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名
摘要:魏晉南北朝有食鹽產地82處。其中,海鹽產地19處、池鹽產地26處、井鹽產地28處、土鹽產地3處、石鹽產地6處。與秦漢時期相比,增加了27處。在長達360余年的時間里,這個變化難以稱道。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食鹽產地發(fā)展速度比較緩慢。其中變化較大的是井鹽產地明顯增加,而且出現了6處石鹽產地。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分裂割據嚴重影響了鹽業(yè)生產;(二)西南地區(qū)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有利于鹽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三)西域地區(qū)社會發(fā)展促進了食鹽資源的開發(fā)??傊?,這個時期食鹽產地的發(fā)展主要是西部地區(qū)。這種局面的形成與這個時期西部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食鹽產地;西部地區(qū);食鹽資源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864(2012)02—0003—13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建立魏國,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統(tǒng)一全國,分裂割據的時間長達360多年。對于這個時期的食鹽產地,史籍記載較為分散?!度龂尽贰ⅰ稌x書》、《宋書》、《南齊書》、《梁書》、《南史》、《北史》、《魏書》等正史偶爾有所涉及,可供利用的材料較少?!度A陽國志》記載了東晉時期巴、蜀、南中等幾個地區(qū)的食鹽產地,《水經注》記載了北魏時期河流附近的食鹽產地,這兩種文獻對于我們研究這一時期食鹽產地具有重要價值?!短接[》卷八六五《飲食部?鹽》也保存了一些資料。限于材料,我們無法對這個時期每個朝代的食鹽產地進行深入研究,只能對這個時期的食鹽產地進行初步探討①。
一、海鹽產地
海鹽產地分布于勃海、北海、長廣、樂安、東海、山陽、晉陵、吳、會稽、東官、鹽田十一郡和滄、瀛、幽、青、交五州,還有流求。
1.勃??じ叱强h
《水經注》卷九曰:“清河又東逕漂榆邑故城南,俗謂之角飛城?!囤w記》云:‘石勒使王述煮鹽于角飛。即城異名矣?!段和恋赜洝吩唬骸叱强h東北百里,北盡漂榆,東臨巨海,民咸煮海水,藉鹽為業(yè)。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雹?由此可知,高城縣(治所在今河北鹽山縣故城村,北齊移治于今河北黃驊市舊城鄉(xiāng))為海鹽產地。角飛城即漂榆津,今河北黃驊市海豐鎮(zhèn)①。
2.北???/p>
《北史》卷三十二《崔昂傳》曰:“右仆射崔暹奏請海沂煮鹽,有利軍國。文襄以問(崔)昂,昂曰:‘亦既官煮,須斷人灶;官力雖多,不及人廣。請準關市,薄為灶稅;私館官給,彼此有宜。朝廷從之。”可見,海沂生產海鹽。海沂是什么地方呢?筆者認為,海沂就是北??ぁ!段簳肪砹洞薰獠畟鳌吩唬骸埃ü獠こ焙L?,有司以其更滿,依例奏代。肅宗詔曰:‘光伯自蒞海沂,清風遠著,兼其兄光韶能辭榮侍養(yǎng),兄弟忠孝,宜有甄錄??筛耆?,以厲風化。后歷太傅、諮議參軍?!睆闹锌梢钥闯?,海沂就是北海。具體產鹽地點不詳。
3.長廣郡當利縣
《水經注》卷二十六曰:“(膠水)又北逕平度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衍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利盧也??h有土山,膠水北歷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鹽坈,相承修煮不輟?!逼蕉龋鳚h舊縣,北魏時期沒有這個縣名。從《水經注》所述鹽坈位置來看,這些鹽坈大致位于長廣郡當利縣(治所在今山東萊州市西南三十六里)境內。
4.樂安郡壽光縣
《晉書》卷一百二十七《慕容德載記》曰:“立冶于商山,置鹽官于烏常澤,以廣軍國之用?!睘醭稍诮裆綎|壽光市東北五十里,臨近大海,可以從事海鹽生產。當時烏常澤屬于樂安郡壽光縣。
5.東??び糁?/p>
《南齊書》卷十四《州郡上》曰:“青州,宋泰始初淮北沒虜。六年,始治郁(州)[洲]上。郁(州)[洲]在海中,周回數百里,島出白鹿,土有田疇、魚鹽之利?!庇纱丝梢?,郁洲島(今江蘇連云港市云臺山一帶)為海鹽產地?!赌鲜贰肪砥呤锻鹾榉秱鳌芬嘣唬骸跋仁乔嘀葙Y魚鹽之貨?!鄙鲜鰞蓷l材料所說的“青州”都是指南朝劉宋泰始年間僑置于郁洲的青州。郁洲島屬東??ぁ?/p>
6.山陽郡鹽城縣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楚州》載鹽城縣引阮昇之《南兗州記》曰:“上有南兗州鹽亭一百二十三所??h人以漁、鹽為業(yè),略不耕種;擅利巨海,用致饒沃。公、私商運,充實四遠;舳艫往來,恒以千計。此吳王所以富國強兵而抗?jié)h室也?!睆闹锌梢钥闯觯}城縣(治所即今江蘇鹽城市)的海鹽生產自西漢以來就一直是相當繁榮的。阮昇之,南朝人?!赌蟽贾萦洝窞槟铣瘯r期的作品。
7.晉陵郡南沙縣
《宋書》卷三十五《州郡一》曰:“(晉陵郡)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名沙中。吳平后,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為南沙縣?!睆脑摽h曾經設有司鹽都尉推測,南沙縣(治所在今常熟市北五十里)可能是海鹽產地。
