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桂
詩歌是文學殿堂的一顆耀眼明珠,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那些脫離原詩內容與情感的所謂答題模式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試想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讀懂了詩歌內容,才能讀出詩情、品出詩味。因此,本人認為要突破詩歌教學難點,必須讓學生內練文字功、外修詩歌賞析技巧。
一、內練文字功
古代詩歌,因為其凝練性常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不同解讀,再加上年代的久遠,許多用語、句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受欣賞者的知識、閱歷等影響,常有不知所云的困惑。要想理解內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分析藝術手法,評價詩作等必須做好“四要”。
1. 要補足句子的省略部分
古代詩歌常要增補詞語,才能還原句意。2009年天津卷要求賞析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詩句“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中的“色侵書帙晚”一句。要做好這道題,就應先完成增補程序,即“(竹)色侵書帙(我感覺)(天色)晚”,才能通其意: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我感到光線暗了下來。聯(lián)想與想象出“侵”字表現(xiàn)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反映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2. 要分清詩中的變序
中國古老的詩歌“還沒有脫離應用性質而成為純文學形式之前,詩歌語言還是與散文語言相似的”,而到詩歌成為一種純文學時,古詩中詞序倒裝就成了家常便飯。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本意是“浣女歸(而使)竹喧,漁舟下(而使)蓮動”。當把“竹喧”“蓮動”前置,將“浣女歸”“漁舟下”變?yōu)椤皻w浣女”,“下漁舟”后,詩歌的意象不僅凸顯,再現(xiàn)了詩人先聞其聲(竹喧聲)而后知浣女歸,先見蓮花動后知漁舟下的驚喜,主體情感更加熱烈,畫面極富個性,使得詩歌更具表現(xiàn)力和張力。
當然,詩人變換詩歌語序還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像王維《春日上方即事》中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的“映”“藏”二字置后的緣故就是押韻與對仗之需。
3. 要積累一些典故知識
用典是詩人慣用技法之一,他們常會借用一些前人的典故(含神話傳說)來增加詩的內涵,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積累就會造成閱讀困難,導致不解甚至誤解作者用意。就連宋代的陳元龍也犯過大錯。他注周邦彥《瑣窗寒》“故人翦燭西窗語”時,竟把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的典故扯到溫庭筠《舞衣曲》“回顰笑語西窗客”上了,惆悵之情竟成了歡喜之意,嚴重誤解了詩人的本意。
詠懷古跡的詩歌,常??梢娪玫洮F(xiàn)象。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劉裕、廉頗等多個典故。而“杜鵑啼血”的典故版本不同,“杜鵑(子規(guī))”意象的含意也不同,主題自然也不同。據(jù)《蜀王本紀》載:望帝(杜宇)稱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鱉靈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禪位于鱉靈。在這之后,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這啼叫聲是杜宇對那個夢牽魂繞的佳人的呼喚。故有李商隱《錦瑟》之“望帝春心托杜鵑”,如不識這典故,“春心”托“杜鵑”就不得其解了。杜鵑啼血的另一種傳說是,蜀王杜宇,號望帝,死后化身為杜鵑鳥,在天空中徘徊翻飛,不停地叫喚"不如歸去",聲音凄厲,就像在叫子女歸來,所以又叫子規(guī)鳥。于是便有李白《蜀道難》之“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溫庭筠《碧磵驛曉思》之“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等。熟悉一些固定的指代意,也便于理解詩意。如“黃花”代指菊花(“人比黃花瘦”“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三徑” 代指隱居(“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
4. 要辨清活用與異義
古代散文的詞類活用司空見慣了,作為與散文并存的古代詩歌,詞類活用也不少。如杜審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句中的“曙”、“春”、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句的“綠”以及 蔣捷“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句中的“紅”“綠”都是典型代表。而“可憐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鉤”“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中“可憐”就是古今異義,為“可愛”之意。
