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俗類國家級“非遺”再分類確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系列理論思考之一

2012-08-15 00:54趙心憲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秀山花燈非遺

趙心憲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系,重慶400067)

民俗類“非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因理論研究一時遲緩以及經(jīng)驗不足等原因,存在類分學理依據(jù)含混的“先天”缺陷。學界一度流傳過這樣的說法:民俗類“非遺”,就像其他類屬依據(jù)不夠清楚“非遺”項目的收容所。這種分類一直影響著“非遺”保護措施的實際效果——因為類屬保護針對性模糊,始終對不上“非遺”項目具體保護的焦點問題,使民俗類“非遺”文化保護愿景在不自覺的“不作為”中淪為虛空,文化遺產大量流失;而相關的研究成果及其對策建議,也因為學界意見不統(tǒng)一,始終未能引起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罢鲗?,‘主’而未導”,秀山花燈最近十年的研究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歷史,可以視為類似問題的典型案例。

作為渝東南民族地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秀山花燈在21世紀初成為國內學界的研究熱點。圍繞重新認識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學術目標,研究呈現(xiàn)出由民間音樂形態(tài)(民歌)的再認識,到民俗文化形態(tài)的整體認知與民間戲曲遺存形態(tài)的學術論辯,再到民間舞蹈音樂形態(tài)的確認,有近十年艱苦、曲折的學術思考過程?!靶闵交粞芯俊保科鋵?,應為國家級民俗類“非遺”“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的研究。把秀山花燈研究從一般的民間文藝選題,躍升為國家“非遺”法考察的對象,從單一學科的一般學術問題,演化為多學科關注的民俗類國家級“非遺”保護焦點理論目標,不重視“問題解決(Probiemsoving)研究為中心”——交叉學科研究模式的應用,就解決不了這個“老大難”“非遺”保護項目面臨的若干問題?!靶闵交舯Wo”問題的研究,事實上是以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考察為切入點,先解決其作為民俗類“非遺”形態(tài)的再分類保護與多學科認識的觀念整合問題,然后跟進民俗類“非遺”品牌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等綜合問題研究,以確?!斑@一個”民俗類“非遺”項目保護核心問題的確認。我們認為,民俗類國家級“非遺”的文化形態(tài)及其對應的藝術形態(tài),應該有進一步的分類研究、細分確認的理論成果,以推動相關對應保護政策的出臺,有效輔助“非遺”法的貫徹執(zhí)行,并履行其品牌開發(fā)的文化市場營銷策略,為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做出實際貢獻。

一、新世紀初十年秀山花燈研究的學術回顧:民俗類國家級“非遺”再分類確認的必要性

“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的理論研究,對應新世紀初十年研究成果的相關學術思考,可概括為以下三個階段討論熱點的轉移與論題的更迭。

第一階段:2000-2006年,總體上圍繞“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重新定位”研究論題展開,隨著2005年11月“中國花燈秀山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在重慶秀山的成功召開,不斷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先后發(fā)表的論文主要有《土家族民歌資源的生態(tài)保護問題》、《黃楊扁擔:秀山花燈歌曲集》等,著眼于秀山花燈音樂文化生態(tài)遺存整理思路、方法的探討;《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定位問題》,對建國以來秀山花燈藝術形態(tài)定位理論依據(jù)進行反思,從文化人類學視野重新認識秀山花燈民俗文化形態(tài);《民歌發(fā)源地文化生態(tài)的認識問題》,對秀山花燈音樂經(jīng)典民歌《黃楊扁擔》的地域歸屬論爭進行追蹤,提出文化生態(tài)學方法科學研究秀山花燈的學術思路;2006年12月出版的《秀山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考察與思考》專著,與隨后出版的“中國花燈秀山論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花燈論文選》,可以讀到新世紀初秀山花燈研究的系列學術成果。

這個階段的秀山花燈研究,“保護”問題并沒有順理成章真正成為學界討論的關鍵詞。主要原因如下:其一,中國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正在草創(chuàng)形成的過程之中,“非遺”概念的內涵界定還處于討論、待定階段,難以在“非遺”項目的各級申報中凸顯“保護”的核心價值目標。其二,1980年代初,隨著渝東南少數(shù)民族五縣的新認定,掀起本地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重新認識的熱潮,“民族的”民間文化遺產的發(fā)掘展示成為熱點,“保護”等有待深入的議題并沒有真正進入學界的研究視野。這樣,秀山花燈研究,基本沿著建國初期二十七年(1949-1976)的學術慣性,將其作為有待發(fā)掘、整理的單純民間文藝項目,為其搬上城市舞臺“精品化”尋找機會。《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定位問題》[1]就是為了突破以往的研究視閾,推“秀山花燈保護”問題于學術前臺。筆者嘗試運用文化生態(tài)學方法撰寫的系列論文與專著,將秀山花燈作為民族民間文藝的“非遺”保護意義,集中于民俗文化形態(tài)重新審視的學術問題上,“秀山花燈保護”的價值有了嶄新提升與擴展,但“秀山花燈保護”問題,也一度因此擱置于秀山花燈本體認識引發(fā)的論爭之中。

第二階段:2007年-2008年,圍繞《秀山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考察與思考》[2]社科重點項目結題專著、田野調查報告提出的問題:“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定位”,展開不同理論視角同一課題目標(秀山花燈本體是什么?)的研究、論爭。

