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萍 劉海霞 范友悅[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 拉薩 850000]
作 者:李美萍,文學博士,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藏當代小說、西藏當代電影。
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是當代西藏文學敘述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呈現(xiàn)出的一個鮮明的文化傾向。毫無疑問,這既是民族作家民族文化身份意識的覺醒,也是生命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中既包含著現(xiàn)代社會以來民族群體對民族文化重新審視與構建的理性意識,也包含著他們渴望融入更為宏大的文化交流之中,不斷弘揚民族文化,讓民族文化在眾多的異質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迫切努力。與此同時,具有了現(xiàn)代意識的創(chuàng)作者們也試圖讓民族文化超越傳統(tǒng)羈絆,在當代社會釋放出自己經久不衰的文化能量,從而加入到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切與探索中,為整個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具有建設性價值的精神動力,從而在積極的參與中完成民族文化本身的當代重構。這是具有開放性視野和現(xiàn)代理性精神的民族作家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共有的精神渴望和文化訴求,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對這一文化主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而在眾多的作家中,阿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無疑最具代表性。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既堅持不懈地把藝術觸角伸入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茫茫的歷史迷霧中尋找民族文化的蹤跡;又在不斷地尋找中為民族文化的當代轉換和重構探尋著超越之路??梢哉f,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基本上就是按照這兩個相互聯(lián)系、彼此交融的路徑上展開的。
一
縱觀阿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有一個核心主題就是對文化之“根”的深切關注,其實也就是對民族文化精神的關注,也是自我文化身份的尋找。阿來對自己民族那份深沉的愛和作為被邊緣的藏區(qū)——嘉絨人的那份對文化身份的焦灼始終縈繞在他的小說中。對文化之“根”的渴求和構建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一股必然的思潮。阿來的尋根是面對文化雜糅地區(qū)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出現(xiàn)的惶惑而展開的。在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阿來對民族文化之“根”的尋找主要落實在對民間文化的現(xiàn)代書寫和重塑上。阿來深刻地意識到,文化的“根”對少數(shù)民族來說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在文化交融過程中追溯本民族的傷痛史,從而在傷痛中進行反思,對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對族群文化的神話起源的關注是阿來創(chuàng)作中最為明顯的特點,通過對神話、傳說的借用和改寫,阿來在精神上與嘉絨祖先取得了精神的聯(lián)盟,溝通了當代發(fā)展與藏族文化的歷史。在這樣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阿來對民族文化之“根”當代認識。楊霞在《時空觀里的阿來》①中曾指出:“對于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來說,文化之‘根’是它歷史的來源,尋根不是從自然屬性出發(fā),對遠祖懷有一種冥想式的懷念……可以尋找出不同的道路來,這也是阿來面對社會巨變和嘉絨地區(qū)藏人現(xiàn)代之路的一次選擇。”嘉絨藏區(qū)作為多元文化交融的一個典型,可以代表藏區(qū)今天發(fā)展所面臨的一切問題?,F(xiàn)代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工業(yè)社會對農業(yè)社會的沖擊是巨大的,建立在農業(yè)社會之上的人類與自然萬物的那份親昵和息息相通被破壞,人類失去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時代的同時又面臨種種社會問題。