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洲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書中最早提出的。在此后將近30年的時間里,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在教學中有著很強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觀點,根據(jù)初中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從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的途徑出發(fā),結合實際教學,對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是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班杜拉等人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替代性經(jīng)驗、言語勸說以及其他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