首先是運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在國內學術刊物連續(xù)發(fā)表系列研究秀山花燈藝術文化形態(tài)的論文。其一,《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秀山花燈》(2007),并不認同第一批民俗類國家級“非遺”的分類,認為秀山花燈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藝術結晶,“燈戲”的藝術形態(tài)才是其“非遺”的本來面目,文化功能上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地域巫術、祭祀文化遺存的價值所在。其二,《秀山花燈的存在形式與傳承機制》(2008),從現(xiàn)存秀山花燈小戲文本劇目入手考察,認為經(jīng)長期發(fā)展演變,在繼承土家族祭祀歌舞“跳團團”基礎上,秀山花燈形成了花燈歌舞表演形式,但口傳身授方式的延續(xù)機制當下非常脆弱,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繼無人的嚴重危機。其三,《民間舞蹈與民間小戲:以秀山花燈為例》(2008)等,將民間小戲的藝術形態(tài)與民間舞蹈關聯(lián),認為二者同宗同根,藝術血緣上存在不可分的關聯(lián)性,但秀山花燈民間文化體系下形成的“短戲長舞”特點突出,民間“將這種表演文化形態(tài)看作歌舞小戲”,與“燈戲”形式有實質區(qū)別,從而對秀山花燈本體的確認表現(xiàn)出最初立場的退縮。

其次,是筆者策劃的不同課題視角對秀山花燈民俗文化生態(tài)的進一步研究、認識。《秀山花燈燈彩特征分析及文化價值初探》(2008),對秀山花燈的民間工藝遺產作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發(fā)掘、整理和分析,開拓了秀山花燈民俗文化形態(tài)的民間工藝遺存價值的研究新視野;《秀山花燈民間舞蹈的動態(tài)特征》(2008),從民間舞蹈美學視角,深入探討秀山花燈原始舞蹈語匯的文化內涵,集中于花燈舞蹈“跳團團”形式的民俗文化內涵剖析,確認秀山花燈民俗文化形態(tài)的民間藝術本質;《輕歌曼舞花燈戲,以美育人細無聲:秀山花燈的美育功能研究》(2008),雖然直接以藝術特征完備的秀山花燈為考察對象,從審美教育視角解讀秀山花燈蘊涵的美育功能,但依據(jù)秀山花燈當下的民俗文化生態(tài)現(xiàn)狀立論,并不認為秀山花燈已經(jīng)具有單純的戲劇形態(tài),成為成熟的舞臺藝術類型,它的審美教育價值體現(xiàn)在民間文藝的社會文化功能方面。

第三,筆者繼續(xù)應用文學人類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探討秀山花燈保護傳承的學理思路與花燈源流探討的關聯(lián)關系問題?!秴^(qū)域花燈傳承發(fā)展的民族民間問題:略論獨山花燈文化生態(tài)研究的切入點》(2007),提出包括秀山花燈在內的西南地區(qū)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保護,要符合少數(shù)民族文化、民間文化保護傳承的原則,政府為主導,民間是主體;《民歌的民俗音樂內涵與花燈的少數(shù)民族化》(2008)[3],以田野調查為依據(jù),民俗音樂的文化生態(tài)特征切入,細致分析西南地區(qū)花燈作為漢族民俗的少數(shù)民族化、民間化特征的種種依據(jù),提出秀山花燈作為民俗文化形態(tài)的現(xiàn)實存在,其民俗音樂源流的探討至關重要,歌舞音樂才是秀山花燈民俗文化的魂靈所在?!靶闵交舯Wo”問題,應該意識到,這個區(qū)域花燈民俗音樂命題的元命題意義與研究價值。

第三階段:2009年開始,秀山花燈的學術研究開始與渝東南民族文化生態(tài)資源保護、文化產業(yè)品牌開發(fā)等項目的綜合研究結合起來,揚棄單純的民間文藝探討論域,“秀山花燈保護”問題,因為品牌開發(fā)的市場需要,重新成為課題研究關注的重點,但研究目標是“非遺”市場利用涉及的保護問題,利用、保護的辯證關系中仍然側重于利用展開,學術研究成果主要在兩個方面:

其一,秀山花燈作為渝東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品牌開發(fā)的市場成功經(jīng)驗及其反思筆者的研究成果。論文《少數(shù)民族文化品牌開發(fā):秀山“花燈寨”個案》(2009),對花燈資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開發(fā)過程中,若干難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專著《從特色文化到特色經(jīng)濟——渝東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產業(yè)品牌開發(fā)的田野調查》(2010),從民族文化品牌開發(fā)、保護的現(xiàn)狀調查,思考民俗類國家級“非遺”保護進一步推進需要不斷解決的政策、理論問題。

其二,筆者策劃的秀山花燈作為渝東南民間祭祀風俗與民族民間藝術生態(tài)關系的相關研究,《余家儺班與渝東南道教》(2009);秀山花燈流派的藝術形態(tài)生成過程研究,《“新院子”花燈的文化遺存及其源流》(2010)[4]等論文,從區(qū)域花燈藝術源頭的探尋,驗證“秀山花燈保護”研究文化生態(tài)學應用的可靠性。秀山花燈作為民間舞蹈音樂形態(tài)的本體特征及價值開始顯現(xiàn),“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的解決,終于找到符合民俗類國家級“非遺”保護目標的科學切入點。同時意識到,在其區(qū)域民俗文化民俗音樂的生成歷史中,科學考察秀山花燈舞蹈音樂內涵的,民族民間祭祀文化“基因”等內在民俗音樂生命元素的生存形式與特點,利于當下渝東南城市化、商業(yè)化大潮中,合理保護前提下的商業(yè)利用,這實際上從更高層次回歸專著《秀山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考察與思考》的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方向,“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的解決,因為民俗音樂源頭可靠存在的論證,進一步的研究規(guī)劃有了清醒、長遠的學術目標。

