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娟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日照 276826)
談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轉變*
姜秀娟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日照 27682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取得了振奮人心的成績。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不斷增強,每年都有上萬學生通過國外的外語考試,留學海外,而且中國學生的TOEFL成績居亞洲第四。[1]外語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全國有將近6萬名大學英語教師奮戰(zhàn)在大約1100所高校的教學第一線。
但是,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顯現(xiàn)出來,這些問題導致了培養(yǎng)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因為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與國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據大學外語指導委員會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yè)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普遍不滿意,尤其是口語和寫作能力更是不滿意。[2]到底是哪些問題導致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能與社會的要求合拍?針對這一現(xiàn)象,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為外語界重要研究課題,得到了國家以及廣大外語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筆者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就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發(fā)生的變化進行了梳理,希望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有所幫助。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99修訂版)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都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了首位,而把聽、說、寫的能力培養(yǎng)放在了次要位置?!洞髮W英語教學大綱》的修訂者也堅持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第一位,認為聽、說、讀、寫、譯不可能全面發(fā)展,因為違背了語言學習規(guī)律。[3]董亞芬2003年曾在《外國語》上發(fā)表文章,公開聲稱“讀與寫是我國英語教學的主攻方向”,在她看來,注重聽說的英語教學是不成功的。[4]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認為學生能夠讀懂課文,理解了每句話的意思,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如何結合課文內容,就某些問題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就相關話題進行寫作訓練,似乎顯得有些多余。這一點也與朱望2002年的一項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調查研究相吻合。該調查數據顯示,73%的學生認為聽、說是他們英語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70%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聽、說能力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缺乏訓練機會。[5]
當然,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達到所謂的詞匯量之后,閱讀基本不成問題,關鍵是不能熟練地用這些詞進行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導致出現(xiàn)“聾啞英語”,大學英語教學陷入了“費時低效”的困境。因此,重要的是學生在具備一定詞匯量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熟練運用1000~2000個高頻詞進行聽、說、寫。因此,這就不難理解2006年四、六級考試委員會的調查結果了。其調查顯示,1567名被調查對象中僅有4.3%的學生能聽懂正常語速的VOA新聞,4.8%的學生能聽懂VOA特別節(jié)目,12.3%的學生能較熟練地用日常用語進行交流,同時,還有將近30%的學生僅僅能聽懂很少的幾句日常用語。這樣的調查結果怎能不令人擔憂!
李嵐清指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費時較多’、‘收效較低’,大多數學生做不到熟練閱讀原版書籍,聽不懂、講不出,很難與外國人交流?!闭抡癜钕壬?003年曾經說過:“在外語教學中從加強聽說能力入手,怎樣強調也不為過……如果從認字、寫字和閱讀入手那就會難上加難,寸步難移?!保?]張堯學(2003)曾提議,《大綱》應該重新修訂,以聽說為主取代閱讀為主,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7]楊凡(2003)也表示,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語教學必須轉變培養(yǎng)目標、教育機制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外語教學絕不是傳統(tǒng)教學的延續(xù)與擴大。[8]2004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稿也將“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蔣天平、賈德江(2002)從學生的角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76.8%的學生認為聽說能力是英語學習中最大的絆腳石,79.5%的學生認為四級考試中聽力是最難的。[9]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經過小學、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大學生雖然具備了一些閱讀能力,但是他們的聽、說、寫的能力偏低,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幫助學生使這些能力全面發(fā)展、融會貫通,逐步提高綜合語言技能。吳一安(2002)也指出,語言習得是產出性語言在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對語言信息的加工處理。[10]所以偏重閱讀、忽視其他能力的做法是不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如前文所述,它會影響教學效果、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導致“聾啞英語”的出現(xiàn)。
