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燕
摘要: 概念原理知識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原理的教學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應分階段進行,體現螺旋上升的特點。教師要認識到概念原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優(yōu)化概念原理教學策略,重視概念在學生認識中的作用,從具體知識的教學轉變?yōu)橐杂^念建構為核心的教學。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概念原理功能與價值教學策略
一、引言
概念原理知識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必修模塊的概念原理知識在內容點、深廣度、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方面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必修模塊的概念原理教學更應引起教師的格外關注與思考。
二、概念原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
概念原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②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③幫助學生打開自主認識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思路。例如,“離子反應”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狀態(tài)及行為,認識物質在溶液中的反應實質?!盎瘜W鍵”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從微粒間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認識物質和物質間的反應,同時借助對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的實質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可逆反應概念。
通過必修模塊概念原理內容的學習,學生要實現“三個學會”:學會從“化學”的視角來看待和認識世界物質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學會從微觀分子、原子的視角來研究化學和化學變化的方法;學會看待化學,認識到化學研究可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概念原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發(fā)揮概念原理的教學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三、優(yōu)化概念原理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運用實驗探究構建實驗事實和概念特征之間的聯系。
驗證式和探究式是概念原理教學中實驗設計的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實驗適用于不同類別的概念原理教學。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就可以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一位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設計并完成了如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①驅動性任務——配制一定體積一定物質的量的氯化鈉溶液,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關注如何保證體積和物質的量固定,但學生對體積和物質的量的認識是孤立的;②提出任務——將溶液分裝,如何在標簽上表達濃度,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濃度,使得學生認識到物質的量和體積的關系,初步幫助學生建立起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③引導學生反思配制過程中操作是否正確,是否會引起濃度的誤差,通過反思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實驗的技能;④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認識到濃度有多種表達方法。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定好之后,教師又進一步思考學生認知的起點是什么,思維的障礙點、空白點在哪里。例如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認知起點應是初中的質量百分比濃度溶液的配制,障礙點是不知道加水100毫升還是加至100毫升,空白點是沒有容量瓶的概念。針對難點,讓學生表述如何配制100mL含0.04mol氯化鈉的溶液,使障礙點顯現,保證配制的思路正確;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燒杯配制溶液不夠精確,進一步填補學生的思維空白,介紹新的儀器——容量瓶。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形成概念。
概念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自主學習、主動發(fā)現、樂于探究。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常常借助一些故事、圖片、化學史實、新聞報道或視頻材料,為學生提供一些材料,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或者就是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上學生去積極思考。把問題寓于一個情景之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進而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學習。例如,在必修2第一章原子結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化學史來創(chuàng)設情境。在研究原子結構的時候,筆者講述科學家建立道爾頓模型、湯姆森模型、盧瑟夫模型、波爾模型、電子云模型的歷程,引領學生體會了科學家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特別深刻地體會科學假說和模型研究兩種科學方法,并讓學生去親身經歷與體會。此外,筆者還特別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比如說盧瑟夫做的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這個實驗最關鍵的不在于實驗本身,而在于盧瑟夫當時基于什么樣的想法才能夠設計出這樣的實驗,他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基于實驗的結果又是如何分析原子內部的結構的。利用這樣的化學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再提出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就可以在掌握原子結構知識的同時學習到科學研究的方法,而這種科學假說和模型法在中學化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3.恰到好處地挖掘并使用例證資源,強化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學時教師要注重例證資源的挖掘,并恰到好處地使用例證資源,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因為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應用都與例證密切相關,一個好的例證可以解決概念教學中的諸多困難。例如,關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筆者先后讓學生觀察了“鈉與氯氣的反應”、“鋅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兩個實驗,直接運用生動形象的例子將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與特征建立起了聯系。例如,鈉與氯氣、鋅與硫酸銅等反應使學生認識氧化還原反應都伴隨著電子轉移、電子轉移將導致化合價的變化,筆者進一步提出問題:“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是否都會發(fā)生電子轉移呢?”并以氫氧燃料電池為例進行說明。總之,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關系是“氧化還原反應”這節(jié)內容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學中筆者結合實例,從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到電子轉移,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出了反應的實質,從而幫助學生建立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當然,例證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用語言表述的例證、具體的事例、相關實驗、直觀的圖示,等等。在選取例證時要注意:所選的例證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具有一定的數量;要能夠提示事物的本質;要特別關注數據的使用。
四、結語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原理的教學是分階段進行的,呈螺旋上升的趨勢。教師要踐行新課程理念,重視概念原理教學在學生認識中的作用,著力從具體知識的教學轉變?yōu)橐杂^念建構為核心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梁永平.氧化還原反應的科學學習價值及其課程建設研究[J].教學研究,2008.12.
[2]楊梓生.《化學1(必修)》教材引導學生形成化學觀念[J].化學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