8.吳郡海鹽、鹽官二縣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嗣主傳》曰:“(永安七年)秋七月,海賊破海鹽,殺司鹽校尉駱秀。”《建康實錄》卷三有相同記載。從海鹽縣曾經設有司鹽校尉推測,海鹽縣可能為海鹽產地。東晉咸康七年(341),海鹽縣移治馬嗥城(今浙江海鹽縣城東南隅)。
《水經注》卷二十九曰:“谷水又東南逕鹽官縣故城南。舊吳海昌都尉治,晉太康中分嘉興立?!短档氐烙洝罚骸畢怯宣}官縣?!人矣旭R(皋)[嗥]城,故司鹽都尉城。吳王濞煮海為鹽,于此縣也?!睆膶O吳時期鹽官縣曾經設有司鹽都尉推測,鹽官縣(治所在今浙江海寧市鹽官鎮(zhèn)以南的杭州灣)可能為海鹽產地。
晉郭璞《鹽池賦序》曰:“吳郡沿海之濱有鹽田,相望皆赤鹵。”晉張勃《吳都記》曰:“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吳煮海為鹽,即鹽官縣境也?!雹?《吳郡緣海四縣記》曰:“已分海濱,鹽田相望,吳煮為鹽,即此典之。”②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五《江南道七?秀州》載海鹽縣曰:“本吳縣武原鄉(xiāng),秦置海鹽縣。漢因之,屬會稽。又按《吳郡記》云:‘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即海鹽與鹽官之地同也?!薄秴强び洝返淖髡呤菛|晉顧夷,當時海鹽縣屬吳郡管轄。鹽田是用來進行海鹽生產的。根據這些材料可知,東晉時期海鹽、鹽官二縣海鹽生產相當繁榮。
9.會稽郡錢唐、上虞二縣
《晉書》卷七十六《王允之傳》曰:“及蘇峻反,允之討賊有功,封番禺縣侯,邑千六百戶,除建武將軍、錢唐令,領司鹽都尉。”從王允之以錢唐令領司鹽都尉推測,錢唐縣(治所即今浙江杭州市)可能為海鹽產地。
《水經注》卷四十曰:“江水東逕上虞縣南。王莽之會稽也,本司鹽都尉治,地名虞賓?!睆纳嫌菘h曾經設有司鹽都尉推測,上虞縣(治所即今浙江上虞市)可能為海鹽產地。
10.東官郡
裴淵《廣州記》曰:“東官郡煮鹽,織竹為釜,以牡蠣屑泥之,燒用七夕一易?!雹?東官郡瀕臨大海,當為海鹽產地。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七《嶺南道一?廣州》載東莞縣曰:吳甘露元年(265)置始興郡,以其地置設司鹽都尉?!端螘肪砣恕吨菘に摹吩唬骸皷|官太守,何志(何徐《州郡志》──引者)故司鹽都尉,晉成帝立為郡?!边@里所說的“故司鹽都尉”就是東吳于東莞所設司鹽都尉。
東晉時期,東官郡治寶安縣(治所在今廣東深圳市南頭鎮(zhèn))。
20世紀30年代以來,香港先后發(fā)現了108座南朝至唐代的煮鹽爐灶④,說明這個時期香港(時屬東官郡)有海鹽生產。
11.鹽田郡
《南齊書》卷十四《州郡上》載越州有鹽田郡。鹽田郡(治所在杜同縣,今廣西北海市東南咸田)瀕臨大海,據郡名“鹽田”推測,該郡海鹽生產已經采用鹽田生產法。
12.滄州、瀛州、幽州和青州
《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志》曰:“自遷鄴后,于滄、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鹽。滄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置灶四百五十二,幽州置灶一百八十,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又于邯鄲置灶四,計終歲合收鹽二十萬九千七百二斛四升。軍國所資,得以周贍矣?!睋端鍟?食貨志》記載,東魏繼續(xù)在上述四州傍海煮鹽。具體在哪些縣煮鹽,不詳。滄州,北魏置,治所在饒安縣(今河北鹽山縣千童鎮(zhèn));瀛州,北魏置,治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市);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市西南);青州治東萊掖城(今山東萊州市)。
13.流求
《北史》卷九十四《流求傳》載:流求“以木槽中暴海水為鹽,木汁為酢,米面為酒,其味甚薄。”將海水取來,置于木槽之中,讓其蒸發(fā)水分,結晶成鹽。這是海鹽生產最簡單、最原始的辦法。據此可知,流求(今臺灣島)也是海鹽產地。
14.交州
《南齊書》卷四十一《張融傳》收錄了張融《海賦》一文,其中談到交州的海鹽生產情況①。據此可知,交州(治龍編,今越南河北省仙游東)為海鹽產地。
以上可計為海鹽產地19處(1縣計1處,縣名不明者以1州或1郡計1處,流求也計1處)。
二、池鹽產地
池鹽產地分布于西戎、新平、朔方、五原、懷遠、張掖、涼城、西平、河東、南趙、安州、隴西、大興、武威、酒泉、京兆、馮翊、南安、天水、沙州等地。
1.西戎校尉府鄯善鎮(zhèn)
《水經注》卷二曰:“河水又東注于泑澤,即《經》所謂蒲昌海也?!貜V千里,皆為鹽而剛堅也。行人所逕,畜產皆布氈臥之。掘發(fā)其下,有大鹽,方如巨枕,以次相累,類霧起云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東連三沙,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也?!逼巡#ń裥陆羟伎h羅布泊)時屬西戎校尉府鄯善鎮(zhèn)。
2.新平郡三水縣
《水經注》卷二曰:“肥水又東北出峽,注于高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水縣故城,本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h東有溫泉,溫泉東有鹽池。故《地理志》曰:‘縣有鹽官。今于城之東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縣之鹽官也。”從這條材料可以看出,三水縣(治所在今陜西旬邑縣西二十八里)縣城以東有鹽池,西漢時期曾經在這里設置鹽官,當為池鹽產地。
