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400047)
為解決城鄉(xiāng)結合部、農村等欠發(fā)達地區(qū)師資隊伍結構欠缺,知識構成、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相對落后等問題,加快構建城市人才支援農村新格局,重慶市開展了“萬名專業(yè)技術人才支農支教支醫(yī)行動”,鼓勵高校教師到基層支教,一方面對提高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著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發(fā)展和教師資源不平衡問題;另一方面,也為高校教師提供了基層鍛煉的機會[1][2]。筆者以一年支教工作為基礎,分析了師范類高校教師支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師范類高校教師支教的新模式。
新農村建設基礎在教育、關鍵在教育、難點和重點也在教育[3]。師范類高校教師支教是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縮短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一項重要措施。
長期以來,城鄉(xiāng)結合部、農村等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存在諸多問題:(1)學校教學設施陳舊簡陋,滿足不了正常的教學要求;(2)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英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的教師普遍短缺;(3)優(yōu)秀教師流失嚴重,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教師待遇等原因,難于吸引或穩(wěn)定優(yōu)秀人才[4]。選派優(yōu)秀教師赴基礎教育和新農村建設一線支教,既為鄉(xiāng)村中小學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稀缺學科教師匱乏問題,還為城鄉(xiāng)教師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相應提升了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
2008年以來,重慶市每年選派百余名優(yōu)秀高校教師到農村基層支教,高校教師已成為支教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師范類高校支教教師還肩負基層教學、了解師范生培養(yǎng)方向等多重任務。他們?yōu)槭苤鷮W校帶去新的課改思路和新的教學理論,幫助培養(yǎng)農村師資,并通過基層中小學的教學工作,明確中小學師資的需求和師范生的培養(yǎng)方向。而且,為進一步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積極鼓勵高校教師赴農村基層支教,建立支教長效機制,部分高校已將基層支教作為教師考核、職稱評定等的重要依據。
支教一般采用的模式為:受援單位根據自身教師稀缺情況報教委,教委聯系支援單位并下達支教人員指標,支援單位選派教師。整個過程中,支教前期三方缺乏溝通和交流,從而產生一系列問題:(1)新學期開學時,教師赴受援單位報到、接受工作安排,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了解學校情況、適應支教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2)受援單位對支教教師缺乏了解,不能崗才相適地安排支教教師工作,違背了支教的初衷。(3)支援單位對受援單位需求了解不深入,導致選派教師專業(yè)不對口,致使一些支教教師缺乏用武之地,不能很好解決受援學校實際問題。
作為師范類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基層中小學教師的重任,支教過程中,更需要了解農村中小學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從而調整高校師范生教學內容,提高師范生綜合素質,使他們更勝任基層教學工作[5][6]。從支教總體情況來看,高校教師進入農村中小學支教,主要的工作是日常教學,多數都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工作,有的一周課程多達二十幾節(jié)。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大多支教教師已沒有精力開展教研、培訓農村教師、傳授新教學理念等幫助提高農村師資素質的工作,也沒有時間研討和分析農村基層學校教師情況,高校教師示范的“種子”作用難于發(fā)揮,其工作重心存在嚴重偏移。
在支教過程中,受援單位與支援單位工作脫節(jié)。受援單位缺乏主動性,不能及時反饋教師工作及是否解決了一些學校實際問題等情況;支援單位只負責選派教師,只要教師安心支教,支援單位就已完成任務,不再深入過問支教教師實際工作和受援單位情況。支教結束后,沒有開展任何形式的由受援學校、支援學校和教師共同參加的支教工作總結活動,導致不能及時發(fā)現和解決支教中存在的問題,使這些問題又延續(xù)到下一年支教工作中,難以真正實現選派高校教師支教的目的,支教效果不夠理想。
立足現在,著眼長遠,建立一個高校與一個縣(區(qū))的農村中小學對口支援模式,受援單位與支援單位相對固定,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支援關系,使支教學校成為受援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傳遞教育教學信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長期穩(wěn)固的大后方。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受援學校和支援學校的緊密聯系、深入交流,掌握受援學校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派學校急需的支教教師,解決受援學校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在支援學校選派之前,組織有意愿參加支教的教師提前進入受援學校,掌握學?;厩闆r,如對教學條件、師資配備、學生情況進行摸底。若教學條件嚴重不足,則可事先向教育及社會福利機構提出建議,配備一定的教學用具和學生用品;提前對支教地方的師資配備情況進行調查,掌握地方學生的特點、學習進度、知識儲備,更能了解支教的崗位所需,充分做好支教工作的準備,提高工作效率。教師在支教前了解對口支援學校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專業(yè),可以發(fā)揮自己特長的支教崗位。同時,受援學校也可發(fā)揮主動性,對支教教師進行選擇。這種雙向選擇方式,有助于發(fā)揮支教教師最大才能,解決農村基層教育實際問題,實現支教效益最大化。
高校師范教師支教要深入農村教學一線,以聽課、評課、提建議為主要形式,對受援學校教師進行教學指導;通過開展教研和專題講座等,傳遞課程改革新動向,解決影響新課程改革的突出問題;要針對受援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傳授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農村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城鄉(xiāng)統(tǒng)籌;要著力改變高校支教教師“頂崗支教”的現狀,充分發(fā)揮支教教師在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作用。同時,要發(fā)揮支教教師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變單一的教師對教師的幫扶為學校與學校的交流,通過安排教師到支教學校短期學習、聯合組織集體備課、共同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共享校本研修資源和課程改革成果等多種方式,力爭使受援學校的育人整體水平實現較大提升。作為師范類高校教師,還要多方面深入了解受援學校對未來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從而培養(yǎng)出素質更高的,能夠更好服務于農村教育的師范生。
要積極為支教教師提供與受援學校、教師交流的平臺,定期召開支教研討會,分享支教經驗、解決支教問題,順利有效開展今后的支教工作;要加強支教的過程管理,注重經驗積累,形成一套更科學的富有指導性的支教模式;要強化效益意識,按照“借助支教教師培養(yǎng)本校名師,借助本校名師帶動本校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的思路,利用“支教”工程實施的契機,進一步推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綜上所述,“支教”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特定時期的產物,是我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教育發(fā)展不平衡、教師資源不平衡以及教育經費增長不足所致。真正實現城鄉(xiāng)教育統(tǒng)籌,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必須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必須制定有效政策,鼓勵優(yōu)秀師范生赴農村教育戰(zhàn)線,給農村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必須加大農村教育投入,逐步改善農村教學環(huán)境,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改變農村教育現狀,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
[1]焦麗珍.對師范院校扶貧支教模式的思考—由日本師范類教育實踐模式引發(fā)的啟示[J].長治學院學報,2011,(28):87-89.
[2]宋安超.關于高校教師參與支教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3]巨立強.教師下鄉(xiāng)支教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現代教育科學,2010,(2).
[4]衛(wèi)小慧,瞿墊.免費師范生頂崗支教實習現狀調查與思考——以西南大學為例[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148-151.
[5]程海燕,王小丁.試論高師院校大學生的教育實習模式——扶貧頂崗支教[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9(5):95-98.
[6]羅安元.重慶高師院校體育支教目的再認識[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