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廷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前沿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是指學科建設的指導理論、主要目標、建設重點的主導地位和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揮主導作用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與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指導,規(guī)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性蘊涵,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12)02-0031-07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從創(chuàng)立到現在,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與實效性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既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研究。在開展學科建設,推進學科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和前沿性。
一、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
所謂主導,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fā)展。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是指學科建設的指導理論、主要目標、建設重點的主導地位和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揮主導作用的特性。學科建設主導是學科建設的中心與主體,是相對于學科邊緣與輔助而言的。
1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內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內涵十分豐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定位,決定其性質、功能和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這個學科所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覆蓋著我國全部領域、全體人員,發(fā)揮著引導方向、思想保證、以理服人、科學育人的功能。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只有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堅持對實踐活動、社會活動發(fā)揮先導作用,才能保證其根本性質與根本方向,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的根本。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服務,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因為前者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后者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總的培養(yǎng)目標,為實現這兩個目標服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目標。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各種意識形式,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社會主義政治、法律、道德,還有我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時代內容、實際內容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這些內容的整合并進行教育,要堅持多元文化交匯背景下的中華民族文化主導;多種意識形態(tài)并存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多樣化價值取向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多樣化知識、信息影響下的人本主導。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還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主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必須立足我國實際,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連續(xù)性,既要反對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又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思想;必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題,堅持發(fā)展的主導方向,既要反對以相關學科主題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傾向,又要克服拒絕吸收、借鑒相關學科最新成果,孤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傾向。
2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就是要始終堅持主旋律教育。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形象地講就是“唱響學科建設主旋律”,引申而言就是堅持“主旋律教育”。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對宣傳思想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他指出:“我們講‘唱響主旋律,最主要的就是要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宣傳教育干部和群眾,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宣傳教育干部和群眾,用一切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精神產品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和時代精神,以激勵、調動和發(fā)揮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yè)?!薄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主旋律教育”。所謂主旋律教育,就是在各種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導作用的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教育,這三項教育,都是以國家為對象和內容的教育。愛國主義講的是公民對國家的立場、態(tài)度、責任與情感,以及國家給公民的保護、權利與安全,愛國主義教育是包含政治、道德、思想內容的綜合性教育。每個人總是屬于社會和某個國家,研究和處理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既是個體,也是國家面對的基本問題。因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古今中外各個國家永恒的教育主題。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即堅持以公有制、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與分配方式并存的經濟制度;堅持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政權和人民管理自己國家的組織形式。這樣的經濟、政治制度決定我國必須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具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思想體系,作為我國社會的主旋律。我國堅持主旋律教育,就是為了堅持和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與制度。