二、外修兩大招
練好語言文字功,仍然不一定能準確理解詩意。正如一個拳擊運動員,即使他有一定的力量,但缺少技戰(zhàn)術,仍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拳擊手,詩歌鑒賞也要學習一些“技戰(zhàn)術”。
1. 借助“四看”快捷解題
一看詩題。有些詩歌的標題就是詩(詞)眼,通過標題能快捷把握情感、主題。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的“喜”“怨”二字。
二看作者(朝代)。通常不同朝代的詩歌會烙上時代印記。如:漢代五言古詩悲愴直白,三國魏晉蒼涼雄壯,唐朝抒情豪壯,宋朝則傷感哲理。當然具體到詩人則各有千秋,更要留意。像王維的詩有前后期之別,身為婉約派的易安居士也有“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放,豪放的東坡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男兒淚。杜甫詩作大多抒寫憂國憂民之情,也有閑適之懷,他在成都寫下“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絕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表達閑適情懷。關注朝代還有一個原因,那是因為中國歷史上正直文人多關心國家興亡,遇到國勢衰微或疆土被犯都表現(xiàn)出一片赤子之情。請看2005年山東卷:
江陰浮遠堂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詞人。
眾所周知,南宋因北疆被金兵侵占,有志之士或抒寫滿腔北伐復疆的雄心,或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或表現(xiàn)黍離之悲,或譴責求和派的軟弱等。由南宋這個特定的朝代就可以了解到身處南宋后期的作者的“愁”情了。
三看寫作背景。一般情況下,某些特定時期、特殊情感之作,會有注釋,所以要特別注意。如前所述王維、杜甫。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作品與她的人生經歷呼應,分為南渡前后兩大分水嶺。南渡前多寫少女歡樂與年少夫妻的相思。如《如夢令》寫輕舟小楫盡興到“沉醉不知歸路”的歡悅,《點絳唇》刻畫出少女調皮、慌亂、嬌羞動作情態(tài),《醉花陰》里吟唱“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重陽相思。而南渡后不久因丈夫趙明誠病逝,多悲嘆身世(《聲聲慢》《武陵春》等),也有對中原的懷念,如“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菩薩蠻》)。
四看詩中主題詞(句)。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句的“故園情”明示思鄉(xiāng)主旨;杜牧《寄遠》“正是客心孤迥處”的“客心”二字已點明漂泊羈旅之情;崔顥《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表達觸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詠懷的“鄉(xiāng)關”之“愁”。
2. 理清詩歌表達技巧
這是一大難點,種類多,包容多。它包括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和結構技巧等。表達方式中單描寫就有按角度(遠近、上下、正側)、繁簡(工筆、白描)、狀態(tài)(動靜)、時態(tài)(實虛)、技巧(直接、間接)等多種分法;抒情可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敘事、借景、借物、用典等);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襯托(正襯、反襯)、動靜關系(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虛實相生、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用前人的故事)等;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擬、雙關、用典(引用前人詩歌句子)等;常見的結構技巧有重章疊唱、首尾照應、以景結情、卒章顯志、抑揚、過渡、鋪墊、伏筆等。顯然,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和結構技巧之間有公共部分,這加大了解答難度。
上述四分法中結構技巧與表現(xiàn)手法是宏觀方面的,修辭手法卻是微觀的方面,表達方式不大不小。表達方式的內容常是回答表現(xiàn)手法的依據(jù)。正如同學問“你是哪里人”一樣,應越具體越好,答“中國人”“某某省人”就不稱意,在回答詩歌鑒賞的表達技巧時,也應是回答得越具體越直觀的越好。
詩歌鑒賞的前提是理解詩歌的內容。不理解詩歌內容,只死記一些鑒賞技巧,生搬硬套常會勞而無功。疏通內容但不識一定的技巧,就會“茶壺里煮餃子”。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教好詩歌鑒賞的關鍵是讓學生練好理解詩歌內容的內功與掌握常見技巧相結合,學生才能逐漸賞出詩歌三味——滋味、意味、韻味,提升詩歌的品位,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葛兆光.漢字的魔方·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2]劉明國.“四看”:破解詩歌鑒賞的法寶[J].語數(shù)外學習,
2008(11).
(寧化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