3.朔方郡廣牧、朔方二縣
《水經注》卷三曰:“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東部都尉治,王莽之鹽官也。”新莽時期將廣牧縣改名為鹽官縣。據此推測,廣牧縣(治所在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土城子古城)可能為池鹽產地,而且可能延續(xù)下來。
《水經注》卷三曰:“按《地理志》云,金連鹽澤、青鹽澤并在(朔方)縣南矣。又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據此可知,朔方縣(治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有金連鹽澤(大鹽池)和青鹽澤兩個鹽池,魏晉時期仍在進行池鹽生產。
金連鹽澤,今內蒙古杭錦旗哈日芒乃淖爾(鹽海子)。青鹽澤今地名不詳②。
4.五原郡
晉郭義恭《廣志》卷上曰:“五原有紫鹽?!边@里所說的“五原”很可能指五原郡(治所即今陜西定邊縣)。
5.懷遠郡懷遠縣
《元和郡縣圖志》卷四《關內道四》載靈州懷遠縣曰:“縣有鹽池三所,隋廢。紅桃鹽池,鹽色似桃花,在縣西三百二十里。武平鹽池,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河池鹽池,在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薄短藉居钣洝肪砣蛾P西道十二?靈州》載廢懷遠縣曰:“本漢富平縣地,周建德三年遷二萬戶于此置郡及縣,并名懷遠。隋開皇三年罷郡,而縣額不改,復隸靈州??h有鹽池三所,隋廢?!睆囊陨蟽蓷l材料可以看出,北周建德三年(574)從內地遷來兩萬戶設置了懷遠郡懷遠縣(治所在今寧夏銀川市東黃河東岸),開發(fā)了紅桃、武平、河池三個鹽池。這三個鹽池到隋代都已經廢棄。
6.張掖郡
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曰:“張掖有鹽池,自然生鹽。其鹽多少,隨月增減?!边@里所說的“張掖”很可能指張掖郡(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四十里)。
7.涼城郡沃陽縣
《水經注》卷三曰:“其水又東合一水,水出縣東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謂之災豆渾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兜乩碇尽吩弧}澤在東北者也。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涼城郡治。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澤有長、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边@個鹽池就是今岱海。從該書所描述的情況來看,岱海的面積是比較大的。西漢時期曾經在這里設置長、丞,管理這里的池鹽生產??梢?,沃陽縣(治所在今內蒙古涼城縣雙古城鄉(xiāng))自西漢以來就是一處重要的池鹽產地。
8.西平郡臨羌縣
《水經注》卷二曰:“(允吾縣)金城郡治也。漢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郡)也。莽又更允吾為修遠縣。河水逕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鹽池北。故闞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兜乩碇尽吩唬骸宜觥d宜謻|南流,逕龍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妒葜尽吩唬撼窃谂R羌新縣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納西零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東南,逕卑禾羌海北,有鹽池。闞骃曰‘縣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謂之青海。東去西平(郡)二百五十里?!边@里兩次提到鹽池,據其方位判斷,都是指今青海省海晏縣尕海。南北朝時期,臨羌縣治所在今青海省湟中縣多巴鎮(zhèn)。
9.河東郡安邑縣
《水經注》卷六曰:“其水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入鹽池?!兜乩碇尽吩唬骸}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盬?!癯厮畺|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謂之鹽水,亦謂之為堨水?!渡胶=洝分^之鹽販之澤也。……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本司鹽都尉治,領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并幸安邑而觀鹽池。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后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卑惨佧}池即今山西運城鹽池。從這條材料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可以從鹽池中撈取自然結晶的食鹽。這也是池鹽生產的一種方法。
