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元
摘要:當前語文教育面臨著新的困境,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過分強調其工具性的弊端已是越來越突出。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人文性回歸,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
關鍵詞:工具性 ;人文性; 語文教學
語文的兩大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學會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則具體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教育應服務于人生全程?!本唧w表現(xiàn)為個人自身、個人和社會、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現(xiàn)狀下,語文教育過分地強調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其弊端已開始顯現(xiàn)。我們是培養(yǎng)了一批能熟練使用語言文字的人,但是看看當下我們語言文字的運用的現(xiàn)狀,已脫離了語言文字運用的本意:真誠地交流,如實地呈現(xiàn)。很大一部分人在運用語言的工具性去掩蓋事實、避重就輕、推卸責任、詛咒謾罵,他們將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卻最終偏離了方向,混淆了是非。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忘記了語文的另一個屬性:人文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像硬幣的兩個面一樣相輔相成,是無法將之截然分開的。工具性就像是一個人的外殼,人文性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工具本無所謂好與壞,人卻有好與壞。我們必須讓真正的人來掌握工具,這樣才能發(fā)揮工具的有利性。
讓人文性重新回到語文課堂,讓我們重新塑造一個真正的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人。人文主義主要關注的就是個人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個人自身就是要關注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關注個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長,關注個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yǎng)具有獨立精神的個人,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個人與集體或者個人與整體的關系,或具體化為個人與階級、集團、國家的關系。他們互為前提,同時形成。在處理雙方之間的關系時必須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的思想,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也要重視個人的正當權益,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不斷完善。
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要將自然看成一個生命體,人不再凌駕于自然之上,去主宰自然,支配自然。應該將個人看成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人文主義思想教育。要避免說教,就要將人文性的教育化于無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人文主義的真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依托語文教育文本。入選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人文性。那里是濃縮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對真善美的弘揚,是對假惡丑的鞭撻。教育家魏書生談到自己的教學體會時說:“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它們大多是作者蘸著心血淚水寫成的,許多記敘文、人物傳記也無不浸透著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這些文章,只是講詞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概念化的講解,那么學生便會感到興味索然,越來越感到學不下去?!彼砸罁?jù)文本來研讀課文,結合自身實際感受來品味課文,帶著真心去朗讀課文,而不脫離文本區(qū)進行空洞的說教則是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2)把握單元課文設置特色。每一個單元講一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來呈現(xiàn)。教師應該對單元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從而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全方位的理解和體會主題的深刻內涵,引起感情共鳴。比如在講授魯迅的文章的時候,我們是過多的講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的內涵還是關注魯迅所批判的人和社會,關注魯迅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獨立人格,不畏強權的精神呢?如果選擇前者則會產生魯迅的文章深奧難懂的印象而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選擇后者,選擇魯迅的精神也許是一個絕佳的學習魯迅文章的角度,從而有利于關注個體的成長。在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單元,我們除了讓學生了解不尊重自然過分向自然索取所造成的巨大后果外,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明確人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從自身做起去關注自然、保護自然。
(3)情境設置。學生只有走進文本,才能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才能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受到感染和提升。因此教師在講授文本時,設置一個合理的情境則至關重要。情境設置時采用我們能切身感受的事實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迅速的將學生帶到文本所渲染的人文精神中去。綜上所述,無論從語文教育的觀念,還是從語文教育的文本及實踐來看,語文教育都必須高舉人文的旗幟,這是真正能使語文發(fā)揮宣傳教化及人際交流、文化傳承等功能的關鍵。
(如皋第一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