應該說,上述有關新世紀初十年,秀山花燈研究的階段性概括雖然清楚,階段學術目標提出的內在邏輯性卻顯得比較混亂。特別是2007年-2008年圍繞《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定位問題》展開的學術論爭,否定秀山花燈民俗文化本體的系列論文,其理論研究的邏輯出發(fā)點是欠考慮的:不是從秀山花燈日常生活中的形態(tài)開始,而是以20世紀初葉才出現(xiàn)的小戲形式設定為秀山花燈的本體存在,考察秀山花燈的戲劇特征及其文化源流依據(jù)。這種缺少對應田野調查作為理論預設的“本事”支撐,偏執(zhí)于“先在”戲劇人類學視角進入的,所謂文化人類學個案研究,是懸浮于秀山地域之上的單純理論構想,人類學“求真”的科學精神不幸因此被徹底放逐了。文化人類學方法的運用,僅僅蛻變?yōu)橐粋€標簽存在,一種說法,而不是研究主體理論思維方式的根本轉換與應用,相關論斷缺少科學研究應該具有的基本邏輯力量,連研究者自己后來也懷疑其學術思路是否可行!雖然2009年以后,上述所謂秀山花燈的戲劇人類學研究早無后續(xù)成果以證明其學術活力,但三年后的今天,還能感覺到此論在學界造成的負面消極影響。因為把秀山花燈視為可以精品化、舞臺化的戲劇,新世紀初以來,地方投入過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并不時給予種種政策“傾斜”,一直持續(xù)到2011年初!秀山花燈保護未能因此找到可靠辦法,這是一條“此路不通”的學術死胡同??梢哉f,因為先入之見的理論預設,與“秀山花燈保護”問題沒有真正對上號,所謂秀山花燈的戲劇人類學研究,事實上成為階段學術目標內在邏輯性混亂生成的人為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成熟誕生的“匆忙”,國家“非遺法”文本制定、頒布更需要足夠的實踐時間以驗證,這樣,政策依據(jù)一時的“暫無定論”(主要在2006年6月到2011年6月的5年間)造成的“時間差”,給民俗類“非遺”保護研究,客觀上帶來理論失范的觀念認識混亂。實際上,“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定位”,從1986年第一批國家級民俗類“非遺”身份的確認開始,就埋伏下“秀山花燈保護”本體如何確認、從何著手保護的認識困惑了:到底是節(jié)日民俗、民間戲劇、民間舞蹈,還是民間音樂或者其他,才是秀山花燈民俗文化的本體特征?從當?shù)貙W者到地方政府,甚至本市權威管理部門迄今并無明確答案。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正式頒布與施行,重新將秀山花燈等國家級民俗類“非遺”保護、利用問題置于前臺,其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學術意義和價值,這里沒有必要贅述了。

秀山花燈研究從舞臺藝術的民間小戲著手,僅僅立足于“燈戲”藝術形態(tài)及其縱深分析,其地域性、民族性均不自覺漠視于研究視野之外;而將其完全等同于湘鄂武陵山區(qū)土家族民族民間文化的類推方法,更是非常不利于渝東南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靶闵交艟褪谴笪淞晟絽^(qū)土家族花燈”的觀念與做法,不經(jīng)意取消秀山花燈“秀山”地域性的存在,其區(qū)域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民族性成了新問題。秀山花燈的這后一種研究思路,成為上述階段學術目標內在邏輯性混亂生成的第二個人為原因。

的確,川(渝)、黔、湘、鄂之“邊”,特別是武陵山地區(qū),是土家族民俗文化“原生態(tài)”保存最集中的區(qū)域?!巴良覍W”學者指出,土家族自古就生活在上述中國的核心地帶,位于中國東西南北的交匯點上,歷史上就是入川(渝)和進入大西南的通道,如今則是東中部發(fā)達地區(qū)與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結合部和國家西部大開發(fā)的最前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獨特和顯要,這里成為“歷史上各種文化的匯聚地”,至今仍被學者們稱為“文化沉積帶”“歷史文化冰箱”和“文化聚寶盆”,文化沉積非常豐厚,保留了許多土家文化的原生態(tài),如茅古斯、儺文化、撒葉爾嗬、擺手舞等[5]。同時因為該地區(qū)特別是渝東南地區(qū)18世紀清初“改土歸流”移民大潮的沖擊,加速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實存在,原生態(tài)土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留區(qū)域,200多年來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秀山花燈燈班主要成員的族源調查,秀山土家族原住民不及十分之一,漢族、苗族等族群文化的不斷融入,成為秀山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時代特點和新的地域特征。共同的地域(即雜居)已經(jīng)形成,“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和“共同的語言”,大處說,正在漸漸成為當下現(xiàn)實,而“表現(xiàn)為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已經(jīng)不是子虛烏有的今后可能性了。如果漠視秀山花燈的地域性、民族性研究,秀山花燈作為土家族民俗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必將成為一句空話。

筆者非常認同段超先生《再論民族文化生態(tài)的保護與建設》中的有關闡述:“文化生態(tài)是影響文化生存、發(fā)展的各要素的有機統(tǒng)一體。它包括文化的自然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社會環(huán)境)兩方面。其中自然生態(tài)包括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生物狀貌等要素。文化生態(tài)包括科技水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社會組織、社會思想等要素,對于文化生態(tài),特別是文化的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問題,缺少文化理論層面的探討……要保護民族文化,必須弄清楚文化生成、傳承、演變的規(guī)律。對一些文化事象的生成、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不太清楚,對一些民族文化研究相對較少,這不利于文化生態(tài)和文化資源的保護?!保?]專著《秀山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考察與思考》,以“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內容整合的邏輯關系,全面體現(xiàn)“秀山花燈保護”問題涉及的秀山地區(qū)“民族文化生態(tài)”研究思路(框架):

上篇系列“田野調查”報告,應用文化生態(tài)學理論,在秀山若干田野調查點收集秀山花燈“第一手”民俗文化資料,并結合地方志資料分析的認識基礎上,重新設計渝東南民族地區(qū)、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民俗文化生態(tài)的田野調查問卷,逐一調查秀山花燈現(xiàn)存的燈班傳人、民俗生態(tài)現(xiàn)狀及其生存問題;

中篇分音樂、舞蹈、民俗等方面,分類闡述秀山花燈的文化生態(tài)特點:《秀山花燈的音樂形態(tài)》從秀山花燈音樂的源流、秀山花燈音樂的分類兩個方面概括秀山花燈的音樂形態(tài)(曲體結構、調式、音調、旋律線),及秀山花燈音樂的風格和流派;《秀山花燈舞蹈的產生發(fā)展與藝術風格》從花燈舞蹈產生、風格和韻律、表演技能、舞蹈語匯動作,概括不同流派風格的特點;《秀山花燈中的民俗事象》從特殊地域環(huán)境的悠久歷史文化、特定時間的特定娛樂形式、花燈燈具制作過程、跳花燈習俗基礎上,概括分析秀山花燈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屬性。

