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琳 薛翠芬
(華中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習語的字面突顯義研究
葉 琳 薛翠芬
(華中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本文根據(jù)一語與二語學習者理解習語的語義的不同以及二語學習者理解習語語義的特點,在心理語言學視角下,提出了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習語理解是以習語的字面突顯義優(yōu)先加工完成的,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更正確地理解習語的語義起著重要的作用。
習語字面義;引申義;字面突顯義
從語言學研究文獻來看,習語是語言的固定組合模式,它有兩個特色:語義的統(tǒng)一性和結(jié)構(gòu)上的固定性。從語義上看,語義常常是有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的。它的意義通常不是詞語的語法意義。在組成結(jié)構(gòu)上習語通常是固定的結(jié)構(gòu)。它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被替換下來。由于文化的差異,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理解二語習語存在一定的困難,根據(jù)二語學習者理解習語的特點,本文認為無論習語的語義與結(jié)構(gòu)如何,在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理解習語語義的時候是通過習語的字面突顯義來完成的。
由Giora(2003)提出的層級突顯義理論(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對于應(yīng)用語言學和第二語言學習研究者來說更感興趣,他們可以借此理論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理解習語語義的過程給以合理的解釋。
Giora就突顯義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突顯義是在某個指定的時間某個指定的話語環(huán)境下優(yōu)先存儲在個體大腦里的意義,語言意義和突顯意義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突顯意義是最開始呈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的意義的。其次,突顯的意義既可以是字面義也可以是比喻義也可是兩者都是,他們的語言意義是不相同的,它是語言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一定的語境中經(jīng)常使用的衍生意義。然后,在語言加工過程中,無論有無語境干擾,我們最先出現(xiàn)的意義是話語中詞匯的突顯義,突顯義會優(yōu)先自動地獲取然后根據(jù)語境進行修改。其特征是突顯義是以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因此它由習語的熟悉度高低來決定;突顯義是動態(tài)的,隨著使用者的使用、環(huán)境等的變化而變化。以下從不同內(nèi)容的習語分別加以說明:
例(1)a.firm teacher/Lady嚴格的老師/鐵腕夫人
b.firm bed堅固的床
“firm”一詞在firm teacher與firm bed中所突顯的意義就不一樣,firm修飾老師肯定不是堅固的意思,也不是其字面義,其比喻義是“嚴格的”;而firm修飾床的時候也肯定不是“嚴格”的意思,而是“堅固”的意思。
下面看幾個生活中的廣告詞:
例(2)Love at first site—一個網(wǎng)絡(luò)服務(wù)的廣告詞
這個廣告語從love at first sight(一見鐘情)而來,因為是網(wǎng)絡(luò)服務(wù)的廣告詞,看到網(wǎng)絡(luò)就會聯(lián)想到網(wǎng)址,site與sight同音,就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個有關(guān)網(wǎng)絡(luò)的宣傳,由此可以告訴人們這個網(wǎng)絡(luò)的服務(wù)會讓人一見鐘情的。
例(3)Sofa so good——家具店的名稱
同樣的,這個廣告詞首先突顯的是“Sofa”,看到這個詞就能知道這是一個關(guān)于家具方面的,而“so far so good”表達的是“到目前為止,一切進展順利”的意思,so far與sofa僅一個字母之差,兩者聯(lián)系起來可以讓讀者認為這個家具店目前運營良好,大家可以放心購買,但對于家具店來說,這樣的廣告詞無疑起到了宣傳的作用。
那么什么樣的內(nèi)容成為頭腦中突顯的意義呢?由于一語學習者與二語學習者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差異,在二語習語理解過程中學習者存在中介語的問題,突顯義與二語習得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經(jīng)驗的不同會使得突顯意義存在一定的差別。第二習得語言和第一習得語言是不相同的。個體母語所顯現(xiàn)出來的意義對于非母語學習者來說就不一定是突顯意義了。當加工二語意義的時候,學習者做兩件事,第一,他們母語的知識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第二,學習者對目標語中某些他們遇到的意義會優(yōu)先反映在頭腦里。所以在二語學習者的頭腦里出現(xiàn)的主要的突顯的意義是兩種語言和文化經(jīng)驗的結(jié)果。
個體的語言和文化經(jīng)驗的習慣、熟悉性和接觸的頻率決定了個體語言學習者頭腦中所包含的突顯義。Giora(2003)的研究表明,刻在大腦里的內(nèi)容是很難摸擦掉的,同樣的,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他們對于第二語言中的社會價值觀念、信念和建議常常有一種排斥的感覺,由于第一習語的語言習慣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雙語與中介語理論進行對比似乎是個很復(fù)雜的系統(tǒng),一般我們喜歡用中介語來解釋習語,這個做法不是很正確。因為中介語言的重點是語言的發(fā)展和使用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的。而忽視了語言系統(tǒng)中與之相關(guān)的大腦表征的概念方面,中介語方法是關(guān)于二語的出現(xiàn)而不是兩種語言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而雙語具有動態(tài)特征以及雙向轉(zhuǎn)換,同時具備概念的整合。層級突顯假設(shè)認為,在人們理解言語的過程中,有兩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機制:一種機制是從下而上的(bottom to up),只對某一認知域具體的(或語言的)信息敏感,另一種機制是從上而下的(top to down),對語境(語言的或非語言的)的信息敏感。詞匯通達機制是有序的:突顯的意義,也就是受熟悉度和常規(guī)化等因素影響的最先在人的頭腦中出現(xiàn)的編碼意義(coded meaning),要比不太突顯的意義通達的速度更快一些。從上而下的語境過程(contextual process)是可預(yù)見的,并且從初期的理解階段就影響著意義的獲得,這一猜測和推理的過程不與詞匯過程相互作用,而是并行進行的。Giora的層級突顯理論成功地避免了中介語所產(chǎn)生的問題,將習語語義的理解置于突顯與非突顯的框架下進行討論。試看以下例證:
例(4)The young man thought that his brother was born with the shirt.
