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波
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但如果不顧實際,任意“拔高”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F(xiàn)在許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過了頭,甚至形成了對課件的依賴性,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這種現(xiàn)象大大限制了師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以下情況。
● “拉郎配”式的為用而用
在這種課堂上,教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課堂。有位教師在教學《浪之歌》時,將梁祝中的《化蝶》引入了課堂。盡管兩篇文章都涉及愛情的題材,但《浪之歌》重在表現(xiàn)作者愿守護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崇高愿望;而《化蝶》則表現(xiàn)了古人追求自由愛情而不得的那種無奈和傷感,細細比較,兩者相去甚遠。這種“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干擾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 “電代人”式的喧賓奪主
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內容統(tǒng)統(tǒng)納入課件中,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那些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計算機替代,造成教師成為多媒體奴隸的局面。無論計算機有多強的智能性,冷冰冰的人機對話也不能取代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一個手勢、一次微笑、一句贊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 “全景圖”式的脫離文本
當前一些語文課件講究視聽沖擊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例如,教學《孔乙己》時,教師不是讓學生去閱讀課文,而是放了一段電影剪輯,看畢即讓學生討論孔乙己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時,不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體味“小草從土里偷偷地鉆出來”的情態(tài),而是用動畫設計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用影視替代學生的文本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象,顯然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語文學習需要對文本進行品味,對情感進行體驗,這是無法用一兩個或一組畫面來固化的。
● “形而上”式的養(yǎng)懶師生
多媒體教學使部分教師的記憶力減退,并且養(yǎng)成學生的思維惰性和依賴性。如果說一個捧讀教參上課的教師不是好教師,那么一個“捧讀屏幕”的教師也不是。現(xiàn)在的教師只要把授課內容悉數(shù)制成課件,一張張點擊下來,既“時尚亮麗”,又“省時省力”,一舉兩得。問題的關鍵是,知識的“烙印”烙到了課件上,有沒有烙到師生的大腦里?在部分“懶教師”的言傳身教之下,“懶學生”也成倍增長。不少學生只追求新奇的東西,懶得記筆記、背課文、做作業(y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帶來了視覺的沖擊和審美享受,充分滿足了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好奇心,但長期濫用也會使學生審美疲勞;一張幻燈片提出問題,下一張就是答案,教師經常不小心,點擊題目時就點出了答案,學生就直接說出答案,懶得思考“為什么”。再說,“看答案”要比“聽答案”直截了當,“邊聽邊記”有個思維和篩選的過程,“邊看邊抄”只要照葫蘆畫瓢就行。
總之,當一個新生事物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需要有熱情擁抱的舉動,但也應該有冷靜的思考。只有把熱情和冷靜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讓它更好地為廣大的教師和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