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云
〔關鍵詞〕 留守學生;教育方法;心理健康;
探析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25—01
當前在農村地區(qū),由于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各種原因出現(xiàn)了留守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那么,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怎樣才能使他們得以健康成長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分析
留守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對他們來說,作為早期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家庭,由于其功能的缺失導致功能不健全,最終不能很好地完成社會化的任務。
1. 雙親關愛缺位導致留守學生孤獨感增強。隔代監(jiān)護型和親友代管的孩子,由于爺爺奶奶和親友通常是在物質和生活上關心,在思想上引導較少,教育管理方法比較簡單,孩子思想波動或出現(xiàn)心理障礙時不懂得及時溝通,常常使留守學生得不到心理慰藉而產生較強的孤獨感。
2. 部分留守學生平時情緒低落,對學習、生活失去興趣,對人冷漠,缺乏熱情,有自卑感。部分留守學生有攻擊傾向,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不講衛(wèi)生等。
二、做好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1. 動員社會力量,共同關心留守學生的成長。關注留守學生的成長,就是關注祖國的未來,是全社會的事。鄉(xiāng)村組織要做好工作,確保外出務工人員妥善安排好孩子的監(jiān)護和教育責任,并要求他們外出期間盡可能多地與孩子聯(lián)系。各地婦聯(lián)要為失學兒童組織“社會媽媽”等結對活動,拓展范圍和內容。發(fā)動鄉(xiāng)鎮(zhèn)機關、黨員干部和社會熱心群眾對留守學生不僅從經濟上給予資助,而且定期上門走訪,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及時進行教育引導和心理疏導。
2. 關心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人德為先,育人先育心。農村中小學應配備專業(yè)的心理教師,或對教師進行相關心理指導培訓,使他們有能力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定期聘請有關專家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坦然面對成長中的煩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遭遇挫折或困難的孩子及時給予心理撫慰。
3. 對留守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教師在平時要進行思想工作,在交流中多運用交流的技巧,加深對學生的理解, “透過學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范,把內心事都說出來。
4. 尊重留守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從旁協(xié)助,提供建議,在輔導交流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運用“我告訴你”之類的語言,而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我能體會”、“我能理解你的處境”等語言和學生交流。
5. 利用集體活動進行心理教育。留守學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師可利用班隊、少先隊組織的各種活動進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隊中讓每個同學發(fā)言,讓他們覺得生活在大集體中,人人都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6. 利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正確處理好各學科之間、心理健康教育和德、智、美育之間的關系,側重于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特點,如思維的廣度、深度、靈活性、邏輯性等,記憶的持久性、正確性等,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7. 對留守學生進行調節(jié)和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調的重點是人的內心體驗,教給他們調節(jié)的辦法,能夠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保持健康的人際關系,消除人際交往障礙,和同學們共同進步。
總之,要做好留守學生的工作,要靠社會、家長、學校多方面的努力,使留守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身體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揚長避短,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形成積極進取而又樂觀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