作為一個具有現(xiàn)代理性意識的作家,阿來內心的那份焦灼更為集中、猛烈。因此,通過他的小說,他寫出了美好的農耕文明時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正被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現(xiàn)代一步一步吞噬,變異,人類在發(fā)展中一步一步地遠離自己的屬性。阿來提供的途徑不是簡單地回歸到傳統(tǒng),而是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平衡。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把目光投向了傳統(tǒng)文化原初之地——充滿神話色彩的民間文化。在民間文化的海洋里,阿來試圖尋找一種能夠為民族的當代發(fā)展提供積極意義的精神啟迪,從而在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同時,激活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潛藏的那些具有歷史穿透力的因素。在這一藝術訴求的導引下,阿來看到民間文化中所蘊含的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貴智慧。面對當今時代物欲橫流的社會景觀與生態(tài)危機這一發(fā)展頑疾,阿來感到蘊藏在民間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正是我們時代最為缺乏但也是最為需要的東西。于是,他的文學作品在揭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的同時,對遙遠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發(fā)出了由衷地贊美和無限的迷戀。小說《遙遠的溫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遙遠的溫泉》最明顯的主題就是:人應該詩意地棲居;人人應該與自然保持和諧平等的平衡關系,營造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存環(huán)境。在小說中,從頭至尾我們都能感覺道作者在尋找著一種精神上的寄托,那就是曾經聽到的那遙遠的“溫泉”。很顯然,阿來從祖先們留下的這個關于“溫泉”的故事中看到了挽救當代人生存處境的智慧,他不惜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那個存在于傳說中的“溫泉”描繪得誘人心魄,目的就在于強調民間文化中依然存在著高貴的生存智慧,很值得我們去借鑒、汲取。
二
阿來既是一個不斷回望歷史的藝術追求者,同時也是一位有著自覺地超越意識的作家。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藝術視角固定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肌體上沉迷不移,而是始終以一種闊大視野在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中尋求民族文化的賡續(xù)與提升。對于自己所面對的文化歷史和文化現(xiàn)實以及它們發(fā)展流變的過程,他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一切文明都“像一條不斷融匯眾多支流,從而不斷開闊深沉的浩大河流。我們從下游捧起任何一滴,都會包容了上游所有支流中的全部因子。我們包容,然后以自己的創(chuàng)造加入這條河流浩大的合唱”??吹贸觯诎淼睦硇允澜缋?,任何文化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單一事物,它從一開始其實就是一個混合物;除此之外,民族文化自身價值的確立和延續(xù)也與異質文化或他者文化的存在密不可分,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阿來的這種文化觀念,無疑暗合了后殖民主義理論家薩義德的文化觀。薩義德認為:“每一種文化的發(fā)展與維護都需要一種與其相異質并且與其相競爭的另一個‘自我’存在。……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絕非靜止的東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建構的歷史、社會、學術和政治過程,就像是一場牽涉到各個社會的不同個體和機構的競賽?!雹?/p>