下篇為秀山花燈生態(tài)保護專題系列研究論文的輯錄,以筆者的秀山花燈生態(tài)研究多篇論文為主,從秀山花燈作為節(jié)日儀式生活內容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描述,深入到秀山花燈民間舞蹈音樂本質規(guī)律的探討。

應該說,文化生態(tài)學理論應用于“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研究,是具有理論穿透力的。雖然文化生態(tài)學理論,至今在概念闡釋上仍然存在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但學界認為,這個理論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產生、發(fā)展的不同行為模式方面,仍然有積極意義。這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文化生態(tài)學方法,是一種真正整合的方法,如果孤立地考慮影響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人口、居住模式、親屬關系結構、土地占有形式及其使用制度、技術,民俗文化構成的各個方面等文化因素,就不可能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

其二,文化生態(tài)學方法更重要的應用,在于考察影響文化發(fā)展的各種復雜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特別是科學技術、經(jīng)濟體制、社會組織,及其社會價值觀念等方面對民族地區(qū)常住民的影響。

文化生態(tài)學認定社會文化影響“強相”到“弱相”,依次對應的相關文化結構層級分別是:1.價值觀念,即風俗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觀念形態(tài)的變化。2.社會組織、經(jīng)濟體制以及科學技術等因素。3.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經(jīng)濟體制、社會組織等中間變量實現(xiàn),作為文化生態(tài)要素的功能,常常是民族文化生態(tài)研究不容忽視的方面。把秀山花燈等同于武陵山區(qū)土家族花燈的觀念,顯然違背文化生態(tài)學民族文化生成理論的基本原則,只會給“秀山花燈保護”從觀念認識到操作實踐造成混亂,客觀上阻礙“非遺法”的施行。

“秀山花燈保護”研究上述兩種人為生成的“混亂”,加上國家“非遺法”政策制定與頒布實施“時間差”的客觀存在,秀山花燈本體形態(tài)的復雜性,近來一直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作為民俗文化形態(tài)的秀山花燈,其內在結構的三個層面:民間歌舞音樂形態(tài)、歷史形成的節(jié)日民俗文化傳統(tǒng)與精品舞臺化發(fā)展的小戲形式,都有文化遺產的認識、保護價值。但后兩個方面當下早已淡出秀山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歷史記憶,而民間歌舞音樂的秀山花燈,仍然以不同方式表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力,學界卻熟視無睹!國家級“非遺”的民俗標簽,事實上成為“秀山花燈保護”問題尋求進一步解決的認識屏障,“非遺”民俗秀山花燈等結構分層的再分類確認,如今顯得非常必要。

二、民間歌舞音樂秀山花燈不同時期田野調查報告的要點分析:民俗類國家級“非遺”再分類確認的緊迫性

認為小戲是秀山花燈本體形態(tài)的說法,之所以于田野調查的結論不符合,一方面的確是一種沒有田野調查支持的學術想象;另一方面則是對傳統(tǒng)音樂不熟悉、不了解。因為中國民俗文化歷史上,小戲形成于民間舞蹈音樂中的歌舞音樂的發(fā)展。民間舞蹈音樂最主要的來源是各地的民歌小調,而民歌融入舞蹈音樂之后,又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提高。許多民間歌舞在音樂篇幅擴大、音樂表現(xiàn)力增強的基礎上,開始向帶有情節(jié)的傳說、故事表演過渡,從而孕育出民間音樂的說唱形式,而更多的情況則形成了小戲這類民間戲曲音樂形式。小戲不是直接搬用西方戲劇人類學的戲劇概念,能夠說得清楚它的“戲劇”形態(tài)的。我國許多地方小戲,正是在民間歌舞中孕育然后獨立發(fā)展“成形”。專家指出,不僅是地方小戲,我國的傳統(tǒng)大戲,如昆曲、京劇等等,都是在吸取民間歌舞精華基礎之上,進而形成獨特的歌舞劇形態(tài)的。

秀山“三套集成”的民族民間文藝資料的采集,正是上世紀80年代初,渝東南五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國家命名的1984年前后,秀山花燈舞蹈音樂風格特征的事實描述,依據(jù)當時田野調查“跳花燈”的原始資料和今天田野調查的當下驗證,民俗文化的秀山花燈,其民間舞蹈音樂本體的藝術形態(tài)構成,具有相當?shù)目尚哦取,F(xiàn)舉其大要,以為證明:

1.音樂結構。秀山花燈曲調常用一個單樂段,一般以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形成,成為花燈歌舞音樂結構的基本形態(tài)。如秀山最流行的[采茶][上茶山]。雖然也有歌詞結構不同,成為較擴大樂段形式者,但多數(shù)為單樂段結構的基本形式,燈班藝人以其不斷變化、重復、發(fā)展或擴充成較復雜形式,以渲染跳燈氣氛。如[紅燈調(大鬧紅燈)]由60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就是僅僅由前面的兩個樂句變化、重復運用而成。節(jié)奏明快、簡便易學,正是民間舞蹈音樂通俗化、大眾化的重要特點。

2.詞曲結構。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的詞曲結合比較固定,不具有即興編唱性質。一般歌詞較長,為“多段分節(jié)歌”。常常以唱四季、唱十、唱十二等,多段詞演唱某一個主題內容,歌詞結構與音樂結構基本一致,最普遍的是二句或四句構成一段;句式多為五字句、七字句——旋律與之配合,每句歌詞就是一個樂句,很有規(guī)則,如[十二月采茶]?,F(xiàn)場表演給人的印象是:燈調與舞蹈自然協(xié)調,而且記住了歌詞,同時也就記住了曲調和動作,動感十足。這種特點,利于日常生活中,舞蹈音樂“跳花燈”口傳心授的傳承。當然也有旋律與混合字句相配合的少數(shù)燈調,如[共慶元宵],可見花燈藝人依字行腔的“唱腔”技巧,但唱腔與舞蹈是相互配合的,似乎這個特點更能顯示花燈舞蹈音樂的燈調魅力。