3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就是要始終遵循學科規(guī)范。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從學術層面講,就是遵循學術規(guī)范、遵守學科紀律。因為學科都是按知識性質或學術領域的分類,學科知識的性質是學科中心(或內涵)與學科外延(或邊緣)的統(tǒng)一,學科的標志是學科主要概念和范疇體系。所以,西方國家用subiect、discipline兩個單詞表達學科概念,與主題、紀律同義。就是說,一個依托某個學科并研究這個學科的學者,必須圍繞這個學科的主題、遵循這個學科的規(guī)范,否則就會突破學科范疇,違反學科紀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規(guī)范是有層次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性是其根本屬性,因而堅持這一屬性是最根本的規(guī)范;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思想保證、育人為本的功能,增強針對性與實效性是基本規(guī)范;按照科學性與價值性統(tǒng)一、綜合性與系統(tǒng)性統(tǒng)一、內化性與外化性統(tǒng)一的特點建設學科、開展教育是關鍵規(guī)范;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概念、范疇體系進行教育和研究是重要規(guī)范。
應當承認,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上,
疏遠甚至脫離以上規(guī)范的情況是存在的,諸如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熱衷于所謂“中性”和“邊緣性”教育與研究,有的甚至崇尚資產階級教育內容和宗教內容;有些教育和研究者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卻突破學科邊界,或設立另外學科的研究方向,或選擇另外學科的研究選題,形象地講就是“耕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也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特點不掌握、不研究,缺乏學科知識體系,而且還對這個學科說三道四甚至貶低學科地位,損害學科形象;還有的不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甚至試圖以思想教育學、思想關系學、思想工程學等概念改變、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其邊緣化傾向明顯;或以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普世教育等西方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概念,沖擊思想政治教育主概念;也有人企圖用自己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取代他所說的“黨化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并要改變我國教育方針所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目標體系”等等。這些沖擊和疏離學科規(guī)范的言行,不僅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而且導致一些單位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與人才特長缺乏,教育與研究方向不明、效果不好。為此,一定要認識到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科建設規(guī)范的重要作用與價值。
4正確認識和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與學科發(fā)展多樣性的關系。主導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實際上是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致性與差異性的辯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并不是忽視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多樣性,而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學科的多樣性發(fā)展。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多樣性發(fā)展,主要指不同層次目標、不同內容、不同類型、不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以及繼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借鑒國外有益知識與經驗、吸收相關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性與生動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與多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兩面,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貫通,不存在沒有多樣發(fā)展的主導性,也不存在沒有主導的多樣發(fā)展。主導性以多樣性為基礎,多樣性以主導性為根據;主導性包容、協(xié)調多樣性,多樣性包含、服務主導性;既要在主導性前提下發(fā)展多樣性,又要在多樣性基礎上堅持主導性;既不能以主導性排斥多樣性,也不能以多樣性沖擊主導性。為此,我們既要吸取過去只講主導性,排斥多樣性的教訓,也要防止只講多樣性,忽視主導性的傾向,要在堅持主導性的前提下發(fā)展多樣性,也要在發(fā)展多樣性的基礎上堅持主導性。主導性和多樣性的脫節(jié),不是導致理論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就是導致盲目和沖突,這兩種情況雖然形態(tài)不同,但窒息馬克思主義理論生命力、使人思想僵化保守的結果是一致的。因此,“主導過度”、“多樣不及”或“主導不及”、“多樣過度”,都會阻礙甚至損害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
二、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性
所謂前沿,就字面解釋是前方(面、線)邊沿或前部的邊沿,泛指最前線或第一線,隱意為最新、最先的現象與動向。前沿包括前沿理論和前沿實際兩個方面的內容,是具有趨勢性、發(fā)展性、探索性的問題。前沿不是邊緣,也不是對過去的沿襲。把古代的思想照搬過來而不進行現代轉化,把西方國家已有的教育概念、理論套用過來制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這不是“前沿”,而是后退,更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復制。對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應當繼承,但要結合現代實際進行轉化和弘揚;對國外教育理論與經驗需要借鑒,但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與實際問題。
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問題,有學者認為有三重規(guī)定:“一是學科建設發(fā)展緊迫需要而又尚待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二是學科領域中理論與實踐發(fā)生矛盾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三是學科理論邏輯演進中生發(fā)出來而又必須解決的新問題?!睂λ枷胝谓逃龑W科建設的前沿問題,不同教育者、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教育基礎,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判斷,因而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前沿問題。因此,首先要明確從什么層面、視角來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瘪R克思還強調:“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币簿褪钦f,最新的、前沿的理論產生于時代的需要和社會實踐,理論是實踐的呼喚和時代的要求。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課題,準確地把握和解決這些課題,就會把思想理論向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與時俱進,都產生于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實踐進程中,也都是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服務的。因此,我們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問題,要遵循恩格斯所強調的“不是從原則出發(fā),而是從事實出發(fā)”的原則,要以實際需要、社會實踐為基礎。只有根據實際需要和以實踐為基礎而形成的理論,才如列寧在閱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時所作的一個批注:“換句話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狈从晨陀^世界,就是思維符合規(guī)律性;意識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就是運用正確理論指導實踐,就能取得成果。