可見,轉變過去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為主的目標,大力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合乎二語習得規(guī)律,是社會的主流聲音,道出了廣大師生與外語專家學者的心愿,符合新形勢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的頒布體現(xiàn)了對學生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重閱讀、輕聽說”的局面。據王守仁、王海嘯2009年至2010年對全國530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顯示,有457所高校已經根據《課程要求》制定了符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大綱;90%以上的高校都將“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作為教學目標;70.5%的高校學生認為“聽說最重要”。[11]這些數據表明,過去“重閱讀”大學英語教學正在向“重聽說”轉變,學生的聽說能力確實比以前有了較大改觀。當然,“重聽說”并不否定“讀”的重要性,它只不過是想加強相對于閱讀能力較為薄弱的聽說能力,使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增加聽、說訓練;課外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聽錄音、聽廣播、看英文電影、多與外籍教師交流、開展各種活動,比如英語角、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比賽、英語辯論賽等。天長日久,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不懈努力下,學生會逐步形成正確的外語學習觀,養(yǎng)成正確的語言學習習慣,學生的聽說能力肯定會有更大的提高,從而擁有更堅實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我國從小學就開設英語課程,加上初中3年、高中3年,在進入大學之前至少已經學了10年的英語,但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學生學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各種各樣的考試。對中學生來講,中學英語的學習是伴隨著做形形色色的練習題、試題完成的。這樣的英語學習觀念對真正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只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到了大學,學生也沒能逃脫“應試”觀念的束縛,主要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研究生考試,部分同學為了通過TOEFL、GRE以及雅思考試等。從市場上、網絡上各種各樣的習題集、模擬題、沖刺題、訓練題等,也可以看出應試教育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臨近四、六級考試,出于各方面的壓力,教師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主要方法無外乎做大量的試題,傳授大量的語言知識,訓練學生的做題技巧,學生學得不快樂,老師教得不輕松。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們過于看重各種證書與考試成績的作用。學生為了通過考試,大練做題技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忽視了自身語言素質的提高,最終只能是“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的受害者。其次是很多學校把四、六級通過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教師晉升職稱、評優(yōu)、評先進等的重要參考??上攵處煏氡M辦法讓學生通過考試,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當然還是大量地做題,總結考試規(guī)律,無暇顧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陷入應試教學的泥沼,學生最終充其量只是會做題的機器。
應試教學不但降低了外語學習效果,還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英語的信心和勇氣,甚至使師生關系不能和諧發(fā)展。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努力擺脫這種“應試”困擾,使學生真正領會語言學習的意義并逐漸明白:在大學里,他們除了提高英語水平,增強英語運用能力以外,還應該擴大知識面,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學會宣傳中國文化,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大學畢業(yè)生,脫離了文化教學的“應試”語言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遲早會被淘汰。
令人鼓舞的是,從國家到各大高校,多年以前已經意識到“應試教學”的弊端,改變“重應試、輕素質”的教學狀況,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2007年新的《課程要求》就吸收了國內外教學評估的先進理念,“以學生為本,改進教學管理”,注重教學的過程性和發(fā)展性評估,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2009至2010年,王守仁、王海嘯對全國530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表明,有64.3%的高校已經不再把四、六級合格證與畢業(yè)證、學位證直接掛鉤,而且靈活控制通過分數線,或者參考學校自己組織的語言水平測試成績。此次調查也顯示,大多數學校已經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平時考試、平時作業(yè)、期中和期末考試、課外實踐與自主學習作為教學評價與學生評價的重要指標。[11]這清楚地表明,大多數的高校已經開始遠離過去“重應試”的評價手段,向有益于提高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形成性評價”轉變。
30多年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基本上還是以教師講解、傳授語言知識為主,使用“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的陳舊模式。束定芳(2005)對江蘇某大學的調查也證實了這種觀點。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高達70%的教師承認自己仍然在使用“語法翻譯法”。在這些教師看來,“交際法”不合乎中國實際,太花哨,再加上學生英語水平不理想,教師語言功底不扎實,班級人數多,考試壓力大等諸多原因,使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12]夏紀梅(2002)所做的調查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了這種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她研究發(fā)現(xiàn),90%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自己的主要作用是“語言講解者”與“語言示范者”,而沒有起到“指導外語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外語能力”的作用。[13]劉潤清、戴曼純(2005)發(fā)現(xiàn)68.7%的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用最多的時間講解課文和生詞,69.4%的大學英語教師讓學生在講課過程中翻譯課文中的難句,69%的教師將語言點板書在黑板上。[14]