3.襯詞、襯腔的運用。秀山花燈曲調中運用了大量的襯詞、襯腔,成為秀山花燈歌舞音樂結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一方面起到曲調聯(lián)接、擴充的作用,同時促使曲調的民族風格更加突出。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秀山花燈曲調襯詞、襯字多少不定,襯腔的篇幅有長有短,運用的方式靈活多變,但都可以體驗到民間舞蹈音樂的特別韻味。有下面幾種主要的運用方式:(1)花燈曲調詞的密集型運用,主詞中沒有補字、補詞或運用個別襯字、襯詞,就往往在主詞后面聯(lián)接著襯詞、襯句。如[黃楊扁擔]第一句:“黃楊扁擔閃悠悠(嘛)(姐哥呀哈里呀)”;(2)在詞的處理上,如果是疏散型的,往往在主詞中夾雜著許多襯字、襯詞,如[四季花開]第一句,“正月(那個)里來(嘛)(朵朵梅花開矣)”。(3)主詞段的后面運用襯詞、襯句,形成“附加段”——主詞段與附加段相結合的曲調,起到襯托作用的同時,也起到點明歌題的作用。兩段意境相合,互相襯托,音樂形象更生動、突出,如[豌豆花]第一樂句:“豌豆花娥眉月(嘛)(情郎奴的哥小哥郎呃)”,這個特點很鮮明。

傳統(tǒng)的秀山花燈,是在春節(jié)這一特定節(jié)日期間表演的民間歌舞“跳花燈”,200年以上形成的民俗傳統(tǒng),有節(jié)日儀式源遠流長的民間宗教文化內涵,民間舞蹈音樂本質成為其本體特征的核心體現(xiàn)。燈調內容上表現(xiàn)節(jié)日喜慶、祝賀的多,采用的襯詞一般都比較輕快、活潑,很多詼諧、逗趣的襯詞,正是舞者(旦、丑)舞蹈音樂氛圍的情景化再現(xiàn)。

4.調式和旋法特點。秀山花燈曲調屬于單聲音樂,沒有多聲部,從調式方面看,屬于五聲調式,其中徵、羽調式較多運用,其次是商調式,再次是宮調式和角調式,但大部分是為單一調式。相當一部分的調性具有調式交替和轉調性質,而轉調最富有特色,常常轉向下屬方向,從而在全國的民歌調式表現(xiàn)中,因為獨一無二特別引人注意。例如[繡荷包],由四個樂句組成單樂段的羽調式曲調,后面兩個樂句與前面兩個樂句構成轉調關系,采用曲調的緊縮手法使得整個曲調調式色彩豐富,具有動力性,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的特別之處,由此可見一斑。而花燈音樂旋法上,也有可供深入研究的地方。燈調適于反復歌唱,旋律起伏小,級進形式較多,偶爾出現(xiàn)大跳的運用,上例[繡荷包]第一樂句即可見到。除了個別裝飾音外,變化音的例子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即使偶爾運用,也是經(jīng)過性的。秀山花燈曲調的起音很自由,各調式的五聲中,任一音開始的都有,但無論從何音開始,它的旋律都緊緊圍繞著基本音調展開,從而形成秀山花燈舞蹈音樂地域個性鮮明突出的旋律風格。田野調查所見,燈調旋律歌唱性很強,上下行較勻稱的旋律旋法,是因為長期與舞蹈緊密結合生成的。換言之,花燈曲調特有的旋律風格,生成于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的民間傳統(tǒng)。

5.燈調音樂的舞蹈性。跳花燈最熱烈的時候,樂隊只用鑼鼓伴奏;當舞蹈進入溫柔抒情階段,聲樂與器樂同時伴隨,還常常出現(xiàn)掌調師伴唱與眾人幫腔的場面,載歌載舞,燈調音樂的舞蹈性由此展露無遺,外來欣賞者因此留下極深印象。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節(jié)奏鮮明,情緒歡快、抒情,速度多為中速偏快。秀山花燈所有的歌舞音樂類型,都用于花燈舞蹈的表演需要,所以國內著名傳統(tǒng)音樂理論家,才有“花燈音樂具有舞曲性質”的論斷(馮光鈺語)。這個問題,可以證之于秀山花燈歌舞音樂,因不同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存在不同流派的事實。例如溶溪花燈舞蹈音樂,山區(qū)多年交通不便保持著獨特的原始風貌,節(jié)奏明快、結構短小而規(guī)整,勞動性強;寨踵花燈舞蹈音樂,因地處壩子,群眾認同婉轉動聽的花燈曲調和優(yōu)美的花燈舞姿,角調式曲調更有地域特色;峻嶺花燈舞蹈音樂,受山區(qū)薅草鑼鼓民俗音樂影響,其旋律、節(jié)奏、襯詞等音樂元素,全都接近勞動號子,帶有高亢的山野味;洪安花燈舞蹈音樂,由于受湖南花垣縣陽戲等戲曲音樂影響,花燈曲調融合戲曲唱腔,旋律柔和細膩、優(yōu)美纏綿,常常帶有過門、拖腔……①??傊?,花燈曲調與花燈舞,表里互動關聯(lián)的相得益彰,最終生成花燈舞蹈音樂的獨特形態(tài),成為秀山花燈民俗文化觀念層面最有價值的存在。

2011年8月5日到8月10日,筆者到秀山梅江蘭橋等地做“秀山花燈保護——秀山民間歌舞音樂遺存現(xiàn)狀考察”的專題田野調查,所到之處無時不產生無可名狀的緊迫感。這成為本次田野調查專題報告重點闡述的內容之一,包括兩方面的要點:

