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中的最微妙的接觸。作為班主任,每天都可能面對許多突如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時,要注意冷靜地思考細致地研究,需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當我們走進學生的心靈,走近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時候,學生才有可能對我們敞開心扉,訴說他們的心里話。班主任更應該具備一雙銳利的慧眼,一顆善良的慧心,一支雋永的鋼筆,和學生做心靈的溝通,讓學生懂得如何做人,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快樂。
一、我是丑小鴨,但我也想要自己的舞臺
一次去外校聽課,老師在講解完一個問題之后問:“都聽懂了嗎?” “懂啦!”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滿意地點了點頭,在轉身板書時又說了一句:“ 不會的同學請舉手!”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學生有的回頭看,有的左右尋找。老師在板書完一個問題后,轉過身說:“很好,看來同學們都會了,我們講下一個問題。”
其實,在教室后面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只手一直舉著,雖然舉得不是很高,但是我看見了,老師一說完“不會的同學請舉手”這句話后,他顫悠悠地舉起手,先是很低的,后來把手給舉直了??墒抢蠋熞恢睕]注意,直到老師開始講下一個問題,他才無奈地放下手。我們經(jīng)常聽到類似的問話:“不會的同學請舉手”“誰還有什么疑問”,但是,這些問話在大多時候只是一個不用回答的“假問”,也就是說老師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準備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了,這些話除了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外,并沒有其他的用處,充氣量只是鏈接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檔。其實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公開課上,老師說出“不會的同學請舉手”時,在內(nèi)心里其實是不希望也不需要有人舉手。如果你在這個時候不合時宜地舉起手來,一是會打擾老師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影響教學時間;二是會影響這節(jié)課的美觀和華麗。也可能,在很多舉行公開課的老師看來,這句話只是一種虛讓,一種禮節(jié)性的程序。就像是遇見不想招待的客人,卻又礙于情面不得不說“改天我請你吃飯”一樣,成為一種必需的客套話。
老師們,請你們在享受優(yōu)秀學生帶給我們課堂上的繁榮時,別忘了在教室一角,可能還會有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最需要幫助的學生,還有許多默默承擔著失敗。困惑,在迷茫中獨自前行的學生。他們雖然不能和高貴的白天鵝比,但是丑小鴨,也該有自己的舞臺。
二、我們是學生,但我們要自己管理班級
在一次校運動會上,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沒有請假就私自回家了。對于這種不關心班集體的學生,作為班主任的我非常惱火,于是在班會上對其進行處理。當我宣布完處理決定時,學生在底下竊竊私語,多數(shù)人似乎對我的處理有看法??粗鴮W生的不滿表情,我覺得有必要聽聽學生的意見,畢竟也是大家的事情??墒菦]有人發(fā)言。最后班長站起來說:“老師,他私下回家是不對,但是這樣處理太嚴重了!”隨著班長的話,許多同學都點頭。于是我就順勢讓學生自己討論該怎樣處理這個學生。因為如果我用班主任的威嚴和權勢,學生迫于壓力,會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執(zhí)行。雖然表面的效果達到了,可是我失去的卻會是學生的信任。這個時候我只是一個不得民心的“孤王”。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教育學生,別讓自己的眼睛老去,別讓自己的心靈僵化,去心去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驚喜。
三、我就是小賴皮,你能把我怎么樣
在一次自修課上,我在巡回指導時,發(fā)現(xiàn)有位同學一直偷偷地在寫數(shù)學作業(yè),便敲了敲他的課桌,說:“收起來,趕緊做語文作業(yè)?!蔽以瓉硎呛吞@可親了的。這個同學又是好口才。他抬起頭扶了扶眼鏡,微笑著回了我一句:“老師,我做數(shù)學作業(yè),有錯嗎?”我反擊道:“請你出去?!鳖D時,他很尷尬,其他同學都詫異地完這邊看,我走上講臺,對全班人說:“同學們,我請他出去,有錯嗎?”無人回答,很明顯認為我處理太重。我笑著說:“我說的沒錯呀。比如下課請他出去站站,比如放學請他出去吃飯,都是理所應當?shù)?,話是不錯,只不過所用的時間不對,可我是向他學的呀!”同學們恍然大悟,包括那位小賴皮都為我的積極反駁拍案叫絕。以后再也沒有學生會在課堂上做其他的作業(yè)了。
今天的孩子生長在一個物質(zhì)豐富的年代,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感嘆:孩子一方面是物質(zhì)生活的“富翁”,而一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乞丐”。許多教師和家長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要什么給什么,改滿足的都滿足了,可就是不好好讀書。面對現(xiàn)狀,我們最缺少的是另一種思考:現(xiàn)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們的心靈深處究竟需要什么?作家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那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則是一件大事?!?/p>
人的心靈是極其寬廣、復雜、多變的世界。面對幾十個性格迥異、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學生,怎樣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找到屬于他們的那片沃土,播下適宜他們成長的那粒種子,這是至關重要的。以心換心,才能收獲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