10.南趙郡巨鹿縣
前引北魏闞骃撰《十三州志》曰:“廣阿澤,即唐虞時大麓地,東西廣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葦、魚蟹之利,充牣其中。澤畔又有咸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亦名沃洲。潴而復流,即寧晉之胡盧河也。”據此可知,咸泉位于廣阿澤畔,系天然生成,百姓提取咸泉煎煮,制成食鹽?!对涂たh圖志》卷十五《河東道四》載巨鹿縣曰:“大陸澤,一名巨鹿,在縣北五里?!蔽覀儠呵覍⒕蘼箍h列為池鹽產地。從“百姓資之,亦名沃州”一語來看,這里的池鹽生產有一定的規(guī)模,經濟效益比較明顯。廣阿澤位于今河北任、巨鹿、隆堯三縣之間。
11.安州斛鹽城
《水經注》卷十四曰:“大榆河又東南出峽,逕安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左合縣之北溪水,水出縣北廣長塹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王莽更名匡德也,漢明帝改曰鹽田。右承治,世謂之斛鹽城,西北去御夷鎮(zhèn)二百里?!薄盎}”、“鹽田”、“斛鹽城”這些地名之所以得名,很可能與鹽業(yè)生產有關,“鹽田”還可能與鹽田生產法有關。遼代這里為池鹽產地。據此推測安州斛鹽城(今河北灤平縣南)為池鹽產地。
12.隴西郡西縣
前引《水經注》卷二十曰:“西漢水又西南逕宕備戍南,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在嶓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也?!蔽骺h隸屬于隴西郡,其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南九十里。
13.漠南、漠中和漠北
《魏書》卷二《太祖紀》曰:“(天賜三年)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壬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至吐鹽池?!薄侗笔贰肪硪弧段罕炯o》有相同記載。據此可知,漠南、漠中和漠北為池鹽產地。天鹽池位于今內蒙古四子旗東北。吐鹽池位于今內蒙古蘇尼特右旗東北。
14.西安州大興郡
《魏書》卷二十八《劉潔傳》曰:“(劉)潔等固執(zhí),乃聽分徙三萬余落于河西,西至白鹽池?!痹摃砭攀濉缎l(wèi)辰傳》也曾提到白鹽池。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第54—55頁標注,白鹽池位于今寧夏鹽池縣北,北朝時期屬西安州大興郡。
《魏書》卷二《太祖紀》曰:“(登國)七年春正月,幸木根山,遂次黑鹽池。”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第54—55頁標注,黑鹽池位于今陜西定邊縣西北,北朝時期屬西安州大興郡。
15.勿吉國
《魏書》卷一○○《勿吉傳》曰:“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北史》卷九十四《勿吉傳》亦曰:“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畾庀蹋}于木皮之上。亦有鹽池?!蔽鸺辞貪h時期肅慎。北魏時期,勿吉分布于今吉林省長白山以北、松花江及黑龍江下游,東至于海。此時勿吉為北魏屬國。
16.焉耆國
《魏書》卷一百○二《焉耆傳》載焉耆國曰:“南去海十余里,有魚鹽、蒲葦之饒?!薄吨軙肪砦迨堆申葌鳌酚邢嗤涊d。這里所說的“?!笔侵付剞八?,即今新疆博斯騰湖。此時焉耆為北魏屬國。
17.涼州武威、酒泉二郡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徐邈傳》曰:徐邈“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谷”。通過經營鹽池獲利來收購糧食。這里所說“武威、酒泉”當指武威(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酒泉(治所在福祿縣,今甘肅酒泉市)二郡,時屬涼州。當時這兩個郡究竟有哪些鹽池?不詳。
前引北涼段龜龍《涼州記》曰:“(涼州)有青鹽池出鹽,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雹?梁元帝蕭繹《金樓子》卷五《志怪篇》亦曰:“(涼州)有清鹽池鹽,正四方,廣半寸,其形扶疏,似石。人耕池旁地,取池水沃種之,去勿回視,即生此鹽?!倍d應該指同一個鹽池①。青鹽池具體位置不詳。為了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青鹽池暫不計入。
18.京兆郡萬年縣
《晉書》卷二十六《食貨》曰:“嘉平四年,關中饑,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蔽鲿x時期京兆郡轄有九縣,只有萬年縣有鹽池(即煮鹽澤),所以,這里所說的“京兆鹽池”當即萬年縣(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鄉(xiāng)古城村)煮鹽澤②。
19.馮翊郡頻陽縣
《魏書》卷一○六下《地形志下》載雍州馮翊郡頻陽縣有鹽池。頻陽縣治所在今陜西富平縣美原鎮(zhèn)古城村。這里所說的“頻陽縣鹽池”很可能是指位于今陜西富平、蒲城二縣交界處的鹵泊灘。
