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英
【摘要】低年級小學生識字是一個語文教學上的難點,利用古詩誦讀結合識字可以提高學生學識字的興趣,同時由于古詩文特有的音韻美,學生在學字過程中沒有很大的學習負擔。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好誦詩識字的環(huán)境,并要形式多樣,在不經(jīng)意間讓學生學會生字,并熟讀成誦。
【關鍵詞】學詩;識字
對剛入學不久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識字是一項新的任務,低年級學生識字量的不足,將嚴重制約其讀寫能力的發(fā)展,也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的識字量應達到3500個,小學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識字量應達到1600個左右,占到識字總量的50%。經(jīng)調查,這1600個左右的字在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約占到90%。從“50%”、 “90%”這兩個數(shù)據(jù)中我們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在小學一、二年級認識這1600左右字的重要意義。
然而,對于小學低段6、7歲的孩子而言,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快速、高效地掌握這1600左右的生字,又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一、低段識字現(xiàn)狀: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小學低段識字教學中,普遍存在“記字難,遺忘快,不會寫字”的現(xiàn)象。教材遵循《課標》“多認少寫”的原則,平均每課課文要認10個左右的生字,這于學生而言是一種較大的負擔。
筆者曾就識字狀況在所在學校的一二年級中做過一個調查,從學生、老師、家長三方反映的情況來看,都覺得在這一階段的識字讓他們覺得很累。教師覺得低段語文課本中課文多,課程緊,每課課文一般有十個左右的生字,學生根本無法在短短一堂課內就識記,尤其是那些家長沒有時間多管孩子的,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更是讓老師惱火萬分。而且這些生字由于分兩類,要求三會的生字相對簡單,而只要求認讀的生字占了大部分,由于沒有更好的復現(xiàn)平臺,學生在課堂上瞬間記憶過后,就容易忘記;家長則反映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這些生字;而孩子們則覺得老師每天教那么多生字,每天要記那么多毫無關聯(lián)的生字太難了,自己看那些字書又看不懂。
于是,這些6、7歲的孩子如入亂花叢中,茫然四顧,花很多,卻不知該采哪一朵。
二、創(chuàng)設情境:天街小雨潤如酥
古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積淀,不僅蘊含著高尚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積淀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滅的精魂,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同時,由于古詩文特有的音韻之美,低年級的學生對此往往興趣較大,也更樂于去接受它,誦讀它。經(jīng)過幼兒園教學之后,學生普遍會背誦《春曉》、《草》等淺顯易懂的古詩文,因此把誦讀古詩與識字相結合,在教師的精當指導與點撥下,學生在誦讀古詩中順其自然地學識字、識好字,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要讓學生在古詩誦讀中自然而然地識字,首先要營造一個誦讀的環(huán)境,盡量減少刻意的痕跡。因此,可以在學生學過拼音后,在黑板一角開辟一個“古詩園地”,每周選擇一首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古詩寫在上面,內容要淺顯易懂,可結合《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并逐字注上拼音。在呈現(xiàn)詩文后,讓學生課余時間自己拼讀,教師不作背誦等過多要求。
由于有了拼音基礎,加上老師看似隨意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對黑板上的古詩往往興趣濃厚,從筆者的教學經(jīng)歷來看,往往一下課,教室里就會是一片誦讀之聲,且讀得搖頭晃腦,興高采烈。這時候的古詩對學生而言就像是一個老師和他們做的小游戲,如果教師能適時地鼓勵學生:“你們誰先會讀呢?”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而對于那些學困生而言,由于老師也沒有要求人人會讀會背,所以他們也不會有過大的心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更主動地去誦讀。同時,由于每周都有新的詩文更換,學生也會有一種心理期待,這種心理期待可以引導學生在新詩呈現(xiàn)后能有一種更大的誦讀興趣。如此,讓古詩文誦讀悄然走進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之中,恰如天街小雨般悄悄滋潤低年級學生的識字之“田”。
三、形式多樣:草色遙看近卻無
古詩文誦讀與識字相結合需要營造一個誦讀的環(huán)境,但在這一環(huán)境形成之后,教師也要似無意實有心地運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的識字,以達到誦讀與識字相得益彰的目的。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后,可以讓呈現(xiàn)在古詩上的拼音不再出現(xiàn),逐步讓學生脫離拼音的拐棍,而在反復誦讀中加以鞏固,讓學生在語文課前由課代表領讀、誦讀幾遍,以鞏固古詩背誦,同時,利用每堂課始幾分鐘指導學生識字,把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生字復現(xiàn)的平臺。同時,在誦讀時間上靈活安排,不再拘泥于課前幾分鐘,而是充分利用零碎時間,以晨讀、親子讀等形式,并適時舉行趣味識字比賽等形式對學生的識字情況進行檢測。
同時,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薄白R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識字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適時適當?shù)嘏c識字教學相結合,教師不刻意卻精心,學生隨意卻有效,恰如早春草色,遙看有近卻無,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既熟讀了必背古詩,又復現(xiàn)或學習了生字,拓展了識字范圍。
當孩子識字量增加之后,相當于為他開啟了一扇通往自主閱讀的大門,由古詩起步,由漢字堆積成的世界已經(jīng)吸引了孩子們,他們會尋找更多的詩誦,會找更多的書看,去認識更多的字,從而形成一個識字誦讀的良性循環(huán),恰如早春之美,勝過“煙柳滿皇都”,化刻意為“潛移默化”,使學生在誦讀與識字中在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中徜徉、滋養(yǎng)、熏陶。
參考文獻:
[1]靖書霞,黃衛(wèi)東.例談古詩中的識字教學.《小學教學設計》,2010.34
[2]胡紅霞.扎實識字,海量閱讀——小學二年級識字方法改革初探.《文理導航(下旬刊)》,2011.8
[3]王向東,腹有詩書氣自華.小學語文教師,2005.7-8
[4]李振村,讓經(jīng)典詩文潤澤學生的生命.小學語文教師,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