因此,現實社會背景和人們的實踐活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基礎,也是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問題的依據。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現實社會背景下展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在現實社會背景中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來源于現實社會背景和實踐活動之中。我們所面對的當今現實社會背景,一是開放環(huán)境、信息社會、風險頻發(fā)狀況交錯;二是競爭領域、虛擬領域、多元文化領域交叉;三是人們所面臨和感受的競爭壓力、信息壓力、文化選擇壓力交匯。這種客觀狀況是改革開放前沒有的。每個社會要素形成的時間不長,而且相互交匯并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呈現出復雜多樣、快速多變、不斷衍生新要素的特點。對每個社會要素的本質、功能、價值、規(guī)范、心理適應等問題,人們有所認識、有所適應,但又不完全認識與適應;特別是各種要素縱橫交錯展現出復雜關系與眾多不確定性時,人們會遇到認識與適應的困難,諸如客觀外在壓力的適應與轉化、面對多元文化的選擇、風險危機預防與化解等,都是現實的、前沿的難題。解決這些難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也是人們的迫切需要。
現實社會背景和人們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新要求,必須著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下列發(fā)展問題:
1在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條件下發(fā)展主旋律教育。人們所面對的社會條件,再不是過去封閉、相對單一、變化緩慢的狀況,而是大量的、多樣的、多重的影響因素。這些影響因素,容易使一些人從自身利益的角度作出判斷和取舍而限于自發(fā)性。而適應對外開放、經濟全球
化、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又需要全局性、長遠性觀念,特別是要有面向世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自覺性往往與有些人追求切身利益難以直接結合,但它又深刻關聯(lián)和影響著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研究在不妨礙人們并能促進人們獲得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所提供利益的同時,還要深入研究面向經濟全球化與立足民族發(fā)展、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的關系,研究主旋律教育的結構理論、功能理論、價值理論,引導人們從現代自發(fā)走向現代自覺,確立與中華民族相一致的目標和與現代社會發(fā)展相一致的取向。就像革命戰(zhàn)爭時期引導人們確立階級意識與階級目標,完成由自發(fā)革命向自覺革命轉變的道理一樣,把自己融合到中華民族和現代社會之中去,這是當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前沿課題。
2在激烈競爭、經濟科技強勁發(fā)展條件下發(fā)展價值觀教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我國社會競爭、科技創(chuàng)新在規(guī)范化過程中加快。競爭使我國社會過去的物質與精神、科技與人文的二分格局發(fā)生變化,它一方面賦予社會和個體競爭動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精神發(fā)揮作用。這是因為,不僅經濟與科技發(fā)展呈現強勢,而且在競爭評估中,物質的、科技的成果因其有形和能被指標化,可以進行直接比較而顯示出價值與利益上的差距,因而人們可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而具有價值優(yōu)位。而隱藏和滲透在這些物質的、科技的成果后面的精神動力、道德品質和政治因素,則因其無形且無法量化、指標化,因而很難顯示差距而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與作用。這就容易使一些人的物質價值、工具價值取向突出,而精神價值、人文價值取向淡化。這種物質與精神、科技與人文、經濟與政治、眼前與長遠不平衡的價值取向,不僅已經引發(fā)了諸如各種腐敗、假冒偽劣、唯利是圖等社會丑惡現象,而且導致了一些人精神動力不足甚至精神疾病,影響工作和生命質量。為此,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競爭、經濟與科技強勁發(fā)展條件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價值觀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前沿課題研究。
3在文化多元化、社會發(fā)展多樣化條件下發(fā)展理想信念教育。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多種社會組織、多種生活方式并存,以及多元文化交匯的發(fā)展格局;必須在開放中繼承過去、借鑒西方、吸收世界范圍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必須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自由,形成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豐富多彩的發(fā)展局面。這種多樣化發(fā)展不僅使我國過去的“大一統(tǒng)”社會格局發(fā)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社會的整體、快速發(fā)展。但在社會多樣化,特別是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多樣化影響下,一些人不僅容易脫離正確目標而產生偏差,而且難以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價值追求。資本主義社會信奉個人主義價值觀,追求的是物質與享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集體主義原則要求有共同的奮斗目標,現階段就是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深入研究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并存競爭中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多元文化影響下如何增強民族凝聚,多樣化發(fā)展過程中如何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除了以上前沿問題之外,還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由于創(chuàng)立時間不長,不僅是一個正在發(fā)展中的學科,而且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要不斷發(fā)展。因此,學科也有一些迫切需要突破的前沿理論,諸如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深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則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的理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tài)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發(fā)展等。解決這些前沿問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人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三、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與前沿性的關系