20.秦州南安、天水二郡
前引《晉書?食貨志》提到嘉平四年(252)“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天水、南安二郡位于秦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肅隴西縣三臺鄉(xiāng))轄有獂道、新興、中陶三縣,天水郡(治所即今甘肅天水市)轄有上邽、冀、始昌、新陽、成紀五縣,究竟哪些縣產鹽?不詳。
21.沙州
南朝宋段國《沙州記》曰:“自大嶺嶺北乙佛界屈海,海西南三百里有鹽,從(縱)闊半寸,形似石,味甚甜美,無忝河東(鹽)也?!雹?這種鹽可能是直接從鹽池里撈取而來的。南北朝時期,沙州治所雖在敦煌,而所轄地域范圍較廣。具體產鹽地點不詳。
以上可計為池鹽產地26處(1縣計1處,縣名不明者以1郡或1鎮(zhèn)計1處,漠南、漠中和漠北各計1處)。
三、井鹽產地
井鹽產地分布于巴、巴東、涪陵、巴西、梓潼、蜀、和仁、廣漢、犍為、懷仁、江陽、越嶲、晉寧、南廣、云南、魏興、建平、宜都十八郡。
1.巴郡臨江縣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巴郡臨江縣(治所在今重慶忠縣)曰:“有鹽官,在監(jiān)、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家有鹽井?!北O(jiān)溪,今重慶市忠縣 溪河;涂溪,今重慶市忠縣涂井河?!端涀ⅰ肪砣唬骸敖謻|逕臨江縣南。王莽之監(jiān)江縣也。……自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戶,溪水沿注江。”這些材料充分說明臨江縣是重要井鹽產地。
2.巴東郡南浦、朐忍、永安三縣
《水經注》卷三十三曰:“江水又東會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縣界,謂之陽溪,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修煮不絕?!庇弥睆綖槲宄叩哪就疤崛←u水,可見這三口鹽井都是大口淺井。南浦縣治所在今重慶萬州區(qū)。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又載該郡朐忍縣(治所在今重慶云陽縣東三壩鄉(xiāng))有鹽井?!端涀ⅰ肪砣唬骸敖謻|逕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朐忍)縣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歷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于常鹽矣。王隱《晉書地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可見,朐忍縣鹽井甚多,是當時的重要井鹽產地。
《荊州圖副》曰:“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諸葛武侯八陣圖,……八陣圖下東(西)三里有一磧,東西一百步,南北廣四十步。磧上有鹽泉五口,以木為桶,昔常取鹽,即時沙壅,冬出夏沒。”① 該書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作者不詳②。據“昔常取鹽”一語可知,魏晉時期這里是有井鹽生產的。從用木桶提取鹽泉來看,八陣圖下的五口鹽井也是大口淺井。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jié)縣城內。秦漢時期,這里設置了魚復縣。蜀漢改為永安縣,西晉改為魚復縣,西魏改為民復縣。據此可知,永安縣也是井鹽產地。
3.涪陵郡漢發(fā)縣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涪陵郡漢發(fā)縣(治所在今重慶彭水縣郁山鎮(zhèn))有鹽井。漢發(fā)縣,建安六年(201)劉璋分涪陵縣置。
4.巴西郡南充國、安漢二縣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巴西郡南充國縣(治所在今四川綿陽市境內)有鹽井。《蜀都賦》劉逵注曰:“巴西(郡)充國縣有鹽井數十?!边@里所說“充國縣”就是指南充國縣③?!短藉居钣洝肪戆耸秳δ蠔|道五?果州》載南充縣昆井引《益州記》曰:“南充(國)縣西六十里有大昆井,即古之鹽井。”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引白望語曰:“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鹽鐵,足相供給,兩近京師?!笨梢姡矟h縣(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清泉壩)也是井鹽產地。
5.梓潼郡梓潼、涪二縣
《晉太康地記》曰:“梓潼縣出傘子鹽。”《荊州記》曰:“鹽水自凝,生傘子鹽,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④ 傘子鹽系地層中或巖洞里涌出的鹽泉自然結晶而成,是狀似雨傘的鹽粒。晉代梓潼縣治所即今四川梓潼縣。
《華陽國志》卷十《先賢士女總贊(下)》曰:“張壽,字伯僖,涪人也。少給縣丞楊放為佐。放為(梁)[涼](州)賊所得,壽求之,積六年,始知其生存。乃賣家鹽井得三十萬,市馬五匹往贖放?!睆摹百u家鹽井得三十萬”一語可知,張壽的老家涪縣(治所在今四川綿陽市涪江東岸)也有鹽井。
