大學學報,2005,(4).
[4]張敏.名量詞“道”與“條”的辨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7).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ry Theory
LV Mao-li,HAN 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
The formation of image reflects people's ability to perceive the same scene in different ways.People observe the same thing and situation in different ways,thus forming different concepts and cognition.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rominence role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play in the meaning of modifiers,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use it.
image;noun classifiers;semantic;prominence
H13
A
1001-7836(2012)08-0133-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8.051
2012-05-26
呂茂麗(1979-),女,山東濟南人,講師,碩士,從事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韓梅(1980-),女,山東德州人,講師,碩士,從事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