在這種文化理念的指引下,阿來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了頗具力度的批判意識和清醒的超越意識。在阿來的文學視野里,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延續(xù)的“根”,沒有了這條沉淀了民族精神和心理的“根”,一個民族就會失去存在的根據,因此,追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一個民族確立自身存在的根本。但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一種被過濾的單一存在,鑒于此,在追溯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時候,必須持有足夠的批判意識,這樣才能使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展中獲得新的力量,從而繼續(xù)向前拓進。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阿來的批判意識始終貫穿于他的創(chuàng)作之中,新作《格薩爾王傳》算得上是這一文化實踐的上佳文本?!案袼_爾王”的傳說是藏族文化中流傳甚廣的神話傳說,它已經內化為藏族文化心理的一種文化“本能”,被“歷史化”為一種本真的存在,從而取代了歷史的真實。于是在藏族文化中出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不斷地給“格薩爾王”增添想象的成分,不斷地神化與“格薩爾王”有關的一切文化現(xiàn)象,比如說關于它的說唱,使其越來越神秘化,從民間滑向了天界。作為一種藝術產品,這樣的藝術處理毫不為過,但在歷史研究中把它也神化,則是缺乏理性精神和現(xiàn)代意識的表現(xiàn)。阿來顯然意識到了這種遺憾,對于神話的重說,他采取了一種世俗化的路徑?!案袼_爾王”就是一個傳說而已,說唱者也不過是凡夫俗子。顯而易見,阿來對這個原本嚴肅的話題進行了降格處理,他追求的是一種貼近生活現(xiàn)實的文學敘事,盡管他選取的題材充滿了神圣的文化內涵。如果說這也是一種文化態(tài)度,那其中包含的文化批判意識雖然不是非常顯露,但卻也很有力度。
與批判意識相伴隨的是阿來的超越意識。在談到《塵埃落定》的創(chuàng)作時阿來表示:
我在一篇文章里談過,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種比較籠統(tǒng)的說法,我是一直不以為然的。從老派一些的文學方式出發(fā),這種提法容易倡導一種外在的風俗化的寫法。外表上具有一些現(xiàn)代感的,又很容易找到一些甚至一堆文化符號……所以,我并不認為《塵埃落定》只體現(xiàn)了我們藏民族或那片特別的地理狀況的外在景觀。當然,在這樣一個層面上,讀者有權獵獲一些奇異的東西,特別的東西,都市生活里永遠都不可能真正體味的東西。③
看得出,追求一種具有人類存在普遍性意義的藝術境界,是阿來創(chuàng)作所渴求的目標。不管他是否能夠達到,但其勇于超越的藝術精神卻是令人鼓舞的。阿來的處理方式是“懸置”,阿來認為“格薩爾王的故事發(fā)展到后來,宗教因素越來越多,我得在寫作中調整進而還原。一方面要還原《格薩爾王傳》與歷史的關系,另一方面要把后來宗教色彩濃厚的史詩還原(接近)到它最初產生時的民間色彩上”。于是在寫作過程中,阿來很注重對宗教情感的藝術處理,強調“淡化宗教色彩,甚至還有些反宗教的意味”④。解決了思想上的突破,緊接著要面對的是如何表現(xiàn)英勇的格薩爾王的故事了,阿來將格薩爾王神性的一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書寫后,通過“晉美”的口將格薩爾王越來越厭煩無休止戰(zhàn)爭的人性一面進行突出,以何種筆調來書寫變成為接下來一個核心問題。阿來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是借鑒了其他民族關于民族英雄故事的書寫方式,以史書敘述上的大氣、沉穩(wěn)之風對歷史進行了簡潔且不失詩意的書寫。阿來的借鑒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和形式上,這份借鑒來自于大量的通讀史書和有關格薩爾王的文獻記載,同時又不失藏地的說唱格薩爾王民間藝人傳奇經歷的色彩。阿來說他至少讀了上百本與格薩爾王故事有關的書,“因為《格薩爾王傳》的研究成果很多,藏區(qū)也有不少史料,這些需要仔細研讀揀選、核實,才能接近歷史,接近故事原貌……”⑤廣泛的閱讀提供了在視角上能和表現(xiàn)主題上突破的可能。除此之外,阿來還為了找到適合史詩題材的敘事語言,“翻閱了《伊利亞特》《奧德賽》等歐洲史詩,參考它們的文體;讀了《圣經》與《古蘭經》,吸收了《圣經》與《古蘭經》的簡潔和詩意;同時也借鑒了《三國演義》的寫作多線條筆法。”⑥正是阿來的這份文化上的超越與兼收并蓄,《格薩爾王傳》寫的蕩氣回腸又不失簡潔明晰,完成了對民族英雄的一次新的書寫。阿來把格薩爾王的人性成分的首次突出,無疑突破了格薩爾王只能是勇猛無比、智慧無邊的神的局限,格薩爾王對無休止的戰(zhàn)爭內心升起的厭煩也帶有更多的人類共同體驗。正是在這兩重意義上阿來完成了對人性共同性的描寫,將格薩爾王故事所代表的人類關于英雄故事的書寫進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溝通。
①④⑤ 楊霞:《時空觀里的阿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10月,第33頁,第34頁,第35頁。
② 阿來:《阿壩阿來》,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頁。
③ 冉云飛、阿來:《通往可能之路——與藏族作家阿來談話錄》,新華網,http://tibet.news.cn/szts/2008-10/24/content_14727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