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芬
取信息,加深對事物理解的教學課例。本課例研究經過了教學設計、分析改進,課后反思等階段。改進后的課例在新課導入階段,采用圖片、視頻、音樂來刺激學生的視聽通道;在新知學習階段,利用圖片、影像、討論、畫圖等方式來刺激視覺、聽覺、動觸覺通道;在課堂小結階段,啟用動觸覺通道,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在課后延伸階段,通過動手動腦等途徑獲得親身體驗。
關鍵詞多感官教學課例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5-0098-02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可刺激其大腦皮層并增強突觸間的聯(lián)系,從而加強理解和記憶。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起點是感官對該事物的知覺,而人類對一個事物的感知,只有通過多種感官的反映才能產生關于該事物的全面認識。
一、課例主題
本課例以“多感官參與教學”為主題。多感官參與下的教學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調動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動覺及觸覺等通道獲取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感知事物,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不僅通過多重刺激開發(fā)學生潛能,提高學習效果,還能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者(如視覺、聽覺、動覺、觸覺學習者)的學習需要。
二、課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模塊,課題為“免疫對人體穩(wěn)態(tài)的維持”,筆者嘗試采用多感官參與下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受到良好效果。該課例在全國生物課改經驗交流會上展示后給與會專家和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會后很多教師紛紛前來祝賀、交流感受或索要課件。
三、設計與分析
(一)新課導入,視聽刺激
課前2分鐘播放防治艾滋病宣傳歌曲《飄動的紅絲帶》,并配防治艾滋病宣傳的背景畫面。
【分析】通過播放動聽的音樂,展示生動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視聽通道,引發(fā)注意。
(二)新知學習,多感配合
1.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統(tǒng)組成示意圖,挑選兩張學生預習時所畫免疫系統(tǒng)概念圖對比。概括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如下圖所示。
【分析】教師將免疫系統(tǒng)組成示意圖和學生預習所畫概念圖呈現(xiàn)給學生,意在啟動學生視覺通道,加強直觀感受,增強了學生興趣。
2.淋巴細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設計:
【想一想,議一議】提供下列問題情境,供學生討論交流。
用大劑量X射線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異性免疫功能。
(1)此時如果輸給小鼠來自胸腺的淋巴細胞,特異性免疫功能雖得到恢復,但仍與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產生抗體。為什么?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因為大劑量X射線損壞了B淋巴細胞,而來自胸腺的T細胞不能產生抗體。
(2)如果在X射線照射后不輸給小鼠來自胸腺的淋巴細胞,而輸給來自骨髓的淋巴細胞,去胸腺小鼠的細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復,但產生抗體的功能卻得到一定恢復。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胸腺的淋巴細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細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
(3)欲使大劑量X射線照射過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復全部免疫功能,接下來應如何實驗?
學生根據上述兩步實驗,容易得到答案:同時給該小鼠輸入來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細胞,小鼠就可恢復全部免疫功能。
【優(yōu)點分析】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功能是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通過設計問題情境供學生討論分析,意在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缺少對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功能的比較和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總結歸納,學生印象不深。
改進設計:在學生上述問題的討論交流后,再通過下表來總結歸納。
【改進分析】圖表可以給學生更形象、直觀的刺激,通過圖表對比,學生對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初始設計:
【讀一讀,看一看,聽一聽】學生先閱讀教材中關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的文字說明,再觀看“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三維動畫視頻,邊看邊聽教師的講解。學生不理解,教師又重復講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內容,教師往往采用讓學生先閱讀再反復講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難點,但效果并不理想,學生依舊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學生雖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聽講,參與的感官以視覺、聽覺為主,而動觸覺參與少,且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未得到發(fā)揮。
改進設計1:
【讀一讀,看一看,說一說】學生先閱讀教材中關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的文字說明,再觀看“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三維動畫視頻,接著由學生對著視頻組織語言描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
【效果分析】雖然給學生提供了動口機會,但由于學生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觸“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三維動畫,根本看不懂視頻呈現(xiàn)的過程,所以學生講得“牛頭不對馬嘴”,笑話百出。盡管課堂氣氛活躍了,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改進設計2:
【讀一讀,看一看,議一議,問一問,說一說】學生先閱讀教材再觀看動畫視頻(循環(huán)放映),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視頻所展現(xiàn)的過程嘗試創(chuàng)新性配音,要求不發(fā)生科學性錯誤,有疑問可隨時向老師提問,最后各組推選“最佳人選”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
學生1:(體液免疫)我是一個細菌,我突破了人體的兩道防線,我來到了人體血液中,我自由地穿梭者,小心地潛伏著,但還是露出了馬腳,被B淋巴細胞發(fā)現(xiàn)了,它追著我,突然分化成效應B細胞,它向我發(fā)出抗體,令我束手無策。我發(fā)現(xiàn)它還能變成記憶細胞,這種記憶細胞能記住我的模樣,對付我的下次進攻。最后我被吞噬細胞吞了下去。(擬人化配音)
學生1:(體液免疫)秋風蕭瑟的一天,有一個病菌(抗原)侵入到我的體內,它在我體內漫游,一會兒,它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多。于是我生病了,B細胞接到警報,迅速前來救援,面對兇殘的敵人,它毫不畏懼!立刻釋放出大量抗體,抗體與抗原展開了激烈的對抗,經過一番激烈的交鋒,抗原終于被抗體打敗了!這時吞噬細胞液跑了過來,一口吞下了抗原。又一次,不甘失敗的抗原兄弟卷土重來,可是在體內埋伏的記憶細胞記住了抗原的特征,迅速分化成效應B細胞,釋放大量抗體前去戰(zhàn)斗。不久,抗原全部被消滅。(情境式配音)
學生1:(細胞免疫)抗原入侵人體正常體細胞,使之成為靶細胞。在靶細胞的刺激下,T淋巴細胞被活化,增殖分化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靶細胞裂解死亡。效應T細胞還能釋放出淋巴因子,增強免疫細胞的免疫效應。(解說式配音)
【改進分析】改進后的設計,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習動力,小組成員個個投入,討論熱烈。學生的配音有的擬人化,有的情境化,有的解說式,各具特色。配音如同角色扮演,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且圖像和聲音的結合能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果。通過閱讀、觀看、討論、配音等手段開啟了學生的視聽動觸等多重信息通道,最終學生能對照視頻生動準確且流暢地描述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過程,說明通過這一改進達到預期效果,有效突破了難點。
【畫一畫】在完成配音過程后,教師讓學生畫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圖解并展示、修正。
【分析】圖示化語言較之文字對學生有更大吸引力,因此,學生更有興趣去挖掘概念之間的關系及過程中的聯(lián)系,思維也得到發(fā)散。針對本節(jié)內容概念多的特點,采用構建概念圖或過程圖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三)課堂小結,再啟動觸
【說一說】以“我學到了……”作為引導語,學生按座位順序每人小結一句話(根據課堂時間決定參加小結的人數)。
【畫一畫】用下列概念,構建“免疫”概念圖。
免疫細胞免疫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B細胞T細胞體液免疫吞噬細胞體液殺菌物質皮膚黏膜抗體漿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
【分析】“一句話”接力旨在小結的同時,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給更多學生表現(xiàn)機會。構建“免疫”概念圖可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形成整體印象,加深記憶。通過“一句話”接力和繪制概念圖,再次啟動學生的動觸通道,提升學習效果。
(四)課后延伸,手腦并用
初始設計:
【練一練】完成課后練習
【分析】布置學生完成課后練習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但對學生感官的刺激過于單一。作業(yè)設計中要創(chuàng)設多種類型的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道參與,重視為學生提供主動活動的機會、對于開發(fā)學習潛能和獲得親身體驗有重要意義。
改進設計: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免疫宣傳畫報,并在校內開展一次宣傳活動。
【改進分析】制作免疫宣傳畫報的過程既是動手動腦、鞏固知識的過程又是一次研究性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打開多種感官通道,通過這一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提升了課程價值。
四、課例反思
改進后的教學設計真正體現(xiàn)了多感官參與下的教學特點。在新課導入階段,采用圖片、視頻、音樂來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通道,引發(fā)注意。在新知學習階段,采用圖片、影像、討論、配音、畫圖等方式來刺激視覺、聽覺、動觸覺通道,通過多感官配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小結階段,啟用動觸覺通道,采用畫概念圖、每人小結一句話的方式,調動學生親身參與學習過程。在課后延伸階段通過制作畫報開展宣傳,再次調動學生動手動腦。改進后的設計可用如下模式圖表示。
在本節(jié)課教學后,教師明顯感到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態(tài)度更積極了,興趣更濃了,正如一位學生在本節(jié)課后所說的那樣:生物課收獲真大!參考文獻:
[1]劉力.腦科學與教育:值得關注和拓展的研究領域[J].教育研究,1999,(8):29.
[2]韋鈺,Rowell P.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0,66.
[3]Olivier & Bowler著,丁凡譯.多感官學習[M].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