年輕人以為他的兄弟出生貧寒。
我們知道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的意思是含著金勺子出生的人,說明出生富貴人家,那么born with the shirt突顯的是shirt,shirt與silver spoon相比貧富差距很大,因此,在理解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判斷其含義為出生貧寒。
例(5)The director called up the producer asking him to come to the head quickly of the problem.
導(dǎo)演打電話制片人要他快點決定那個問題。
come to the head是學習者熟悉度比較高的習語,head是指人體的關(guān)鍵部位,能到達關(guān)鍵部位說明是重要的,因此學習者可以推斷出這里come to the head是做出決定的意思。從這些例證說明習語在理解過程中,突顯義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學習者理解習語的字面義與比喻義的問題上,層級突顯假設(shè)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就是認為最突顯的意義不一定總是表面層的意義,詞語的語法層面的意義和比喻的意義是有所區(qū)分的,有時候甚至兩者都包含其中。那么這一理論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也同樣適用嗎?有研究表明,在理解二語習語過程中,無論這個二語習語對于學習者來說是熟悉還是不熟悉,也無論在何種語境下,學習者更易于先理解習語的字面義而后理解比喻義。
例(6)Non-native speaker:Why are you late?
你怎么遲到了?
Native speaker:Sorry,I was held up at a gas station.Not literally though.
很抱歉,我在加油站被堵了。當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hold up在字面上突顯的意思是“攔住,使停頓,耽擱”,母語說話者認為非母語說話者會理解她所說的hold up是字面突顯的意思,怕他誤以為她真的在加油站被堵了,因此后面特別加上了“Not literally though.”事實上,母語說話者想表達的是在加油站被打劫了。這個例子說明了習語的比喻義在一語與二語說話者/學習者的腦海里是不一樣的,二語學習者的問題是他們常常認為二語習語的字面義就是習語的突顯義,因為在二語的使用過程中,字面義是他們最熟悉和常用的意思。再如:
例(7)The child protested because he didn’t want to go bed with the hens.
孩子提出抗議因為他不想那么早睡覺。
初看這個句子,從字面上會理解為孩子提出抗議因為他不想和母雞一起睡覺,這樣的理解肯定是錯誤的。hen是“雌禽,母雞”的意思,從生長過程看,還沒有長好,但與時間聯(lián)系后可理解為時間的早晚,因此,with the hens可以理解為早,而不是與雌禽一起睡覺。
以上從習語的不同內(nèi)容,如表示人物個性、情感、行為、肢體、物體的顏色、味道等,舉例說明了習語可以通過其字面突顯義來理解,首先是從字面義理解,然后腦海中突顯的意義進行分析,最后做出判斷,到達習語理解的準確。
綜上所述,字面突顯義理論的提出避免了第二語言學習者理解二語習語語義中對習語的字面義、非字面義、比喻義之間易產(chǎn)生模糊概念的問題,更解決了二語中中介語存在的問題,使二語學習者更容易更準確地理解習語。
[1]Abel,B.2003:English idiom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lexicon:a dual representation approac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32958.
[2]Cacciari,C.and Tabossi,P.1988:The comprehension of idiom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7,66883.
[3]Gibbs,R.W.and Nayak,N.P.1989: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idioms.[J]Cognitive Psychology 21,10038.
H317
A
1008-7508(2012)07-0150-02
2012-03-20
葉琳(1967~),女,江蘇蘇州人,華中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薛翠芬(1964~),女,山西人,呂梁高等師范??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