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摘 要 高職德育課堂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在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段上予以創(chuàng)新。教師可采用合作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德育主題實踐法等教學形式,改變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在改進教學手段方面,高職德育課的教師要率先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提高,特別是要學會使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積極參加信息化教學改革。
關鍵詞 高職 德育課堂 教學形式 教學手段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Form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anming
(Nanjing Engineering Branch,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35;
Nanj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35)
Abstract I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lassroom wants to receive good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be innovative in the teaching form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er can use cooperation teaching, the creation of situational method, teaching in the form of moral education theme practice law,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lead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learning and improving, in particular,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advanced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tools for,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moral class; teaching form;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1 德育課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形式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思維不夠活躍。針對這一狀況,為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采用新的教學形式,如合作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德育主題實踐法等,改變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
1.1 教師互助,合作教學
傳統(tǒng)的課堂上,只有一名老師在上課。而有些課上,兩名老師合作教學的效果會更好。術業(yè)有專攻,每個教師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有的擅長講《哲學與人生》、有的擅長講《生活經濟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如果德育老師在講如何提高理財能力的內容時,能請學校經濟學老師來課堂,以嘉賓的身份講解,學生必定會為這種形式感到新奇?,F在流行的談話類綜藝類節(jié)目,能夠吸引人在那里看幾十分鐘,除了話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節(jié)目邀請的嘉賓是很重要的看點。
對于具有思辯性的教學內容,兩名老師合作教學,還可以進行對話或者辯論。兩個老師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對話乃至辯論,學生也分成正反兩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種形式比傳統(tǒng)的一個人在那里講更富有吸引力和參與性。
1.2 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式教學
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就是新形勢下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應以現行教材為基本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選擇綜合而典型的材料,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言、問題等情境,努力真實、全面地反映或模擬現實,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體結構、功能、作用、學會分析理解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從而形成新知識、新觀點,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手段。
比如結合學生所學的財會專業(yè),設置問題:企業(yè)年度業(yè)務招待費超標,老板以炒魷魚來威脅你做假賬,你如何選擇?學生間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保住養(yǎng)家糊口的飯碗與堅守會計“不做假賬”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發(fā)生了沖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做假賬與不做假賬的利弊后,進一步啟發(fā),有沒有方法可以避免兩種選擇的弊端。學生找到了收集做假賬的證據及舉報的辦法,找到了努力鉆研業(yè)務、掌握關鍵技術、勝任崗位的辦法,找到了創(chuàng)新財務管理軟件、避免透支等辦法。最后,教師導入企業(yè)管理文化,引導學生明白作為一名高素質勞動者,就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小處小事著手,成為自覺踐行道德規(guī)范的行動者。①
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實質上也是對教師水平和能力的考驗。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各種教學形式有嚴謹周密的設計,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予以估計和預測,給學生以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任務,而且要有及時發(fā)現問題的敏銳性,深刻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下轉第93頁)(上接第54頁)法論的意識,對錯誤的觀點能予以指出,正確的觀點予以闡明。
1.3 德育主題活動課
設計出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案,嘗試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積極活動起來,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適當實現教與學的角色交換,給學生實踐和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在參與中掌握教學內容,在參與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4 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高職德育課的重點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在教學過程中青少年能否接受,能否形成對道德的認知和情感認同是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充滿“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會和歷史等方面的復合交織的整體矛盾運動”。 整個過程是包含著感受、情感、直覺、理解、體悟等諸多心理成分在內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因此,在道德發(fā)展過程中,青少年在社會實踐的體驗中,對道德的理解雖然并不排除邏輯—認知的理性活動,但對道德現象、道德情境、道德活動的理解主要不是靠邏輯—認知活動達到的,而是通過感性的實踐活動實現的。②因此,高職德育課宜采用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留出一定的課時,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2 德育課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
在高職德育課的教學手段方面,除了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式教學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采用一些符合高職生特征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可接受性,使教育過程形象化、立體化,寓教于樂,增加趣味性,提高上課的效率和效果。比如錄像—講課式:借用現代教學音像設備,選擇適合的錄像內容,如選擇高質量的事跡報告、形勢報告、反面案例、藝術鑒賞等錄像片,通過看錄像與講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體教學—講解形式: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用有關的教學軟件,同時將與教學有關的輔助資料,如圖片、文摘、表格等通過投影直接展示給學生。用這種手段教學,既可使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充實飽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力;又可提高教學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增大教學信息量,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提高教學效率。利用網絡及遠程教育的優(yōu)勢:通過網絡及遠程教育,了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有關德育教育的信息和情況,將精彩的教學內容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來,實現資源共享。
在改進教學手段方面,高職德育課的教師要率先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提高,特別是要學會使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學習使用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用現代教學技術開展德育教學。在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具有了計算機的運用能力之后,還可結合自己的教材和學生實際,用計算機開展德育教學方面的課程建設,或自己制作一些教學軟件。高職德育課教師還應學會使用網絡,通過網絡了解國內外德育教育的狀況及水平,擴大信息的來源渠道,及時獲取最新信息。通過網絡還可以更真實地了解當今學生的思想狀況,減小對學生認識的偏差。
教師要積極參加信息化教學改革。信息化教學就是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和網絡教師,對授課內容進行進行的教學設計,制作教學軟件,這些教學軟件具備高度的仿真性或者參與性,教師結合教學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后可以反復地觀看教學軟件,重復進行實驗或者訓練,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德育是一種享受,是真善美的綻放;德育教師從事的是經營人性的最美職業(yè)。讓我們從高職德育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入手,不斷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使德育課堂煥發(fā)新的光彩!
注釋
① 胡衛(wèi)芳.實效德育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5):74.
② 李顯棠,段鑫星.論社會實踐對德育模式的優(yōu)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