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教學實效,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耙覍W”是激趣的動因和前提,“我要學”是激趣的目的和歸宿。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要我學”對學習者的客觀要求轉化為學習主體“我要學”的自學追求?我認為,只有高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本身才能持久地激發(fā)并保持學生興趣,使他們始終保持“我要學”的求之沖動,讓他們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快感,感到興奮和激動。怎樣達到高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我想聯(lián)系教學實際,通過一些例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以課文題目激趣
課文的題目,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標題,往往體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表明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領悟課題的精妙之處,可以激發(fā)學習該課文的興趣。
如教魯迅的《藥》時,我問學生:“有誰沒有吃過藥?”,學生回答說沒有。我再問:“吃過沾血的藥嗎?”,學生的情緒立即被調(diào)動起來:怎么會吃沾血的藥呢?我接著說:“不是沾雞血、豬血、牛血,而是沾了人血的饅頭,有人居然當作藥來治??!”。學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有一種強烈的探求事情原委的緊迫感。我見學生情緒高昂,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這沾血的藥誰吃了?他為什么吃沾血的藥?這藥怎么得來的?”,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興味盎然地跟著教師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教莫泊桑的《項鏈》時,站在講臺上,我問學生:“你們知道項鏈有多少種嗎?”,回答:有金項鏈、銀項鏈、鉆石項鏈、珍珠項鏈……我問:“你們見過要用十年的積蓄才能買得起的一條項鏈嗎?”,學生們議論紛紛:哪有這么貴的項鏈?情緒高昂興奮的學生問:“老師快講,這項鏈漂亮在哪?怎會這么貴?”,我接著說:“這項鏈不但貴,而且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生活” 。學生的情緒更高,議論聲更大,馬上饒有興味地聽老師分析課文。
二、以提問質(zhì)疑激趣
課堂教學中,老師提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如講解《愚公移山》時,我提出一些小問題,如“愚公幾歲了?”,有的說:“不是九十歲”,我問究竟多少?一學生回答“不到九十歲”,我又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問答:“課文說‘年且九十,‘且是‘將要的意思,就是九十歲不到”。問題還是這個問題,只是提出的時候我換了一個角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語文教學,還應是不斷地喚醒和弘揚人的天性中蘊藏著的探索的沖動,養(yǎng)成敢于質(zhì)疑的個性。因此,語文課堂上應該做到“六讓”原則:課文讓學生看,問題讓學生答,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問,規(guī)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下。教師主要是導向、激勵、評價、搭橋,給予每一位學生充分思考、實踐的空間,讓學生形成問題的意識和追問的風氣。在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文時,學生針對教材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既然杜十娘與李甲已經(jīng)做了夫妻,杜十娘為什么還始終不肯告訴李甲有關百寶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邊有百寶箱,她完全可以選擇新的人生道路,為何要投江自盡?難道她真的是無路可走了嗎?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經(jīng)讓無數(shù)的讀者灑下過同情的淚水,琵琶女和杜十娘都是風塵女子,兩人都有過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而言,琵琶女與杜十娘誰更值得我們同情,誰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個問題,言之鑿鑿。一個學生如果對課文沒有深刻透徹的鉆研,沒有獨立思考質(zhì)疑問難的意識,對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嗎?可見,讓學生質(zhì)疑,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以教法新穎激趣
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知道:在教學方法的接納上,學生都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因為陳舊呆板的教學方法日復一日地不斷反芻,已日益走上取厭于學生的死胡同。而新方法的運用,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機械程序和呆板模式,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滿生機活力。它往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情緒高漲,精神振奮,從而將眼、耳、口、手、腦各路感官“頻道”調(diào)諧到最佳接收狀態(tài)。
例如,在教《祝?!返臅r候,我別出心裁地采用了與學生“換位”的新穎教法,即由學生提問,教師作答。生:文章的開頭,作者寫下“新年氣象”,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我:沉悶。生:關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老師是怎樣看的?我:三次肖像描寫相互對照,訴說了祥林嫂悲慘的一生。那一幅“喪夫圖”,那一幅“喪子圖”,那一幅“木偶圖”,展示了中國近代末期一代婦女的悲劇形象。說明了她是怎樣被封建禮教、迷信、專制制度一步步逼上絕路的。從而有力地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深化了主題。(學生熱烈鼓掌)這種新穎的嘗試,清新活潑,別具一格,無疑具有開拓的意趣。它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歡迎和接納。
四、以語言情感激趣
教師充滿感情的教學語言和作品中充滿情感的語言,都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心理鼓舞和影響,迅速激勵和喚起學生的情趣。講話幽默的教師,不但給學生增添快樂,在談笑風生中領略知識的真諦,而且也會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誘人的魅力。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其中那個“息”字很多同學不懂是什么意思,我于是在黑板上寫下“媳”字,問同學們什么意思。有的同學詭異地說:“媳婦哦”,我說:“是呀,兒子的女朋友是‘媳婦,那‘媳婦的‘媳去了‘女字旁不就是‘兒子的意思嗎!”學生哄笑,不但輕松牢固地掌握了這個生僻的字意,調(diào)節(jié)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領悟到,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只有開動腦筋,用心靈活地去體會,才能真正悟到它的精髓,學得有趣。
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第四部分寫聽到柔石被害,身中十彈時,有“原來如此!……”這么一個獨立段的獨立句。這是一個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句子,有強烈的感染力,讀到這里,我眼淚盈眶。但有些學生卻沒有掀起感情的波浪。我引導學生一直讀下去,記憶下去,從前面描寫中了解柔石的正直、善良、勤勉、有為,了解魯迅和他的深厚友誼,了解他被捕后仍如何天真地希望能出來繼續(xù)再搞文學,魯迅又如何既為他擔心又渴望他能萬幸脫險,把這些敘述描寫的內(nèi)容和情感一點一點地積蓄起來。這樣,當讀到“原來如此!……”時,就會像打開情感的閘門一樣,諸如“憤慨”、“激怒”、“同情”、“傷痛”、“悲涼”等等的感情潮水,一涌而出,從而獲得強烈的感染。讀出了情,也就引出了趣。
總之,激趣方式多種多樣,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培養(yǎng)學生興趣,積極推進學生去探求知識,攀登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