6.蜀郡臨邛、廣都二縣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臨邛縣(治所即今四川邛崍市)曰:“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薄妒穸假x》劉逵注曰:“取井火還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鹽;家火煮之,不過二、三斗鹽耳?!鼻耙度A陽國志》卷三《蜀志》所載當出于此⑤。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廣都縣(治所在今四川雙流縣中和鎮(zhèn))曰:“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有鹽井、漁田之饒。大豪馮氏有魚池、鹽井。縣凡有小井十數所。”魏晉時期,廣都縣地盤很大,后來析置若干郡縣。
7.和仁郡貴平縣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三《劍南道下》載貴平縣曰:“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貴平)縣?!骄}井,在縣東南七步。”《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五引梁李鷹《益州記》有關平井記載曰:“官有兩灶、二十八(鎮(zhèn))[鑊],一日一夜收鹽四石,(白)如霜雪也?!笨梢?,當時平井產鹽量已經相當可觀。
西魏時期,貴平縣治所位于今四川簡陽市西南。
8.廣漢郡什邡、郪、五城三縣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什邡縣(治所即今四川什邡縣)有鹽井。
該書同卷載郪縣(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縣郪江鎮(zhèn))曰:“有山原田、富國鹽井?!备粐}井原址在今四川三臺縣南九十里①。
五城縣,唐宋時期稱“玄武縣”?!对涂たh圖志》卷三十三《劍南道下》載玄武縣曰:“本先主所立五城縣也,屬廣漢郡。”這里所說的“先主”是指蜀漢皇帝劉備?!短藉居钣洝肪戆耸秳δ蠔|道一?梓州》載玄武縣引樂資《九州要記》曰:“鹽井二,近江水淡,煎鹽不成。”據此可知,魏晉時期五城縣(治所在今四川中江縣東南)嘗試過井鹽生產,姑且列入。
9.犍為郡牛鞞縣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犍為郡牛鞞縣有陽明鹽井。陽明鹽井在今四川簡陽縣北石橋②。
10.懷仁郡普寧縣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三《劍南道下》載陵州曰:“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東、西兩山筑城,置主將防衛(wèi)之?!笨梢?,陵井是東漢時期開鑿的,東晉太元年間(376—396)仍在生產,是重要井鹽產地。該書同卷又載仁壽縣曰:“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笨梢?,西魏時期,陵井屬懷仁郡普寧縣(今四川仁壽縣東二里)管轄。
11.江陽郡江陽、漢安、新樂三縣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江陽縣(治所即今四川瀘州市)有富義鹽井。富義鹽井故址在今富順縣城內③。
該書同卷載漢安縣(治所在今四川內江市西二里)曰:“(江陽)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薄端涀ⅰ肪砣唬骸敖煗h安縣北。(漢安)縣雖迫山川,土地特美,蠶、桑、魚、鹽家有焉?!憋@然,后者大體出自前者。
該書同卷又載新樂縣(治所在今四川江安縣西)有鹽井。
12.越嶲郡定苲縣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越嶲郡定苲縣(治所即今四川鹽源縣)曰:“有鹽池,積薪,以齊水灌,而后焚之,成鹽。”這里所說的“鹽池”當指口徑較大的鹽井,屬于大口淺井。又載該縣有北沙河。劉琳認為北沙河即白崖井鹽池①。
《益州記》曰:“汶山、越嶲煮鹽法(名)[各]異。汶山有咸石,先以水漬,既而煎之。越嶲先燒炭,以鹽井水沃炭,刮取鹽?!雹?這里所載越嶲郡井鹽生產方法與前引《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所載大致相同,都是從木炭上刮鹽。區(qū)別在于:一種是將鹵水澆在木柴上而后焚燒,另一種是將鹵水澆在正在燃燒的木炭上。這兩種辦法都是非常簡單的,同時也是非常落后的。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張嶷傳》曰:“定苲、臺登、卑水三縣去郡三百余里,舊出鹽、鐵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領奪取,署長吏焉?!跉⑴p嬔?,重申恩信,遂獲鹽鐵,器用周贍。”這里談到定苲、臺登、卑水三縣生產鹽、鐵和漆,這樣說很籠統(tǒng),不明確。定苲縣產鹽是沒有疑問的,臺登、卑水二縣是否生產井鹽就很難說了?!逗鬂h書》卷一百一十三《郡國志五》載臺登縣出鐵?!度A陽國志》卷三《蜀志》載臺登縣出鐵和漆。目前尚未發(fā)現其他材料可以說明臺登、卑水二縣生產井鹽,所以暫不將臺登、卑水二縣計入井鹽產地。
13.晉寧郡連然縣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載晉寧郡連然縣(治所即今云南安寧市)曰:“有鹽泉,南中共仰之。”這里所說的“有鹽泉”就是指有鹽井。
14.南廣郡南廣縣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載南廣郡南廣縣(治所即今云南鹽津縣)有鹽官。據此推測南廣縣為井鹽產地。
