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近年來,中考命題范圍越來越廣,涉及課文的文字材料也越來越少,為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語文教材的學習不應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外。更有甚者,把《紅樓夢》、《水滸傳》等作為語文教材來學習。
我不茍同以上觀點。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題,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命題規(guī)律: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字的音、型、義的考查,90%以上的內容是圍繞著中學語文教材的,不管題型怎么變化,在教材上,我們都能找到答案。
一
(一)從閱讀理解題的考察知識來看,要想提高閱讀得分率,仍離不開課本的深入系統(tǒng)的學習。我們先來看記敘文閱讀,廈門2010年有這樣一道記敘文的中考閱讀題(文字材料略),請看本道題的問題:
1.這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 ____,地點在____。故事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
2.第③段至第⑤段,通過陳毅與道童的對話,寫出了陳毅猥自枉屈,四顧道觀的情景。請在各段人物對話前加上一些描寫神情、動作、心理的詞語,以表現(xiàn)特定情境的人物形象。
①一道童____問:“長官貴姓?來此何干?”
②“我叫陳毅,特來拜訪三仙老醫(yī)生?!标愐鉥___答道。
③道童____說:“辛師父清早出診去了,留下上聯(lián);……否則……”
3.第⑤段聯(lián)系道童回答內容,補出道童“否則……”未說出來的話語內容。
4.請用簡潔的語言闡述第二副對聯(lián)的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5.第③段,請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酒不解相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6.第②段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選擇其中一種說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陳毅“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請從中找出與“多次往返”照應的兩個句子。
8.簡要回答本文略寫了什么?詳寫了什么?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9.簡要概述陳毅的“雄才”在文中體現(xiàn)在哪幾方面?
10.對聯(lián)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字樣式,以下給出上聯(lián),請結合本文內容對出下聯(lián)。上聯(lián):憶往昔三顧草廬傳佳話。下聯(lián):____________ 。
11.請簡要說說你讀本文后的感受,字數(shù)不超過200字。
提示:作答時切入口要小,既可以從文章內容、語言、結構寫法中選取某一點,評判優(yōu)劣高下,又可與《陳毅市長》(選段)或《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做比較,探討異同和提出質疑。
這道題基本上體現(xiàn)了記敘文閱讀要考查的內容。第1題考查了記敘文要素,第2、3兩題考查記敘文局部內容的理解,第4題考查對重點語句的理解與品味。第5題考查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下詞語的含義。第6題考查表達方式運用。第7題考查寫作技術。第8題考查記敘中詳與略。第9題考查主題的把握。第10題考查概括大意。第11題考查語言表達。
(二)綜合起來看:記敘文閱讀考查的知識點,以下幾點始終是熱點。
1.對記敘要素、順序、詳略的分析理解。
2.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3.對文章、段落的結構分析。
4.對詞語的意思、含義、表達作用的品味。
5.對文中表達方式的辨別與理解(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6.對句子的含義、意思、表達作用的品析。
7.對段的表達作用的理解與分析。
8.對文段的表達技巧、表現(xiàn)方法的理解及對藝術特色的欣賞。
9.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領會主旨。
10.進行與課文內容有聯(lián)系的個性化表述。
這些是記敘閱讀題命題的角度,這些知識點,都是語文教材反復強調的,在初中六冊語文教材中,都有不同側重的體現(xiàn),而且非常有系統(tǒng)性。
二
(一)再看說明文,要想提高說明文的閱讀得分率,同樣離不開中學語文教材的學習。
根據(jù)初中語文教材所傳授的說明文的知識和近幾年來中考考查的知識點,我們作如下篩選。
1.對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的理解。
2.對說明方法的辨識和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及對言之有序的體會。
5.文章段落、結構的分析。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品析。
7.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8.進行與文段內容有聯(lián)系的個性化表達。
以上幾點都是說明文命題最常規(guī)的角度,不管其命題花樣怎樣翻新,但萬變不離其宗。
(二)議論文的學習是否能離開中學語文教材呢?我們仍看近幾年中考考查議論文的出題特點。
有關近幾年的議論考查的知識點,我們也作了如下篩選:
1.選課外材料,考查議論文體知識。
2.考查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3.在議論文有關知識的基礎上,答案靈活,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4.更加重視語言的表達與運用。
5.對議論的三要素及其語言特點的考查。
6.論證思路的展開。
從字、詞、句的考查,到名家名句的積累與默寫,再到三大文體的閱讀,無非向我們呈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中學語文的學習是不能偏離教材的。因此偏離中學語文教材的學習,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必然是無的放矢。無論哪本課外讀物,不論其反映的生活的內容是多么深廣,不論其藝術價值多么高,都無法也不可能取代中學語文教材在語文學習中的巨大指導作用。
所以如對教材吃不透,不能透徹地了解中學語文教材的知識體系,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中,他肯定要被擠下去。
語文教材的學習應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