第一,花燈音樂傳人行將退出秀山民間音樂舞臺的現(xiàn)狀,特別揭示出“秀山花燈保護”問題解決的當下緊迫性。

秀山花燈本體的民間歌舞音樂形態(tài),不是靜態(tài)地保存在譜子一類文本中的,也不可能博物館式地在一個設定的有限空間展示其“原生態(tài)”。它在民間的生命力,具體活在當下花燈歌舞的實際表演過程之中。這樣苛刻的存活條件,只有健在的花燈傳人,才能真正滿足。手頭有一張1985年田野調查《花燈老藝人列表》的復印件,資料非常珍貴,僅有的一條腳注這樣寫道:“上表只記入目前仍從事花燈活動者”。表格分六部分登載有關信息,但“備注”一欄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可以刪掉不計,其他五部分:“區(qū)鄉(xiāng)、姓名、年齡、住址、特長”分類抄錄如下——

龍鳳:寨踵,石達邦,66歲;石化民,52歲;石盛宣,68歲;丑角。峻嶺屯堡,潘德位,81歲,丑角;峻嶺黃泥堰,劉佐祿,66歲,丑角;峻嶺涼橋,龍良煥,52歲,丑角;峻嶺大茅坡,楊香喬,50歲,丑角。

中和:迎鳳三腳巖,蔣天祿,67歲,丑角。

龍池:涌洞,石維江,73歲,旦角;龍池,鐘久益,55歲,旦角;涌洞,石維昌,68歲,丑角。

石堤:海洋上壩,張安琪,85歲,丑角;海洋大坪,彭國然,70歲,丑角;海洋句蓮,白玉昌,65歲,旦角。

洪安:峨溶蠻莊,姚明高,75歲,旦角;楊勝富,61歲,丑角。

溶溪:八卦村,熊昌新,90歲,掌調師;郭生財,70歲,旦角;羅家村,徐助鈞,54歲,丑角。

梅江:蘭橋,劉順華,55歲,丑角;蘭橋新華,楊再全,66歲,旦角;楊秀富,73歲,丑角;蘭橋上洞,劉少清,72歲,旦角;蘭橋巨龍,唐勝余,58歲,旦角;唐克耕,61歲,丑角;蘭橋,陳代銀,60歲,旦角②。

以上花燈傳人的調查記錄,雖然算不上非常權威的統(tǒng)計,但足以認識秀山花燈歌舞音樂傳統(tǒng)變化的比對資料。筆者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8年間,持續(xù)進行秀山花燈燈班活動的田野調查。如果說2004年前筆者調查目標鎖定民歌不足為訓,那么,2005年以后“非遺”保護意識的自覺,發(fā)現(xiàn)燈班傳人的生存情況越來越嚴重。到2011年9月為止,上述花燈藝人極個別還勉強說得上“健在”外,大都過世了!例如寨踵燈班的藝人石化民,2005年到2008年跳燈表演還非?;钴S,今天就只能放錄像欣賞他的花燈歌舞表演了。更為惋惜的是,他的傳人(丑角)沒有真正培養(yǎng)出來,石化民頗有特色的歌舞音樂已固化為光盤記錄的信息??梢哉f,2006年以后,隨著打工潮洶涌掀起的直接影響,秀山花燈傳人后繼乏人的困境越來越凸顯。如果2011年的現(xiàn)在,“只記入目前仍從事花燈活動者”,且熟悉花燈舞蹈音樂能夠帶徒弟的秀山花燈藝人,已經(jīng)寥寥可數(shù)了!

強調花燈舞蹈音樂傳人對于解決“秀山花燈保護”問題的核心作用,學理而言,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特殊規(guī)律。關鍵就在于“口傳心授”的直接性:“傳、承雙方都能準確地洞察和了解到相互的心理狀態(tài),并根據(jù)自身對音樂的理解,縮小相互間的心理距離,使音樂順利地進行傳授??趥餍氖跊]有機械、刻板或簡單地再現(xiàn)音樂,而且還可以通過非言語的身體語言來加強對音樂的領悟,使音樂不只停留在形態(tài)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在體味音樂的感受上。這種傳承方式能及時反映出承者對傳者所傳之樂,傳者對承者所受之樂的反饋,并通過演唱、演奏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使傳習者迅速做出反應,達到對音樂神韻領悟的共鳴?!保?]以前現(xiàn)場調查寨踵花燈表演,登上數(shù)張方桌疊成的“高臺”跳燈,70歲出頭的石化民,一邊自己表演,同時不斷糾正扮演旦角舞者的年輕人:身體舞動的時候,不要忘掉唱!花燈舞蹈音樂的規(guī)矩,是如此這般讓傳承者現(xiàn)場感受并心領神會的。

筆者多次田野調查所見,民間收藏不少花燈舞蹈音樂的“譜子”,但基本沒有曲調的任何記錄,只是唱詞的抄錄;鑼鼓譜,也一般只有鑼鼓調的“牌子”名,然后就是跳燈程序的說明。藝人卻能拿著這樣的“曲譜”,生動地把歌舞演繹出來,這典型地表現(xiàn)出民間音樂的傳承規(guī)律。音樂專家指出:其實“聲腔神韻是難以在譜中予以表現(xiàn)的??趥餍氖谶^程中,藝人們常把骨干譜拿來吟、念,強調把樂譜吟誦嚼味,使樂曲得之于心而后入手。潮州音樂把曲譜叫做‘弦詩’,就是把曲譜當成是可以吟唱的‘詩’來仔細品味。吟、念譜最主要的是掌握曲調的神韻,民間藝人有‘一音三韻’之說,先從語言的吟、念入手,以曲帶功,這樣才能把曲調的韻味演唱、演奏出來。區(qū)別于吟、念的是五線譜、簡譜的視唱,視唱要求唱來掌握音高和節(jié)奏,屬于技術訓練的一個方面,而吟、念譜則是包含情感方面的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訓練?!保?]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的“歌詞譜”,功能更原始一些,以歌詞串起舞蹈動作,或以舞蹈動作聯(lián)想歌詞的曲調音高與旋律,試想,如果沒有傳承人口傳心授的直接輔導與示范,也就是說,沒有了傳承人,秀山花燈如何能夠遵循“非遺法”的保護原則傳承下去?