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單一、教學模式的陳舊還可以從學生的反映得到印證。據鄒曉玲(2000)調查,68.8%的學生覺得老師講得太多太細,70.3%的學生認為老師過于注重講解語言點,76.6%的學生認為課堂上老師用的是“語法翻譯法”,只有10.6%的學生認為老師采用交際法。[15]李鳳華(2002)的調查也顯示,51%的學生認為老師照本宣科,和自己看參考書沒兩樣,90%的學生認為,英語的學習并不是單純地學習語法、單詞、語言點,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16]陳堅林(2008)調查結果表明,大學英語教學本質上仍然是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無非是將書上的東西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來,電腦在聽說課上也只是播放器,教學效果不容樂觀。[17]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確實存在嚴重問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陳舊,教學過程程式化,應試教學現(xiàn)象嚴重,很少進行語言實踐訓練。教師恐怕學生不明白,反復強調語法、講解語言知識,學生機械地記著筆記,沒有機會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訓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收效甚微,學習無意義。
2001年,蔡基剛提出理想的外語教學方法是讓學生課外自己學習語言知識,課堂上的時間主要進行語言實踐活動。[18]鑒于此,羅立勝等(2001)提出了大學英語綜合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聽、說、讀、寫綜合語言技能培養(yǎng),融合了語法翻譯法、結構教學法、交際法等各種教學法的長處,強調每種教學法的目的性、有效性、靈活性、適宜性以及教學過程的完整性。依據該模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階段;第二階段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語言實踐階段;第三階段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鞏固和總結階段。[19]謝邦秀(2002)提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精講多練六環(huán)節(jié)教學法”:學生預習—課前熱身活動—預習情況抽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語音語調)—教師精講課文的重點、難點—課后深層討論與分析。這兩種模式被很多教師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真正做到了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顯著提高。[20]
另外,張堯學(2003)曾大力支持運用計算機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有趣,能夠使學生在較為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從而改善學習效果。[7]當然,也不能過度地依賴多媒體,而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取長補短”,使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服務,而且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趨勢就是優(yōu)秀的教師與現(xiàn)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比如復旦大學在99屆和2000屆學生中實施了“多媒體教學、學生自學和教師授課”三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蔡基剛,2001)。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的期末平均成績比另一個控制班(單純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高出2.4分。
經過近幾年的嘗試與摸索,大學英語教學已經從過去單一、陳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榻裉炀W絡信息資源輔助下的多樣化教學模式。正如王守仁、王海嘯2009至2010年對全國530所高校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學校已經實行了“教師講授+網絡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講授+適當語言實踐”被認為是最有效模式。
[1]胡壯麟.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低效”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 2002(4).
[2]梅德明.大中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邵永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說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4]董亞芬.我國英語教學應始終以讀寫為本[J].外語界,2003(1).
[5]朱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英語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思考[J].思想戰(zhàn)線,2002(1).
[6]章振邦.也談我國外語教改問題[J].外語界,2003(4).
[7]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
[8]楊凡.對外語高校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3(2).
[9]蔣天平,賈德江.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泰安師專學報,2002(2).
[10]吳一安.走出英語教學的誤區(q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
[11]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9).
[1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3]夏紀梅.大學英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xiàn)狀與進修情況調查報告[J].外語界,2002(5).
[14]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5]鄒曉玲.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改革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0(1).
[16]李鳳華.以策略訓練為基礎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及相關問題[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17]陳堅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環(huán)境下教師信念研究(之二)——“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認知與實際課堂教學情況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8(4).
[18]蔡基剛.大學英語精讀課新模式探討[J].外語界,2001(5).
[19]羅立勝.試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J].山東外語教學,2007(2).
[20]謝邦秀.多邊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外語教學,2002(2).
*本研究得到2011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批準號:11CWXJ01
金錫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