之所以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是為了維護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與尊嚴,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特色,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根基,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優(yōu)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成為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之所以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性,一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經常遇到現實性、前沿性難題;二是人們迫切需要回答沒有完全認識和解決的問題;三是這些問題正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認識其本質、揭示其規(guī)律。如果這些前沿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或解決不好,許多人就會面對這些問題迷茫困惑、心情郁悶,影響工作與發(fā)展。因此,把握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性問題,是為了適應和推進我國社會科學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深化、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現實理論與實際問題研究,為人們提供精神動力與行為規(guī)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創(chuàng)新性與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性既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主導性主要講學科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前沿性主要指學科建設的方位或部位,這是二者的區(qū)別。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不等同于前沿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性也不能替代主導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性,也有內在聯(lián)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指導、規(guī)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前沿性。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是貫穿于學科建設始終、滲透于學科建設各個方面、體現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特性,理所當然地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方向和要求,確立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問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性,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亟待解決的重要實際與理論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的最新體現。離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確立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問題,就會失去方向與準則,甚至可能把違背主導的問題確立為前沿問題,這樣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引向歧途,造成思想混亂和對學科的損害。忽視學科建設的前沿性而片面強調學科建設的主導性,學科理論肯定沒有發(fā)展與突破,學科建設也會滯后于社會發(fā)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這樣的學科就會失去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地位,其主導作用也會缺乏力度甚至會喪失。因此,必須既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前沿性。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是在開放環(huán)境與信息化條件下進行的,面對著多樣、多變的復雜局面,堅持主導性與前沿性都有難度。堅持主導性的難度在于:
1不斷面臨各種錯誤思潮與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和沖擊。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錯誤思潮與西方
價值觀的影響和沖擊表現為兩種形態(tài):其一,企圖以理論形態(tài)沖擊指導思想的統(tǒng)一性和發(fā)展目標的一致性,主張改變指導思想或指導思想多元化,諸如,以文明史觀代替唯物史觀、用所謂的“現代化史觀”取代“革命史觀”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沖擊馬克思主義指導;以民主社會主義替代科學社會主義的企圖;借口民族理論主導否定馬克思主義主導等。其二,試圖以實際形態(tài)突破我國政治與道德規(guī)范,諸如企圖以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政治體制改變我國政治體制;以享樂主義、功利主義道德沖擊社會主義道德等。這兩種傾向的實質,就是用異質的“多樣性”取代、淹沒社會主義主導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主導性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主導性,必須勇敢地面對挑戰(zhàn),堅定不移地維護、堅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導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智育和主知主義教育傾向的影響,有些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播、記憶、應試而忽視思考,過分注重理論的闡述而忽視內化和運用的傾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形式化、工具化傾向。這種傾向,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知輕情、意、行,即只注重知識認知,忽視價值認同、思想內化與行為外化,是缺乏功能主導的表現。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矛盾是復雜多樣的,既有社會環(huán)境的問題與矛盾,例如,社會環(huán)境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矛盾、風險危機沖擊與理性思維培養(yǎng)的矛盾、資產階級價值觀影響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導的矛盾等;也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問題與矛盾,例如,精神文化彰顯與人文精神缺失的矛盾、人對思想政治的需要與人意識不到需要的矛盾等。不同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分析、判斷這些問題與矛盾時,往往各有側重,這就涉及對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的確定。
因此,我們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主導性內涵,進行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與前沿性的分析與判斷,即進行指導理論判別、教育目標辨別、教育內容分析、概念運用鑒別。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要求宣傳思想戰(zhàn)線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N],人民日報,2000-01-12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http://news,m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
[3]張澍軍,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前沿的若干重大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列寧全集[M],中文2版,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李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