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斌
說明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說明文的教學課似乎就變成了科學課,或是忘卻文本的“概念課”,以至于迷失了語文的自我??菰锓ξ?、草草過場成了這類課教學的通病。如何提高說明文教學的有效性,讓說明文教學充滿情趣呢?我認為設計科學的隨文練筆,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現(xiàn)以五上(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第三組課文(共四篇:《鯨》、《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沒有灰塵》)為例,談談如何讓“四寫”扮靚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抓空白,引導補寫
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作者總是在經意與不經意間留下一些空白?!把a白”即學生對“空白”的再創(chuàng)造。想象補白能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調控語言的能力,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種培養(yǎng)過程。如《鯨》這篇課文在介紹鯨如何睡覺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聽到什么聲響,它們立即四散游開?!苯Y合課后資料袋的有關介紹,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保護動物,寫《求求你們,人類!》的補充片斷,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練筆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拓寬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學生的想象讓我欣喜:
我叫鯨,是生活在海洋的動物,因為身形像魚,所以許多人管我叫鯨魚,其實我不屬于魚類,而是哺乳動物,我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年才產下一頭幼鯨。我家族龐大,有很多種類,總的分為兩個家族:一個家族都是須鯨,另一個家族都是齒鯨,它們有各自的進食方法:須鯨把小魚小蝦連同海水吸進嘴里,再用須把海水濾出去,最后把小魚小蝦吞下去;齒鯨則用牙齒把大的海洋生物咬死、撕開,最后才吞食。
在海洋公園里,人們通常會觀看我們的表演,那就是噴水柱。其實我用肺呼吸和噴水柱是分不開的。我首先從鼻孔里吸進氣,我吸氣的時候必須浮出水面,吸足氣后,在潛入水中,最后又浮出水面,噴出那水柱。人們看了不禁為我們拍手叫好。
在18至19世紀,我們在海洋里享受著很高的“待遇”,而20世紀,我們鯨可慘了,僅僅是藍鯨就有近36萬頭被殺戮。我們每游到一個地方都是擔驚受怕的,擔心被人類殺戮。特別是我們鯨類引以為榮的藍鯨,最輕的也有一萬公斤重,但現(xiàn)在全世界僅存不到50頭。我在這求求你們人類,給我們一條生路,為了保持地球的生態(tài)平衡,請不要為了滿足你們自己的貪婪而去殺我們鯨,否則遭到報應的也是人類自己。我在這代表所有的鯨向你們發(fā)出懇求:放我們鯨一條生路吧,我最希望能夠和你們人類和平共處,和諧生活。
這種訓練形式小、活、巧,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表達能力,挖掘創(chuàng)造潛能。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必然會迅速提高。
二、多角度,引導改寫
學習語言的終極目標是學會運用語言。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闭f明性文章通過如實的解說,以人以知,解人之惑。這樣的文章通俗易懂,教師不需要花大力氣去講解,一般可以采用改變人稱、轉換角色的方式進行練筆活動?!饿L》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全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在感悟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人稱改寫訓練,請他們替鯨做個“自我介紹”。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不但把課文中鯨的特點表達出來了,還把自己從課外收集到的相關知識融入進來,使鯨的形象更生動鮮明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如:
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藍鯨,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動物。我身長24-34米,體重為150-200噸,相當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我的身軀是如此巨大,以致一條舌頭就有2噸重,比一頭大象還重。我的力氣特別大,能抵得上一個中型火車頭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樣,大家記住我了嗎?
這篇自我介紹借鑒了原文中的作比較、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既介紹了藍鯨的體形,又介紹了自己的力氣大。此外,在教學《新型玻璃》時,在學生在了解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后,也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五種新型玻璃中的一種,進行“玻璃的自述”的寫話練習。這樣通過變換人稱,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練筆,不但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反而可以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特別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體驗成功的喜悅。又如學完《松鼠》一課后,讓學生比較《松鼠》和《鯨》這兩篇介紹動物的文章在表達方法上的不同:《鯨》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語言精練平實;而《松鼠》采用比喻、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一次改寫練習,即將課文《鯨》仿照《松鼠》的表達方法進行改寫,也可以讓學生將《松鼠》一文仿照《鯨》的表達方法改寫成一般說明文。學完《假如沒有灰塵》一課后,讓學生以“灰塵的申訴”寫一篇短文。
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采用改寫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吸收,又在寫中練習運用,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表達方法的領悟,而且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閱讀對話的橋梁。
三、妙遷移,引導仿寫
說明文教學的宗旨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教材中選文的內容,還要讓學生學習表達內容時所采用的語言手段。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習語言的角度出發(fā),合理地對其進行遷移運用,并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仿寫,將有助于學生體會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方法。如《鯨》這篇課文的開頭運用了作比較、列數(shù)字、舉例子、做假設等說明方法,生動、準確地介紹鯨的形體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時,就可以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習運用文章開頭的寫作手法,把學到的說明方法運用到作文中去。有的學生仿照《鯨》的開頭:“人們都說電飯煲是廚房的好幫手,其實,還有比電飯煲更實用的廚房用品,那就是微波爐?!比缓蟾鶕⒉t的種類、外形特點、用途,運用多種寫法把微波爐介紹具體。有的學生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仿說仿寫貓,在仿說仿寫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想象能力。在學習《松鼠》時,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總體入手的寫作手法,仿寫《松鼠》第一自然段,能用較準確、生動的文字對某一種動物的特點進行說明。
教師“為遷移而教”,學生“為遷移而學”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特點。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仿寫能減緩學生寫作的難度,乃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有效之法。
四、巧延伸,引導創(chuàng)寫
許多說明文容易延伸、拓展。教師就要利用這一優(yōu)勢,教學中或從科學知識維度出發(fā),對課本內容延伸拓展,或從語言學習維度出發(fā),發(fā)展語言,讓說明文教學“活”起來。如學完《新型玻璃》后,讓學生當一回發(fā)明家,設計一種未來的新型玻璃,來填補玻璃發(fā)展史上的空白。然后開展“小小推銷員”的活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推銷介紹自己發(fā)明的新型玻璃。學生興趣盎然,在推銷介紹中把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真正實現(xiàn)語言的內化。像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如學完《鯨》這篇課文,可以發(fā)動學生查閱資料,組織一個“巨鯨演講團”,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扮演某一種鯨進行演講;為海洋館寫一段關于鯨的解說詞;利用課后資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寫一篇保護鯨的倡議書;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以“我不是魚”為題寫一篇短文。這樣既適度拓展了課文內容,又以語言訓練為落腳點,使學生在鮮活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歷練語文。
所以,在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為主要目標,抓準契機,以讀促寫,以寫帶讀,不僅會出現(xiàn)精彩的練筆,而且會使說明文的教學變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