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義
近日,在朋友處借得《收藏界》雜志舊書一閱,讀得一篇文章《遼錢新品“大安年寶”悄然面世》(2009年第1期72頁),讀后怦然心動,這“大安年寶”筆者就集得一枚,翻出實物比較,面文、大小尺寸毫無二致,如出一轍,只是這錢背平夷,是個素面,而舊文中何文育先生所示者有字。
筆者琢磨有日,再三分析,似可得出如下論斷:
1.這枚遼錢,應(yīng)是當時行用的標準小平錢,而何先生所示的背刻陰文的“大安年寶”應(yīng)是當時人具有創(chuàng)意的手工制作,因文字解讀困難,不知何意,或許有其更為重要的特殊意義也未可知。2.可進一步印證“大安年寶”的真實性,而非好事者的臆造品。遼代錢早有“圣寶”、“之寶”、“貼寶”“千寶”等名稱,稱“年寶”諸譜未見,或為新品殊為可能。又因所得“大安年寶”來自內(nèi)蒙大草原腹地一窖藏,出土時還有“天顯”“應(yīng)歷”小平錢相佐證。不過是否遼朝道宗大安年間(1085-1094年)所鑄呢?為什么稱“年寶”呢?還請方家解惑。3.“大安年寶”的解讀頗費思量。該錢直徑23毫米,重4.67克,厚1毫米。整體看,字體敦厚古拙,遼錢風骨赫然。旋讀符合遼錢通例?!鞍病弊謱懛ú缓铣R?guī),字體長大,有楷有篆,上楷下篆,“年”字橫寫,有草書風格,似反書。同時,該品不如其他時期遼錢形制規(guī)整,有輪有廓,而是錢背平夷,疑為早期品。大遼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建立初期,鑄錢追求與漢民族文化交往交融,但限于技術(shù)又學習不到位甚或有意為之,交融歷史略見一斑。
隨文附上詳圖,與泉界同仁共賞同析,愿聽諍言。(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