《漢書?地理志》未載南廣縣有鹽官,南廣鹽官可能是東漢以后設置的,具體時間不詳。暫且認為南廣為魏晉時期井鹽產地。
15.云南郡青蛉縣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載云南郡蜻蛉縣(治所即今云南大姚縣)有鹽官。據此推測蜻蛉縣為井鹽產地。蜻蛉縣,《晉史》卷十四《地理上》作“青蛉縣”。
16.魏興郡廣城縣
《水經注》卷二十七曰:“(漢水)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h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食之令人癭疾?!卑`,生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主要指甲狀腺腫大等病癥③。從這條材料可知,廣城縣(治所在今陜西紫陽縣南六十里)雖然生產井鹽,但是人們食用這種鹽以后脖子上會長瘤子,可見這里的井鹽質量不好。
17.建平郡巫、北井二縣
《水經注》卷三十四曰:“(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丙}水,溪名。從“鹽水”一詞推測,當時巫縣(治所即今重慶巫山縣)可能有井鹽生產。
前引左思《蜀都賦》劉逵注曰:“鹽池出巴東北井縣。新水出地如涌泉,可煮以為鹽。”④ 《水經注》卷三十四曰:“江水又東,巫溪水注之。溪水導源梁州晉興郡之宣漢縣東,又南逕建平郡泰昌縣南,又逕北井縣西,東轉歷其縣北。水南有鹽井,井在縣北,故縣名北井。建平一郡所資也?!笨梢?,當時北井縣的井鹽產量是相當可觀的。北井縣治所在今重慶巫山縣北九十里洋溪鄉(xiāng)南寧河。
晉宋時期,北井縣隸屬于建平郡?!度A陽國志》卷一《巴志》曰:“晉太康初,將巫、北井還建平(郡)?!庇郑端鍟肪矶拧兜乩砩稀份d,北周時期北井縣廢入大昌縣。
18.宜都郡佷山縣
《水經注》卷三十七曰:“夷水又東與溫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對注,夏暖冬熱,上常有霧氣,瘍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傳此泉先出鹽。于今水有鹽氣,夷水有鹽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東逕佷山縣故城南。縣即山名也。”佷山縣治所在今湖北長陽縣州衙坪。
以上可計為井鹽產地28處(1縣計1處)。
四、土鹽產地
土鹽生產分布于仇池、汶山、廣平三郡。
1.仇池郡
《水經注》卷二十曰:“漢水又東南逕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絕壁峭峙,孤險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壺。高二十余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嵚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涌沸、潤氣上流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睎|晉時期在這里設置仇池郡?!端螘肪砭攀恕敦岛袀鳌吩唬骸俺鸪氐胤桨夙?,因以百頃為號。四面斗絕,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山上豐水泉,煮土成鹽?!薄侗笔贰肪砭攀敦祩鳌贰ⅰ段簳肪戆耸拧敦祩鳌酚邢嗤涊d。仇池山在今甘肅西和縣洛峪鄉(xiāng)。
2.汶山郡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汶山郡曰:“有醎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谷。”從“土地剛鹵”一語可知,汶山郡土地鹽堿化較為嚴重。據“有醎石,煎之得鹽”一語推測,汶山郡(治所在汶山縣,今四川茂縣北)可能是土鹽產地①。
3.廣平郡邯鄲縣
北魏時期廣平郡有邯鄲縣(今河北邯鄲市)。前引《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志》載遷都鄴以后于邯鄲設置四座鹽灶煮鹽。邯鄲離海較遠,既不可能為海鹽產地,又不可能為池鹽產地(因為附近沒有鹽池)。古代河北土地鹽堿化現象比較嚴重。據此推測,當時這里很可能存在土鹽生產。土鹽生產一般規(guī)模較小,當時這里僅設四座鹽灶,據灶數亦可推測邯鄲縣為土鹽產地。
以上可計為土鹽產地3處(以1縣計1處,縣名不明者以1郡計1處)。
五、石鹽產地
石鹽產地分布于西域地區(qū)。
1.于闐國
《水經注》卷一載昆侖山曰:“有石鹽,白如水精,大段則破而用之②??堤┰唬喊蚕?、月支、天竺至伽那,調御皆仰此鹽?!边@種石鹽系天然生成,而且很白,人們開采出來便可食用。昆侖山(包括今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在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內)可斷為石鹽產地。北魏時期,昆侖山大致位于于闐國(都城即今新疆和田市約特干遺址)境內。
2.高昌國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傳》曰:“大同中,(高昌國王)子堅遣使獻鳴鹽枕、蒲陶、良馬、氍毹等物?!薄赌鲜贰肪砥呤拧兑孽鰝鳌匪d相同?!侗笔贰肪砭攀摺段饔騻鳌吩唬骸埃ǜ卟┏龀帑},其味甚美。復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薄段簳肪硪弧鹨弧陡卟齻鳌酚邢嗤涊d。高昌國(都城即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故城)可斷為石鹽產地。
