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麗
【摘要】新媒體是個多元化、開放式的信息傳播平臺,對電臺來講,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機遇,面對新的競爭環(huán)境,廣播新聞應彰顯自身特點與優(yōu)勢,改變播報模式,創(chuàng)新推送平臺,從節(jié)目樣態(tài)、報道模式和信息推送諸方面進行突破性發(fā)展,以期在新的競爭環(huán)境中留住并擴大受眾,發(fā)展自我。
【關鍵詞】廣播新聞;創(chuàng)新;發(fā)展
目前,新媒體迅速發(fā)展、多網融合不斷推進。面對新的競爭環(huán)境,廣播新聞應彰顯自身的特點與優(yōu)勢,在迅速快捷上做足文章,打破長期以來廣播新聞欄目固定、線性編排、定時播報的模式,更新理念,再造流程,創(chuàng)新節(jié)目樣態(tài)和報道模式,多信息推送,多平臺傳播,凸顯廣播新聞快速及時的優(yōu)勢,實現多媒體互動,擴大影響力,提升新聞品質。
打破固有模式,連線報道常態(tài)化,新聞直播全天候,彰顯廣播快捷優(yōu)勢。美國廣播協會給予廣播媒體最貼切的形容是“廣播、立即的媒體”,廣播的現場錄音通過現代傳媒手段使聽眾聞其聲、品其言,如臨其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廣播的連線報道是任何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它的迅速、快捷、即時、現場感讓聽眾如臨其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直播”。在媒體激烈競爭的今天,廣播往往能在第一時間傳播消息,占領先機。每一個新聞事件的發(fā)生,只要電臺記者在現場就可以通過手機連線進行直播式報道,從而使新聞播報與新聞事件發(fā)展變化同步進行。要實現隨時隨地新聞事件都能播發(fā),就需要打破固有的廣播新聞定時播報的模式,實現連線報道常態(tài)化,新聞直播全天候。
連線報道是廣播媒體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具特色的廣播報道形式,記者只需一部手機,在現場就可以跨越時空距離,對新聞事件進行零時差的信息傳遞,最大限度地彰顯廣播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打破傳統的定點播報,讓新聞隨時可報、隨時能報,并隨著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電臺記者在現場不斷地推送事件的最新進展,進行深度追蹤報道,使整個新聞事件有頭有尾有追蹤地完整地傳播給聽眾。在不同時段以不同的報道形式對新聞事件進行更新、跟進,有連線、有追蹤、有深度分析和重點解讀,使整個新聞報道完美呈現。
連線報道常態(tài)化、直播報道全天候,需要建立健全廣播新聞播報機制,需要培養(yǎng)電臺記者的語言文字總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個人素養(yǎng)和洞察新聞事件的敏感度與判斷力,同時需要加強主持人與導播之間的配合,建立隨時直播的機制,做到新聞事件優(yōu)先報道,廣播新聞全天候滾動播出。在固定的時段如整點時段對前一階段的新聞播報通過編輯編排做總結,對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作評論報道或深度追蹤,凸顯廣播新聞速度快、現場感強的優(yōu)勢。
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拓展輿情通道,釋放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表達欲望,引導輿論健康發(fā)展。廣播的線性傳播方式使聽眾只能按節(jié)目的順序被動地收聽既定的內容,與網絡媒體相比,廣播的參與性又略有遜色,聽眾只能通過熱線或短信來參與節(jié)目并發(fā)表看法。如今,廣播可以和微博結合,就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開通了官方微博,聽眾在收聽廣播或通過微電臺收聽節(jié)目的同時,通過微博發(fā)表對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的看法、評論,主持人既可即時播發(fā)聽眾的觀點,也可對偏激理解的聽眾通過微博予以回復,正確引導輿論導向,提升廣播新聞品質,把握正確的輿情方向。這種人人參與的報道形式,不僅激發(fā)了聽眾參與新聞播報的積極性,提高新聞關注度,而且打破了廣播以往說教式填鴨式的播報形式,拉近了廣播與聽眾的距離,充分釋放了人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參與和表達欲望,實現了聽眾與廣播的即時互動。遇到重大新聞事件,廣播還可以邀請?zhí)丶s評論員或專家學者以電話連線的方式進行解讀、點評,與網友互動。與此同時,為增強新聞節(jié)目的可聽性,電臺記者在進行連線報道時要強調現場錄音、現場報道的背景音、采訪對象的同期聲,以強化現場聲音刺激,讓聽眾如臨其境,讓廣播新聞更具形象性。
