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杰
古詩文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占有很大比重。不過古詩文難、繁、枯燥,使大多數(shù)學生談古色變。語文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振葉尋根,觀瀾索源,通過對古文字的有效辨識,不僅可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材內(nèi)容、糾正錯別字、增加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等。
一、歷史文化知識的拓展。漢語文字不僅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更是文化的載體與沉淀。漢字的構(gòu)形意圖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tài),以及當時信以為實的神話內(nèi)容等?,F(xiàn)在和錢幣有關(guān)的字,像財、貨、貢、貧、賑、費、賞、贈、貪、貸、賒、賄賂之類都屬貝部,貝不過是一種介殼,為什么可以用它來表示錢幣的含義呢?東漢許慎在《說文》里解釋說:“古者貨貝而寶龜,……至秦廢貝行錢?!笨梢娭袊糯?jīng)用貝殼當作交易的媒介物,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文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線索。
漢語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憚、慍、恭、慕。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我們看這個字就是思想的“思”。人們常說:思維的器官是心,但是,如果你找到了思的最早的字形就會明白,我們的先人早已經(jīng)知道了思維的器官,不僅僅是心。看看思最早的字形,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什么是囟?頭蓋骨匯合處叫囟,在頭頂?shù)那安恐醒?。這個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思維的器官是大腦跟心相通,思不光有思想,還有感情。鑒于先人們這種直觀認識,于是在造字時,留下了一批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總之,歷史背景是漢字構(gòu)造的源泉之一,漢字中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折射出古代的社會生活、社會意識、民族風情等等。通過對古文字的辨識,可以讓學生增長這方面的知識。
二、識字和糾正錯別字?!凹词埂迸c“既然”是兩個常用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的同學在書寫上常把這兩個加點字搞混。“即使”表示未然假設(shè),“既然”表示已然推論?!凹础币鬸í,從古文字的字形來看,左邊表示食器,右邊是一個跪坐的人形,口向食物,表示靠近未進食,會意為就餐;后來由“就食”引申出“接近”、“靠近”義,如“若即若離”、“成功在即”,也表示動作在很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或后一個動作緊接著第一個動作,“知錯即改”、“召之即來”等;后又引申出“就是”、“便是”之義,如“非此即彼”。既,音jì,古文字左邊同樣食器,右邊也是跪坐的人形,但是口不向食物而向身后,很像人吃飽后張大嘴打飽嗝,表示進食完畢?!凹取钡谋疽饩褪恰氨M”、“結(jié)束”,例如“食既”、“言既”等;由此引申出“已經(jīng)”、“既然”等義,如“既往不咎”、“既得利益”等。就此可見,凡與“接近”、“就”有關(guān)的詞語就是“即”;凡與“已經(jīng)”有關(guān)的詞語就是“既”。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其中的“班馬”往往被學生誤解為“斑馬”。其實這里的“班”是分開的意思,和非洲的“斑馬”風馬牛不相及。古文字的“班”是這樣寫的,左右兩邊各是一塊玉,中間夾一把刀。他表示分瑞玉的意思。瑞玉是古代的信物。一塊瑞玉一分為二,當事人各執(zhí)一半以此作為憑證。人們一看到“班”,便會聯(lián)想到分開?!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說的是詩人和友人在分手之際各自坐騎發(fā)出的鳴叫?!鞍唷庇杀疽夥珠_,引申指返回,“班師”就是“回師”。有人將“班師回朝”誤為“搬師回朝”,這和沒有正確理解“班”字有關(guān)。教師追本溯源,學生有跡可尋。把這些字的古文字形畫一畫,學生會明白其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學生的記憶效果。
三、加深理解古今詩文的詞義,激發(fā)學習興趣。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沒興趣,教師可借助古文字的辨識,使學生變機械記憶為理解性記憶?!哆^秦論》中的“追亡逐北”一句中的“北”字,解釋為“敗北”、“敗北的人”,很多同學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氨薄钡淖畛踝中螢椋莾蓚€相背的人,即表示二人朝著相反的方向跑的意思,因而可以解釋為“逃跑”、“逃跑者”。相類似還有《曹劌論戰(zhàn)》中的“戰(zhàn)則請從”中的“從”,“從”字的最初字形是兩個相隨相行的人,因此可以解釋為“跟從”、“隨從”。通過辨識字形,從而將直觀與理性認識結(jié)合起來。
另外,探索字詞的歷史源流,理清其發(fā)展脈絡(luò),從中可以掌握同一個字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語境中的獨特含義。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夫晉何厭之有”,學生學習時,很容易把這句話理解為“晉國有什么討厭的呢?”而“厭”在這里應該解釋為“滿足”,這是詞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意義的變化造成的,讓學生了解了詞義的變化,也就能合理的理解詞義,進而準確理解文言文了?!皡挕钡姆斌w字為“厭”,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表示“吃飽”、“滿足”?!俺燥枴笔且环N胃的生理感覺,引申為心理感覺就是“滿足”,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即為此意,我們常用的“貪得無厭”亦取此意。“厭”的這些義項,常用的是較早的引申義“滿足”,而今天常用的是較晚的引申義“討厭”,如果把兩者混淆,就會誤解文言文的原意。
四、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再接再厲”中的“厲”錯誤率很高,學生常把“厲”寫成“勵”。厲,繁體“厲”,音lì。從廠(hàn),象山崖形,表示與山石有關(guān)。本義指山洞里的毒蝎子,即兇猛、嚴厲之義,如:“正言厲色”、“雷厲風行”、“聲色俱厲”等?!皡枴奔俳柚改サ妒?,有“磨礪”義。“再接再厲”的本義指兩只雞相斗互啄,喙啄鈍了,就再到石頭上磨一磨接著啄。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繼續(xù)努力。了解其意,學生就容易記住成語的字形并理解其意義。又如“厲兵秣馬”的“厲”解釋為“磨,磨礪”是從本義引申來的,知道了這點,成語的“磨快兵器,喂飽馬匹,準備戰(zhàn)斗”之意就不需特別記憶;而“勵”本義是激勵,引申為勸勉,“再接再厲”中“厲”并沒有勸勉、鼓勵的意思,所以不能寫成“再接再勵”。
現(xiàn)代漢字中,“草”部字都和草義有關(guān),如“菅”是一種茅草,“草菅人命”就是指像對待茅草一樣對待人命;“莠”是類似谷子的野草,“良莠不齊”就是指好苗和野草混雜不分,比喻好人和壞人難以區(qū)分?!敖濉敝赣貌菥幍膲|子,后泛指墊在下面的東西如“枕藉”。作為墊難免受到踐踏、欺凌以致雜亂不堪,如“杯盤狼藉”、“聲名狼藉”。“籍”從竹,本義指名冊、戶口冊。之所以從竹,是因為上古時沒有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因此“戶籍”、“典籍”、“書籍”、“籍沒”的“籍”不要寫作“藉”。
總之,古文字辨識在中學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教學中都能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如能對古文字充分地辨識,可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的學習弊病,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的知識含量,從而把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至最高值。
(作者單位:廊坊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