第二,極不利于秀山花燈舞蹈音樂保護傳承的“精英民間音樂觀”,是歷史形成的,而減弱其區(qū)域民間音樂文化中的主導影響顯得非常緊迫。

秀山花燈本體的民間歌舞音樂形態(tài),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其價值。在當下中國城市文化似乎一統(tǒng)天下的語境中,只要提到音樂,就是似已成為僅供舞臺審美與欣賞的藝術品類。這實際助長了以精英意識為坐標,僅著眼于藝術性目標看待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精英化的民間音樂觀”的擴張。這種觀念極不利于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的保護傳承。

專家指出,當下中國“國民文化基礎上,已形成一個以‘表演藝術’為基本特征的‘傳統(tǒng)藝術之塔’。位于塔尖的便是奉為傳統(tǒng)音樂典范的,主要在劇場里上演的京劇、昆劇、曲藝等綜合藝術品種。而其他能夠‘入流’的非綜合性傳統(tǒng)音樂的代表作品,選擇標準上看,也必須是樂器聲音純美,演員扮相雅致,能夠入得廳堂,上得臺面的‘表演藝術作品’。從我國百年來藝術文化改良實踐來看,其典型范式已非阿炳的《二泉映月》、劉天華《良宵》《光明行》等概莫能屬。這些人工培植的特例,占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shù)的傳統(tǒng)音樂樂種,都植根于民間,被包裹在種種節(jié)慶、儀式和其他民俗事象之中?!保?]從我國多民族的文化現(xiàn)實來看,分布在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音樂,“平民性、草根味很足,鮮有高雅、精英之態(tài)”;而且其中充滿了“繁多、鮮明的”,難于被“精英化的民間音樂觀”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族群文化個性”。

秀山花燈舞蹈音樂的當代發(fā)展歷史,就是一個難以被“精英化的民間音樂觀”統(tǒng)一、規(guī)范,處處流露“族群文化個性”的民間音樂發(fā)展的典型案例。1986年2月完稿的《秀山花燈志》手稿介紹秀山花燈“沿革”,有資料可考的秀山花燈“跳燈”民俗,在“民國初年逐漸興旺,溶溪、峻嶺、龍鳳、海洋、涌洞、膏田、峨溶、平馬、蘭橋、巴家、迎鳳、干川等鄉(xiāng)很多村寨相繼成立了‘花燈會‘,組建了花燈班子……一般情況下只能跳‘單花燈’,即‘一旦一丑’跳團團,其他的人合聲”;“另一種就是演唱具有簡單的戲劇情節(jié)的‘花燈戲’,即‘單邊戲’,亦稱‘花戲’。角色多至四、五人”③。這則資料所介紹的“單花燈”舞蹈與“單邊戲”表演,及其舞蹈音樂的“合聲”和“演唱”,雖然未提及花燈表演伴奏的器樂,花燈舞蹈音樂的原生態(tài)特征顯示無遺。民間舞蹈中的歌舞音樂,一般采用當?shù)氐拿窀栊≌{,結合歌舞的特點加以發(fā)展而成。歌與舞的結合,無非兩種方式:不是載歌載舞中的民歌更加富于節(jié)奏性和韻律感,就是歌與舞交替進行的歌舞形式中,民歌演唱增加了音樂手段,擴大了音樂表現(xiàn)力。民歌的唱與唱的民歌正是上文所說“合聲”和“演唱”的音樂內容與形式。

應該強調的是,從建國初期到1964年秀山花燈劇團成立,秀山花燈的文化活動,曾一度沿著村寨草根化與舞臺精品化互不干擾的兩個路向發(fā)展。一方面延續(xù)民國初年復興的民間“跳燈”傳統(tǒng)路線,“各村寨的花燈班子逐漸增多,演出更為活躍,就是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特別是十年浩劫之中,花燈被判為宣傳封建迷信的毒草,不少花燈藝人受批??墒?,由于‘花燈本從民間生,男女老少愛跳燈’,地處邊遠山區(qū)的峻嶺、龍鳳、溶溪等鄉(xiāng)村寨的花燈班子,仍然冒著風險為群眾跳花燈。隨著各區(qū)鄉(xiāng)村寨業(yè)余劇團的建立,花燈活動更加繁榮興旺。”④資料顯示,這種情況持續(xù)到1980年代初。另一方面,隨著1958年前后,溶溪花燈燈調《黃楊扁擔》,經(jīng)四川作曲家精品化改編,全國知名歌唱家成功“送上”舞臺,很快享譽中國,走向世界,“精英化的民間音樂觀”,運用于秀山花燈劇團的藝術實踐,很快在本地取得主導影響。這以后,凡是政府行為的民間文藝匯演,各類獎項的設置,各村寨選送花燈節(jié)目,無不以舞臺化演出效果為基本評價標準,由“燈邊戲”的跳燈補充娛樂節(jié)目,完形為能獨立搬上舞臺的“小戲”,并進一步向舞臺精品的“大戲”看齊。這成為1984年以后,非民間秀山花燈活動的主要方向,不斷增加的戲的分量,顯然已經(jīng)不是秀山花燈舞蹈音樂傳統(tǒng)所能承載的任務了。2011年初,花燈劇團活動隨著劇團撤消而停止,宣告這個方向存在的問題應該認真反思。

