オ
[摘 要]習語是語言的精華。英語習語與社會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習語的翻譯一方面要盡量保留原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另一方面又要使譯文行文流暢,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
[關鍵詞]英語習語;文化內(nèi)涵;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5-0085-02オ
1 語言、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演變、使用和表達方式都受到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翻譯是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胺g是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是一種忠實于原文的再創(chuàng)作,而不是簡單地將詞和句進行轉(zhuǎn)移”(劉宓慶,1999)。翻譯的實質(zhì)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成功的翻譯是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有機結合。
2 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是語言使用者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語言形式。它包括比喻性詞組、俚語、俗語、諺語等,具有民族性、民間性、比喻性、整體性、和諧性等特點,是語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語的發(fā)展和變化,體現(xiàn)了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史,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都會反映到習語中來。英語語言豐富多彩,其習語更是浩瀚紛繁,展示了多面、炫彩的英國文化。
21 社會歷史發(fā)展與英語習語
習語是在漫長的社會和歷史發(fā)展中逐步沉淀形成的語言的精華。習語像一面鏡子,每一次社會歷史的變遷都在在習語中有所反映。例如,從許多與“羅馬”有關的諺語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可以看出羅馬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公元8世紀末9世紀初,斯堪的納維亞人入侵英國,留下了諸如 rain cats and dogs 這一來自北歐神話的習語。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會在習語中留下印跡,例如,pan out(淘出來),源自19世紀美國的“淘金熱”;block-buster(了不起的人或事物),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原意為“能摧毀整個街區(qū)的巨型炸彈”。
22 地理環(huán)境
世界上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并通過不斷認識、適應、利用和改造地理環(huán)境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英國是一個島國,其航海業(yè)、捕魚業(yè)和畜牧業(yè)都很發(fā)達,因此,英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與這些行業(yè)有關的習語。例如,像big fish(大亨),dull fish(枯燥無味的人)等與魚有關的習語比比皆是。就畜牧業(yè)而言,僅牧羊業(yè)中與羊毛有關的習語就有許多:lose one餾 wool(發(fā)怒,生氣),all wool and a yard wide(心地善良)等。另外,英國地處歐洲大陸西部的中緯度地帶,多變的氣候?qū)τ⒄Z習語的形成影響很大,英語中有許多與天氣有關的習語,如for a rainy day(未雨綢繆),as right as rain(十分健康或正常)等。
23 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nèi)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guī)范。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風俗習慣。英語國家的飲食習慣、數(shù)字民俗、姓名民俗在習語中都有所反映,例如,從earn one餾 bread(賺錢糊口),bread winner(養(yǎng)家糊口的人),可以看出英美人的“面包文化”;a baker餾 dozen,表示數(shù)字十三,反映了英語國家以十三為不吉利數(shù)字的迷信;英語中含有Jack的習語非常多,例如a Jack in office(自命不凡的小官吏),a Jack of both sides(騎墻派),說明Jack這一名字在英語國家的通俗性。
24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類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內(nèi)容?;浇淘谡麄€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妒ソ?jīng)》作為基督教信仰的經(jīng)典,其中的許多故事廣為流傳,形成了大量的英語習語,例如,the apple of one餾 eye(掌上明珠),源自《圣經(jīng)?舊約?詩篇》第17章第8節(jié):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孔)。再如,clean hands(廉潔、清白),源自《圣經(jīng)?舊約?約伯記》第17章第9節(jié):He that hath clean hands shall be stronger and stronger(雙手干凈的人會越來越有力)??梢?《圣經(jīng)》是英語習語的寶庫,對英語語言的表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3 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
對于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很長時間以來,翻譯界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的“異化”法和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的“歸化”法?!皻w化”和“異化”這兩個術語最初是由Lawrence Venudi在他的專著《譯者的隱身》中提出的。“歸化”和“異化”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意譯”和“直譯”,在于前者更加強調(diào)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融入,而后者只是側重于語言層面的問題。異化要求譯者要盡力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與特點,譯文應盡力靠近原文作者,保持異國情調(diào)。而歸化則要求譯者盡力靠近讀者,采用目的語讀者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強調(diào)行文流暢。
Venudi本人是異化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認為譯者應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歸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達(Eugene Nida),他認為“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強調(diào)譯文對譯文讀者或聽眾所起的作用應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或聽眾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簡言之,歸化與異化的沖突實質(zhì)上是翻譯過程中到底是側重于文化特性的保留還是側重于文化特性的詮釋問題。
4 習語的翻譯
41 異化譯法
鑒于習語所承載的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識,對于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文表達方式,采用文化特征保留法,使譯文能夠體現(xiàn)英語國家的民族風格和特色,因為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翻譯的真正目的所在。異化是按字面意思將和源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短語或句子譯成目標語。從這個意義上講,異化能夠很好地保留和傳遞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使譯文具有異國情調(diào)。比如,如果將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翻譯成“一貧如洗”,雖然淺顯易懂,但卻造成了文化內(nèi)涵的缺失,而譯成“窮得像教堂里的老鼠”,從中可以領略到西方的教堂文化。因為教堂是教徒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這里不會有吃的東西,所以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東西,根本是枉費心機。再如將drink like a fish譯為“像魚兒那樣喝水”,讀者既能理解該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英國文化介紹到中國來,讓廣大讀者了解英國地理文化背景。
42 歸化譯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當?shù)奈幕町?。當一方對另一方的文化完全陌?如果堅持采用異化法,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特征,就會使讀者和譯者難以達成“默契”,使譯文失去可讀性,不僅不能傳遞異國風味,還甚至使讀者產(chǎn)生誤解。這時,我們需要采用以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的歸化翻譯法。例如,如果將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這個習語譯成“讓貓鉆出口袋”,讀者就會感到一頭霧水,完全不能了解它所隱含的意思。其實,這條習語現(xiàn)在常用義是它的比喻義“泄露秘密,說漏了嘴”。再如,如果將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譯成“寧當狗頭,不當獅尾”,讀者也能理解它的意思,但不如譯成“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由此可見,必要時的歸化處理,既傳達了原文要表達的意義,譯文本身也顯得很暢達。
43 歸化和異化相結合
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當由于文化差異的原因使得在一種語言中無法找到與另一種語言完全對等的表達方式的情況下,采用異化法使譯文既不能準確傳達原意又不能被理解,而絕對的“本土化”又不能展現(xiàn)源語言的語言和民族特色,使翻譯的目的無法實現(xiàn),我們需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辦法。比如將a bull in a china shop譯成“公牛闖進瓷器店”,讀者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義,而譯成“肆意搗亂”,又不能傳遞它的內(nèi)涵,所以不妨譯為“公牛闖進瓷器店——肆意搗亂 ”。再如,把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翻譯成“一斧一斧砍下來,橡樹再大也砍倒——滴水穿石?!毕扔卯惢▽α曊Z從字面上翻譯,然后再用歸化法用適合漢語的表達方式揭示其涵義,是一種兩全其美的做法。
ゲ慰嘉南祝邯
[1] Bassnett,S保A,Lefevere盩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 and New York:Pinker,1990.
[2] Lotman,J& Uspensky,B盇監(jiān)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 [M].New York History,1978.
[3] 劉宓慶鋇貝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 Nida,E盇盠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作者簡介] 孟麗莉(1976—),女,山東德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