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純
(青海師范大學(xué),青海 西寧 810000)
在陶淵明的心中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壯志雄心,有“齊家治國平天下”[1]的夢,他愛他的東晉,作為一個濟世之才,他希望走上仕途,一展所長,實現(xiàn)理想,為國家盡忠,成為一個族人驕傲、皇帝倚重的陶淵明。這期間,也就是陶淵明十九歲到二十一歲之間,淝水大戰(zhàn)中東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一場以少勝多的勝利,這一次大捷的意義重大,局面初步穩(wěn)定,當(dāng)然也為陶淵明這樣的有志青年平添了信心,堅定了心中的夢。
詩人在《停云》中想到“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陸成江”[1],他擔(dān)心著他的東晉,憂心著國家的命運,他渴望建功立業(yè),有著豪氣沖天的胸懷,希望能如大鵬展翅于晴空,于是在夢中陶淵明化身為鳥,他想要展翅高飛,能夠功成名就,在他的仕途的夢中,他在翱翔,在飛舞,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只為飛上藍天那一刻,感受那陽光的溫暖,哪怕是“班班有翔鳥”[1],盡管是“寂寂無行跡”[1],但也希望能放飛心中那激蕩著的夢,愿它飛得更高、更遠。也許是“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1],他心中的渴望未曾更改,內(nèi)心中鳥兒是夢,是永不磨滅的夢,鳥兒依然向往藍天;愿為《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中的“高鳥”那么自在地遨游在心中的廣闊天地;“翩翩飛鳥,息我庭柯。 斂翮閑止,好聲相和”[1],鳥兒已有,那知音在哪里,陶淵明懷著眷眷用世之志慢慢地學(xué)著飛,他是那么急切地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可,他那躁動的心跳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他想要展翅,到達心中渴望的圣殿,那是他的夢,寒窗苦讀的夢。
提到陶淵明,就算不了解,至少是知其姓名,但如果提到陶侃,可能就沒幾個人知曉了。要說陶侃,那也是一個奇人,對于東晉王朝而言,他要比陶淵明重要得多。
《晉書·陶侃傳》記載:“曾祖父陶侃,為東晉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進贈大司馬,卒謚桓。祖父陶茂,為武昌太守?!备赣H也曾出仕,但并不以出處為意,或許有點隱逸思想。大概到了淵明父輩時,家道已趨落;而到他出生后,更是每下愈況。陶侃可以說是一個開國元勛,一代功臣,在那個士庶之間壁壘深阻的門閥政治時代,以自己寒微的出身,打出屬于自己的一篇天空,成為一個“超居外相,宏總上流”[2](卷六十六)的舉足輕重的人士。他戎馬四十一年,為東晉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陶侃一度成為都督荊、湘、雍、梁、交、廣、寧、江八州諸軍事,移往武昌鎮(zhèn)守,可以說當(dāng)時已經(jīng)掌握了東晉的絕大部分兵權(quán),他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在王導(dǎo)之上,已是萬人之上。楊士云在《詠史·陶侃》中準(zhǔn)確地概括了陶侃的仕途生涯:“蘇峻王敦敢脅君,太真甘卓約興兵。試將心跡從頭看,頗怪長沙似不情。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用法意恒存法外,當(dāng)時梅謝有公評。八翼天門上九重,八州都督奏膚功。后人流落誰生謗,晉史難憑夢寐中?!蔽何?、孔明何等人物,陶侃卻是取其長,補其短,難怪陶淵明將其視為心中之榜樣。
那么陶淵明又是如何知道曾祖父陶侃的光輝的呢?一方面是身邊人的口傳和議論,如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光祿大夫南陽劉耽,昔與君(按指孟嘉)同在(桓)溫府,淵明從父太常夔嘗問耽:“君若在,當(dāng)已作公不?”答云:“此本是三司人。 為時所重如此。 ”[1]這一段夸贊陶侃的對話很有可能就是陶淵明與陶夔閑談時的無意得知。陶夔是陶淵明的“從父”,也就是《歸去來兮辭序》中的“家叔”,他們之間聊聊天談?wù)勏容呉彩菢肥隆A硪环矫婵赡苁恰稌x書》及陶侃所留詩文,特別是陶侃留下的詩文,陶侃留有托物言志之作《相風(fēng)賦》:“乃有相風(fēng)之為形也,終日九征,桀然特立,不邪不傾。擬云閣以秀出,晞峻嶺于層城。直南端以基趾,雙崇魏之峣崢。象建木於都廣,邈不群而獨榮。樸雖小而不巨,何物鮮而功大。眇翩翩以高翔,象離鹍于云際。擢孤莖而特挺,若芙蓉於水裔。若乃華蓋警乘,奉引先驅(qū)。豹飾在后,葳蕤清路。百僚允則,彰我皇度?!保?]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朝廷安于享樂,人人自保,而陶侃卻是胸中有豪情,想要直直地獨立于云端之上,人是微如浮塵,胸中有志便突然高大了,愿是一只飛翔云際的離群鹍鳥,獲得一片帶著彩虹的明天。陶侃是水中芙蓉,一枝孤莖卻挺拔的芙蓉,因為出污泥而不染,所以注定笑得比誰都燦爛。這篇賦是陶侃的心在講話,深深打動著陶淵明。試想擁有這樣一位如相風(fēng)、如鹍鳥、如芙蓉的曾祖父,誰能不動容?既然曾祖父可以為高潔的純臣,我陶淵明也可以?有這樣的曾祖父,哪個子孫不為此驕傲,誰又能放任自己的碌碌無為?
