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具的使用為實現(xiàn)這些理念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表演舞臺”,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課堂容量,更充分地挖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加強學具操作的輔助教學,可以達到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
1.運用學具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绹账沟热说膶嵺`研究表明,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科有興趣,就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有趣。直觀、形象、色彩鮮艷、便于操作的學具,正好能滿足這一需求。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不作任何示范,而是讓學生自己想方設法大膽嘗試:“你們會畫出標準的圓形嗎?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了好奇心,人人動手、動腦,大膽嘗試、探索,學生很快就學會了用圓規(guī)及借助圓形物體(如墨水瓶、茶杯蓋、硬幣、透明膠等)畫圓的方法。這樣教學,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使學生從自己的操作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興趣高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也更加深刻。
2.運用學具輔助教學,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些數學概念、定義等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果運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促使學生理解,則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現(xiàn)出來,把握知識的本質特征。比如在教學“同樣多,比多、比少”時,課前我讓學生準備好6個○、6個△、8個□。教學時,先讓學生將這些學具混在一起,然后要求學生動手把不同形狀的圖形分類,一排一排地放整齊,于是學生陸續(xù)地整理成如下圖:
○○○○○○
△△△△△△
□□□□□□□□
接著用不同形式提問讓學生思考:①誰比誰多?②誰比誰少?③誰比誰相差幾?④誰再多幾個就與誰相等?⑤誰拿掉幾個就和誰同樣多?充分讓學生用具體圖形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具體感知到兩個量存在相等與不相等的關系,建立了“同樣多”的概念,而且為今后學習“兩數相差關系”的應用題埋下了伏筆。
3.通過學具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著名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踐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學具的變化使用,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重新組合,增強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之后,學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及畫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促進求異創(chuàng)新。在學生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畫出120°的角后,我提問:“不用量角器,你們能準確地畫出這個角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了愉快的動手操作、實驗探求之中。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了兩種畫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個30°拼起來畫得到120°的角;用兩塊三角板60°的角拼在一起畫得到120°的角。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創(chuàng)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認同和我的表揚,享受了成功的喜悅。此時,我再問:“還有新的畫法,看誰能先發(fā)現(xiàn)?”這樣,學生積極性更高,爭先恐后地展開了新的操作探索,結果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方法:用三角板的一邊(或直尺)和另一塊三角板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畫出120°的角(即用一個平角減去60°)。如果離開了學具操作,就很難有這樣的結果。
另外,操作學具還有助于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突出教學的重點,解決教學的難點,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等。毋庸置疑,學具是另一種形態(tài)的教材,是一種比課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實驗的學習材料,學具的使用,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生活中的數學”“做數學”等基本理念。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并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學生自由實踐的活動空間,在不流于形式的前提下,讓學生有充分的操作、思考、探索的時間,以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