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非要問我雜志的性格,我認為劉向永和吳俊杰兩位老師組織的三期專題,比較能反映出她的性格。在關注今年信息技術教育領域中集中出現(xiàn)的眾多新的概念的同時,她并沒有忘記為讀者提供他們最為關心的有關課程走向的內容,她邀請兩位老師來組織的專題內容,恰好反映出一線信息技術教師,在尋找學科走向、尋找實踐方向過程中的“探索—實踐—探索”這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所以如此看來,她并沒有去過分強調那些僅僅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的概念內容,怎么說呢,而是更為批判的,是的,更能把握住問題的關鍵,這一點通過兩位老師的講述,希望您能夠有所體會。
2012年,我組織的《信息技術課程:何去何從》和《信息技術課程:路在前方》兩個專題在本刊的6期和7~8期合刊上分別刊發(fā)?,F(xiàn)在再去回想專題組織過程中的經(jīng)歷與感想,正是在深度思考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之路,于追問與建構中得到了成長。
2012年5月,得到了編輯部的通知,讓我負責組織雜志6、7月份兩期的專題。正好,我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未來發(fā)展存在著許多的困惑與心聲,需要表達出來。因為在2012年初,教育部公布了12門學科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但是卻沒有看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影子,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仍然被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中,處于尷尬的局面。特別是教育部又于2012年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年)》,但是其中涉及信息技術課的內容少之又少,有不少領導、專家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不需要獨立開設,只需要在學科應用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趯π畔⒓夹g課程發(fā)展的憂慮,我想組織關于探討信息技術課程未來發(fā)展的專題。
組織初期,我并沒有想要分成兩期來進行探討,只是想在一期中將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現(xiàn)狀追問以及未來發(fā)展建構探討清楚。所以,在專題之初,就向國內知名的信息技術課程專家提出了訪談的邀請,但是由于工作繁忙,許多專家并不能夠接受訪談,由于時間很緊張了,我索性將本應該一期內完成的專題徹底拓展成為兩期內容(6期的“追問”和7~8合刊的“建構”),從而能夠從容地將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研討得更加透徹。
我將6期專題的內容定位為“追問”,其實就是對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之路所提出來的一種疑問,讓人們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并不急于給出答案。在組織專題的過程中,首先由我自己寫了一篇《追問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之路》的文章,特別是從英國ICT課程變革的介紹引出對我國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的追問,自然讓人們開始思考信息技術課程的未來到底走向何處。我又邀請了山東青州一中的王愛勝老師寫了一篇《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路向隨想錄》,從課程管理、技術發(fā)展等多個角度引導人們思考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路向,特別是轉來轉去,信息技術課程到底哪里才是歸宿的問題。第三篇文章是華東師范大學王榮良教授的《計算思維:一種新的學科思維方式》,給出了信息技術課程變革的一個理論視角,詳細地介紹了計算思維的概念與體系結構。計算思維理論的提出也為人們得出了一個信息技術課程變革的方向。第四篇文章《初中“動畫設計與制作”教學路向》雖然談的只是Flash軟件學習內容的發(fā)展方向,但是其代表了傳統(tǒng)的應用軟件課程內容的變革方向。信息技術課程何去何從,不是僅靠以上的四篇文章就能夠說清楚、談明白的,但是以上四篇文章卻提出了問題,試圖引發(fā)讀者關于信息技術發(fā)展路向的深度思考。
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不能僅僅依靠追問,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所以,我在7~8期合刊上又組織了一期專題《信息技術課程:路在前方》。如何建構呢?我試圖從專家訪談、新理論、新實踐三大方面進行表述。要找哪些課程專家呢?我這次放開視野,跳出了純粹的信息技術教育專家范疇,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選擇專家,所以,我邀請了國內最為權威的信息論專家鐘義信教授,還有國內的信息技術課程專家王吉慶教授,特別是跳出大陸范疇,找到了臺灣的吳正己教授。每個專家都有獨特的視野和觀點,鐘教授主要是從信息論學科的角度來為建構課程尋找方向,王教授作為經(jīng)歷了我國信息技術課程全部發(fā)展歷程的專家,他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課程的未來發(fā)展,而吳教授從臺灣地區(qū)的資訊科技課程的發(fā)展經(jīng)驗中也提出最為真切的感言。訪談下來,我也切實地感受了跳出來看信息技術教育的好處,所請的三位專家的視野都比較開闊,跳出了糾纏于局部的局限,站在高度審視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像鐘教授所說的:“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科學技術課程不是上不上的問題,而是怎樣上的問題?!薄叭绻麊柕健畔⒓夹g課程會不會消亡,那要看是什么樣的信息技術課程?!弊屓司选6鴧墙淌谒f的“理想的資訊科技課程應該回歸到教育本質去思考:到底這一門課對學生現(xiàn)在及未來發(fā)展有什么幫助?應該教些什么才能讓學生終生受用?”讓人深刻思考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還有,王教授所說:“迫切的問題,是研究課程的開設目的的核心價值、目標和任務的分解,同時通過實踐證明其開設價值,形成和提升工作人員以至整個社會的共同認識?!碧岢隽诵畔⒓夹g課程發(fā)展之路。我又邀請了中央電教館的張靜然介紹了國際上的信息技術課程新理論。其實,面對著信息技術課程目前的困境,許多先行者已經(jīng)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選登的動漫教學以及Scratch教學只是其中的代表。
兩期專題的組織過程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困境。但是在各位專家和一線實踐者的文章中,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未來之路,關鍵是我們要堅定地按照未來發(fā)展之路去研究、實踐、宣傳。兩期專題,有我的主動的創(chuàng)造,而組織專題的過程,也深化了自己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理解,在與專家、一線教師的對話和交流之中,我不斷地成長。同時在這些追問和建構中,信息技術課程也在不斷地成長。事業(yè)和人都是在這樣每一次追問和建構中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