陶淵明崇拜曾祖父,陶侃是他的偶像,陶淵明和曾祖父陶侃有很多相似之處,陶淵明八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而陶侃也是如此,據(jù)《世說新語·賢媛》記載:“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樣的成長經(jīng)歷,無父的日子,其中的凄涼自然不足與外人道。陶侃雖家貧,但心中熊熊之火不比他人少,他自強不息,珍惜光陰,在廣州上任時,一片太平之態(tài),他便早晚搬運磚瓦,以激勵自己,保持著斗志,史書記載:“陶侃少長勤整,自強不息,常語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dāng)惜分陰?!保?]陶侃用勤奮努力和自強不息換來了自己和家族的興旺,這樣的曾祖父時時在陶淵明的腦海中浮現(xiàn),他敬佩,他仰望之,也在學(xué)習(xí)著,他想著“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1],于是在浮躁的亂世,他卻在“擺落悠悠談”[1],因為他知道“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使人懼,終曉不能靜”[1],可以說陶侃和陶淵明都以夸父般的精神,贏得了功名和文學(xué)上的盛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陶淵明只是一個文人,一個大詩人、哲學(xué)家,可是別忘了他有個文武雙全的曾祖父,陶侃所向披靡,數(shù)平叛亂,以勇悍著稱,戎場十分之得意,有這樣的基因,陶淵明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1],就已曉見其用,《詠荊軻》中他分析荊軻行動會失敗的原因時用了一句“可憐劍術(shù)疏,偉功遂不成”,看來陶淵明對劍術(shù)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后人評價陶淵明“豪放”、“金剛怒目”并不是隨便說說而已,想象著陶淵明在飛舞的花瓣中舞劍,妙哉,美哉。
誰都希望自己出身不凡。有個光輝的祖先,這不但是一種激勵,而且是一種責(zé)任。陶淵明將曾祖父的形象扎根心底,以自豪的口氣寫了《命子》,對曾祖父陶侃進行了高度的贊美:“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躊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1]陶侃功勛卓著,但在盛名之時選擇了隱退,如此的忠心不求,捫心自問,世間有幾人能有如此淡泊的心態(tài)?陶淵明再崇敬也不為過,就讓陶侃永遠住在陶淵明的靈魂深處,激勵著他發(fā)奮圖強,建功立業(yè),擁有自己展翅高飛的夢。
在陶淵明《贈長沙公》并序中:“長沙公余于為族,祖同出大司馬。昭穆既遠,以為路人。經(jīng)過潯陽,臨別贈此?!保?]“長沙公余于為族,祖同出大司馬”一句,凸顯了中國從古至今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陶延理應(yīng)是侄輩,然而在陶淵明的口中卻不敢隨意,而是尊尊敬敬地稱一聲“大司馬”,這是在尊重祖上尊重功名,實際上也是靈魂深處官本位的濃厚的束縛。誰也不敢否認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都不曾改變的想法,陶淵明這樣想也正常。接下來他說:“放穆令族,允構(gòu)斯堂。諧氣冬暄,映懷圭璋。爰采春華,載警秋霜。我曰欽哉,實宗之光?!保?]這是在為陶氏宗族而驕傲,一種宗族自豪感。無論朝代如何變遷,世族與門第都是無法超越個人意志而存在的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而陶淵明就生活于那個看人必先打量其家族的社會,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他不可能不受門閥制度的影響,所形成的門第制度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心態(tài)。眾多的寒門弟子,他們念念不忘的無非是有朝一日能脫離寒門的稱號,能位于仕途圣殿中一覽眾山小,這是所有寒門弟子的夢,他們夢想能為宗族爭光,建功立業(yè)、光耀門庭。在陶淵明心中更是如此,他少年就苦讀詩書,又有陶侃和孟嘉這樣的榜樣,在他心中光耀門庭是他的使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訴求。陶侃的成功帶來的是家族的興旺,一榮俱榮,陶侃為江夏太守,其子洪、兄子臻為劉宏參軍,于是乎,眾子侄都雞犬升天了,陶氏一族發(fā)展為新興的武力強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少年的陶淵明當(dāng)然是意氣風(fēng)發(fā),愿振興家族、光耀門庭,《榮木》:“先師遺訓(xùn),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彼氖疅o聞都不足畏,可見陶淵明即便知道夢遙在千里,卻心中有無限向往,始終在追求。
年輕時不奮力拼一下,怎知年輕的滋味?不要怕跌倒,因為即便頭破血流,那也別有一番滋味,在這個拼關(guān)系、尚金錢的時代,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屬于自己的夢,并為之奮斗。
[1]龔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湯球輯,楊朝明校補.九家舊晉書輯本[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