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杰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聽起這段旋律,我都會聯(lián)想到歌聲背后的一個故事:一個民族幾千年來歷經磨難的奮斗歷史。我一直為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感到幸運:我的20歲到60歲,在這奮斗的四十年,正是中華民族在逆境中崛起、在坎坷中復興的過程,能夠作為這一過程中流砥柱的一代,是一個光榮而又神圣的任務,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實踐。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化、信息化、現(xiàn)代化的時代,時代給了我們許多磨難,房價高企,工作無著,學歷貶值……,但是中華民族總是在這樣的時代中崛起,沒有完美的時代,只有勤懇奮斗的人。而在這個時代中,尋找中華民族現(xiàn)代化的根和莖才是一位思想者應有的修為,勤懇地作一枚普通的葉子,汲取能量,制造養(yǎng)料,才是每個普通勞動者應該做的事情。復興只是果實,一天到晚總想著果實,而不去想著自己在民族寶樹上的位置,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說,千年寶樹,偶有黃葉,亦葉茂枝繁。
民族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和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是一體的,Scratch課程的建設,這個圈子的形成和影響力的壯大是從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開始的,目前國內信息技術課程面臨的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是欠發(fā)達地區(qū)開課不齊,發(fā)達地區(qū)開課不足,其中后一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更嚴峻,發(fā)達地區(qū)缺乏有效的教學內容,缺乏具有引領和示范意義的教學內容導致的課時萎縮、開課不足的問題將會使得欠發(fā)達地區(qū)缺少方向,開課不齊的問題就更得不到解決。但是慶幸的是新課程給了教師校本課程的創(chuàng)造空間,而信息技術課本身由于是新興學科,歷史包袱少,教師能夠掌控的內容多,因此國內就有一個小圈子開始研究Scratch,而這個小圈子之所以能夠擴大并形成影響,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的外部環(huán)境。
第10期的專題,限于我結識的老師范圍有限,只介紹了一部分老師的心路歷程,接下來我們會介紹更多的老師和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偨Y這個過程,有幾個關鍵詞值得注意:
1.開源。這個圈子一開始就是開源的,武漢的毛愛萍老師一開始就把自己的Scratch教案在博客上共享,其豐富的學生作品和詳細的教學過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在相關的幾個Scratch的論壇上,總是有老師不斷地貢獻新的想法,而這正是開源精神的體現(xiàn)。
2.親善。Scratch的QQ群上,總會有剛剛開始接觸Scratch的老師,他們問的問題往往很簡單,但是無論什么樣的問題,總會有老師在第一時間耐心解答,這種氛圍非常有利于社區(qū)的發(fā)展,這讓我想起了最初的Linux社區(qū),有好的社區(qū),新的教學軟件才能夠迅速地普及起來。
3.出版。管雪沨團隊和凌秋虹團隊都是很早就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了Scratch的區(qū)域性教材,特別是管雪沨團隊的教材,老師們在QQ群中登記后,管老師免費地郵寄給全國各地的老師,為Scratch語言的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我、吳向東、毛愛萍都準備或者已經出版自己的Scratch教材,這要得益于先行者創(chuàng)造的好的出版環(huán)境。
4.硬件。教育部教儀所的梁森山老師、我和謝作如老師研究硬件比較多,硬件的引入豐富了教學載體,使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更容易區(qū)分,今后信息技術實驗和互動媒體技術將是硬件的兩大應用方式。
5.特色。老師們在建立校本課程時非常注重自己的特色,和而不同正是這一系列課程的亮點,今后Scratch教材會以區(qū)域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結合的形式出現(xiàn),那時老師的特色將更加重要。
6.交流。專題的緣起是我從麻省理工參加Scratch@MIT2012年年會回國后的分享會結束后,期望與會的老師們能夠寫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之后我又拜訪了大部分老師,才有了這組文章,所以真心的交流是這個專題能夠成文的關鍵。反思該專題建設,我簡單總結一下個人經驗:首先就是要將老師們最擅長的地方展現(xiàn)出來,其次就是作為組織者不貪功,再有就是要鼓勵不同意見,最后就是人要勤快一點。目前,參與2012年10期專題的老師,很多都有后續(xù)的文章將會連載,也期望廣大讀者能夠持續(xù)關注。
看到了這些關鍵詞,關注到國內Scratch團隊星星之火式的蓬勃發(fā)展,不由讓我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走向有所感觸,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要建立在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考慮。我們正經歷著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以微型工坊和公共制造為特征的新的工業(yè)形態(tài),正在成為我們民族和平崛起的機會,能否抓住這次機會,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在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未來信息技術課程會有幾個熱點:①軟硬件結合的程序教學;②數字藝術;③數據分析;④STEM教育;⑤數字創(chuàng)意表達;⑥數字產品原型設計。一方面國家會愈加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給予更好的課程條件;另一方面建設信息技術課程從校本課程走向地方課程良性循環(huán)的通道,讓信息技術課程的小圈子更多一些,更加活躍一些,通過課程設計全面提高一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水平,則是目前的當務之急。而在這個過程中,師范生培養(yǎng)、師資培訓這些原本的難題都會通過課程建設領域中活躍的課程群的不斷涌現(xiàn)而迎刃而解。這樣一線教師面臨的不是一本教材,而是多種課程的選擇,在教學中可以選擇或者研發(fā)一個適合自己的課程來講課,與此同時,有些課程還會形成在線的微課群,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自學,這樣教師教的少,學生學的多,教師的必修課程內容上豐富多彩,選修課程的內容上有個人特色,未來信息技術領域的有效學習時間還會增多。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建設仍然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不斷變化的正是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的特點,讓更多的教師將課程建設能力作為自己的核心能力。信息技術課程完全有希望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最成功的課程,接下來國家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的投入力度將會更大,我們趕上了好時候,更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