廣播新聞轉瞬即逝的特性讓許多剛打開收音機的聽眾對記者的連線報道前情不得而知,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廣播新聞需要不斷地進行信息推送,同時通過微博等網絡手段讓已播的新聞“停留”,以使受眾獲取更多的信息。創(chuàng)新廣播新聞的播報形式,全天候直播報道,注重新聞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一改傳統的只報結果的死板形式,讓新聞動起來、活起來,增強了廣播新聞的故事性、可聽性、現實性和現場感,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走基層,聽民聲,巧打民生牌,強化人文關懷。廣播的地域化色彩很強,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上的接近性讓聽眾更易于接受本地廣播和本地新聞。賽立信媒介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廣播收聽市場表現為中央電臺、省級電臺、市縣級電臺“三足鼎立”之勢,然而三者的市場份額分別是10.4%、34.7%、54.9%,市縣級電臺牢牢地占據著半壁江山。另一項調查顯示,在新聞類信息方面,民生新聞最受歡迎,聽眾選擇的比例超過50%,這與聽眾喜歡收聽本地新聞的目的較為符合。所以要貼近聽眾做新聞,與本地文化結緣,做本地老百姓關注的民生新聞。
綜合新聞電臺是動態(tài)層面新聞事件的平臺,廣播新聞報道,應采取多樣化的消息組合和多層次的報道單元相結合的方式,多樣化使新聞容量大,內容豐富,搖曳多姿,聽眾可根據自己的關注點收聽自己關心的事,多層次則是對一個報道主題分成若干個層次將內容展開、補充與延伸,使之滿足受眾對新聞深度挖掘的好奇心。
全天候的新聞直播模式需要大量的信息推送,這就要求電臺記者放下架子,走基層,深入群眾中,貼近聽眾做新聞,做老百姓喜歡的、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的新聞。走民生路、打民生牌,說老百姓想說的話、報道老百姓關心的事,利用本地資源優(yōu)勢,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當地百姓關心的新聞吸引聽眾,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將新聞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貼近群眾做新聞,要凸顯本地特色,彰顯貼近性,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身邊的事兒,無論是大政方針還是市井新聞,都要往細處做,找準結合點,詳細解讀,不能光講大道理,要用本地文化解讀各類新聞,這樣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不斷的信息推送中,讓老百姓感受到廣播新聞的魅力,同時及時反饋群眾呼聲,連線有關部門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到廣大聽眾的認可。如南陽電臺的《行風熱線》節(jié)目雖然是一檔政務直通節(jié)目,但它因及時反饋解決群眾提出的各類問題而受到廣大聽眾的好評和喜愛,成為南陽電臺的金牌欄目。
發(fā)揮優(yōu)勢,吸納社會力量,擴大報道群體,拓寬信息渠道,做好廣播新聞。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電視、報紙、網絡甚至手機信息都成為信息發(fā)布的載體,廣播作為傳統的“即時”媒體,在全民記者時代應努力挖掘市場潛力,解放思想,大膽起用各行各業(yè)的新聞愛好者,建立新聞報道網絡,及時推送發(fā)生在各個地方的新聞信息,培養(yǎng)廣播新聞推送粉絲群,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充分彰顯廣播新聞快捷迅速及時播報的優(yōu)勢與魅力!
廣播電臺不同于電視、報紙需要專業(yè)的攝影攝像記者,需要裝備專業(yè)的報道器材設備才能進行新聞采訪,廣播新聞連線報道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說出來,因此廣播電臺可充分發(fā)動社會力量,培訓一批編外記者,建立新聞報道網絡,擴大報道群體,拓寬信息渠道,豐富節(jié)目內容。如南陽電臺交通音樂臺就從全市的轎的司機中選擇了一批固定的路況信息員,他們隨時將道路通行情況以及路上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發(fā)回直播室進行現場連線報道,讓有車一族可以隨時了解路況,有利于安排自己的行車路線。
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只有突破傳統的束縛,改變廣播新聞定時播報的模式,更新播報理念,再造報道流程,吸納社會力量,培養(yǎng)新生代主力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揚長避短,發(fā)揮廣播優(yōu)勢,走創(chuàng)新之路,在全媒體時代,廣播才能占領先機,永立潮頭!
(作者單位:南陽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