高昌南、北燒羊山所產石鹽晶瑩透明,交河流域所產石鹽可以治病?!读核墓佑洝吩唬骸案卟龂彩关曽}二顆,顆大如斗狀,白似玉。帝以其自萬里絕域而來獻,數年方達,命杰公迓之?!蹎柦埽ㄔ唬┕何镏?,對曰:‘南燒羊山鹽文理粗,北燒羊山鹽文理密,月望收之者明徹如水,以氈橐煮之可驗。交河之間平磧中,掘深數尺有末鹽,如紅如紫,色鮮味甘,食之止痛。更深一丈,下有碧珀,黑逾純漆,或大如車輪。末而食之,攻婦人小腹癥瘕諸疾。彼國珍異,必當致貢。是以知之?!雹?從這個記載來看,高昌石鹽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比較珍貴。
3.龜茲國
《魏書》卷一○二《龜茲傳》載龜茲產鹽綠。鹽綠即綠鹽,是石鹽的一種。龜茲國(都城即今新疆沙雅縣羊達克沁故城)可斷為石鹽產地。
4.涼州酒泉郡福祿縣和鹽山、白鹽山
《神農本草經》曰:“戎鹽,……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及酒泉福祿城東南角?!雹?從產于山地來判斷,這里所說的“戎鹽”、“胡鹽”也是石鹽。
《涼州異物志》曰:“鹽山二岳,三色為質。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從意,鏤之寫物。(原注:赤與黑者皆小,惟白大或如篋箱,從人所為形也。)作獸辟惡,佩之為吉。(原注:或治為鳥獸以佩之。)戎鹽可以療疾。(原注:四方皆用白鹽作散,以除頭風。以其出胡國,故言戎鹽也。)”③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涼州盛產石鹽。其中,鹽山所產石鹽,赤者、黑者都比較小,只有又白又大者可以由人們隨意雕刻,有些人將這種白色的石鹽雕刻成鳥獸形狀,用于佩戴,可以避邪。涼州鹽山可斷為石鹽產地。
梁元帝蕭繹《金樓子》卷五《志怪篇》曰:“白鹽山山峰……,(其鹽)洞澈,有如水精。及其映月,光似琥珀。(國)[胡]人和之,以供國廚,名為君王鹽,亦名玉華鹽。”從這個記載來看,白鹽山也是石鹽產地。
當時西部地區(qū)有不少鹽山生產石鹽?!渡褶r本草經》所載胡鹽山和西羌北地、《涼州異物志》所載鹽山、《金樓子》所載白鹽山具體地點暫時無法確定。這里暫計福祿、鹽山、白鹽山三處。酒泉郡福祿縣,治所即今甘肅酒泉市。
根據以上論述,可計石鹽產地6處。這些產地都在西域地區(qū)。這里是少數民族活動地區(qū),曾經處于中原王朝統(tǒng)治之下,可以將其斷為這一時期的石鹽產地。
六、小結
歸納起來,魏晉南北朝有食鹽產地82處。其中,海鹽產地19處、池鹽產地26處、井鹽產地28處④、土鹽產地3處、石鹽產地6處。與秦漢時期相比,魏晉南北朝增加了26處。在長達360余年的時間里,這個變化難以稱道。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食鹽產地發(fā)展速度是比較緩慢的。其中變化較大的是井鹽產地明顯增加,而且出現了6處石鹽產地。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分裂割據嚴重影響了鹽業(yè)生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十幾個王朝,南方也出現了六個王朝,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各個王朝在發(fā)展經濟方面很難有所作為,社會生產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鹽業(yè)生產也不例外,有時處于停頓狀態(tài)。海鹽產地和池鹽產地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西南地區(qū)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有利于鹽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這個時期北方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西南地區(qū)比較偏遠,戰(zhàn)爭較少,社會秩序相對比較安定,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劉備建立蜀國以后,西南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較快。對井鹽生產也加強了管理,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史載:“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雹?王連“遷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②。井鹽生產得到了發(fā)展,產地增加較多。
第三,西域地區(qū)社會發(fā)展促進了食鹽資源的開發(fā)。在中原地區(qū)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下,這個時期西域地區(qū)社會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的發(fā)展,鹽業(yè)生產也不例外。西域地區(qū)的鹽種主要是池鹽和石鹽。由于生產得到很大的發(fā)展,所以這個地區(qū)池鹽產地增加較為明顯,而且出現了好幾處石鹽產地。
總之,這個時期食鹽產地的發(fā)展主要是在西部地區(qū)。這種局面的形成與這個時期西部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