當下,重慶城市化浪潮中的音樂文化,由于社會文化的巨變,已經(jīng)呈現(xiàn)“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心城市、區(qū)縣城市與鄉(xiāng)(鎮(zhèn))村(寨),對于民間音樂的觀念認識存在明顯區(qū)別。在中心城市與區(qū)縣城市,似乎無論哪一類音樂現(xiàn)在都成為供人欣賞和審美的藝術品類,而鄉(xiāng)村社會則不同。這次筆者前往秀山,在蘭橋新院子蹲點考察花燈舞蹈音樂,證實了專家的論斷:“在鄉(xiāng)間,由于宗族血緣關系的相對穩(wěn)定性,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禮俗傳承的延續(xù)性,使得與此有關的音樂文化,顯現(xiàn)出傳統(tǒng)占據(jù)主導的局面。鄉(xiāng)村社會中的樂人們,大多沒有受到現(xiàn)代音樂教育,他們受業(yè)多由‘行內人’所傳,或是集中辦學生班,或是班社內以師帶徒,律、調、譜、器甚至樂曲,都是‘體系內傳承’……傳統(tǒng)音樂與傳統(tǒng)禮俗共生共存?!保?]鄉(xiāng)村社會音樂文化的功能性,比城市寬泛得多,文化內涵更深厚。民間禮俗中的用樂,欣賞與審美是次要的,主要體現(xiàn)于與鄉(xiāng)村禮俗存在的同一性,換言之,不是舞臺化,而是日常生活化才是它的常態(tài)。所以,符合“非遺法”保護的民俗類秀山花燈(舞蹈音樂),就不應該是舞臺精品化形式的單純器樂演奏,或者單純的歌唱表演或者樂舞表演,而是由舞蹈形式化的禮俗文化內涵與特定歌舞音樂表現(xiàn)混合形態(tài)。這不是說秀山花燈就不應該精品化,上舞臺,而是強調注意民間歌舞音樂,依賴鄉(xiāng)村文化生存這個“根”必須本真存在的要求,因為一旦割斷了鄉(xiāng)村文化的直接滋養(yǎng)與擁護,民間音樂傳統(tǒng)最本質的民間特征就被拋棄了。沒有了民間鄉(xiāng)土味的秀山花燈,同時失去的是鄉(xiāng)村民眾的認可,上了城市舞臺卻沒了足夠支持的廣大鄉(xiāng)村觀眾,造成過去的秀山花燈劇團主要立足于本土演出,卻長期難以為繼的奇怪局面,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然而讓有識之士特別揪心的是,田野調查所見,“精英化的民間音樂觀”沿著歷史形成的慣性,在秀山鄉(xiāng)村仍然有相當影響。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蘭橋新院子花燈班年青樂手排練時,習慣于單一的舞臺化精品標準,而對于[嗩吶皮]的民俗儀式內涵茫然無知。蘭橋新院子花燈在秀山花燈流派中最具有研究、保護的價值,就在于其百年小戲演出傳統(tǒng),及其[嗩吶皮]為代表的花燈舞蹈音樂,特別是小戲唱腔音樂的藝術形式。這不僅僅在秀山地區(qū)很獨特,更重要的是,小戲唱腔音樂表演形態(tài)的出現(xiàn),成為秀山花燈進入高級發(fā)展階段的標志?!缎闵交糁尽?984年田野調查記錄的“傳統(tǒng)花燈小戲(單邊戲)列表”,主要信息分四個欄目統(tǒng)計:劇名、演員人數(shù)、演出地區(qū)、備注,可見秀山花燈小戲傳統(tǒng)主要形成于蘭橋。下面照錄劇名、演員人數(shù),地名后列注明——

牧童看牛(丑一旦一,蘭橋、溶溪);看牛下棋(丑一旦一,蘭橋);三媳敬壽(丑一旦三,溶溪);箍桶匠(丑一旦一,蘭橋);小媳婦(丑一旦一,蘭橋);盤花(丑一旦一,溶溪);表妹盤花(丑一旦一,蘭橋);三碗飯盤花(丑一旦一,蘭橋);花子醉酒(丑一旦三,蘭橋);楊氏教子(丑一旦一,蘭橋);下南京(丑一旦一,蘭橋);賣花記(丑一旦一,蘭橋);五杯酒(丑一旦一,蘭橋);玉樂瓶(丑一旦三,蘭橋);徐氏做媒(丑一旦一,蘭橋,失傳);同年妹打彩(丑一旦二,蘭橋);鬧江州(丑一旦一,蘭橋,失傳);陳嬌趕藩(丑一旦一,蘭橋);四季景(丑一旦一,蘭橋);萬花池(丑一旦一,蘭橋,失傳);陽雀鬧(丑一旦一,蘭橋);寶兒接姐(丑一旦一,蘭橋);老伴盤花(丑一旦一,蘭橋)⑤。

要特別指出的是,26年后的今天,秀山蘭橋小戲因為主要傳人的相繼離世,戲曲唱腔音樂已經(jīng)不能完整再現(xiàn)了,所幸的是,花燈舞蹈音樂[嗩吶皮]因為傳人譜系的完整存在,在新院子等村寨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馮光鈺先生說過:“聲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是戲曲劇種屬性的一種客觀存在,任何劇種都有聲腔的屬性,有歷史的劇種有聲腔名稱,歷史較短劇種無聲腔稱謂。四大聲腔劇種,是聲腔在傳播過程中與各地方言及民間音樂結合而成的‘地方化’新劇種,清代和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的許多劇種,是直接在本地民間音樂基礎上產生的,傳播面比較窄,主要在本土范圍內流行,稱之為本土腔。本土腔劇種一般都視為民間小戲,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小戲也會產生量變和質變,如越劇、評劇、黃梅劇,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大戲規(guī)模?!保?0]秀山花燈小戲流傳百年,量變和質變都沒有趕上大戲規(guī)模,很難說不是因為在當代60年的發(fā)展中,“上了城市舞臺,卻沒了足夠支持的廣大鄉(xiāng)村觀眾”造成的,這正是當下市場化開發(fā)秀山花燈永遠必須記住的深刻教訓。限于篇幅,這里不展開了。

綜上所述,作為民俗文化形態(tài)的秀山花燈,其內在構成的民間歌舞音樂形態(tài)、歷史形成的節(jié)日民俗文化傳統(tǒng)與精品舞臺化發(fā)展的小戲形式三個方面,都有“非遺”的認識保護價值。但后兩個方面,由于當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共同作用,正在加速淡出秀山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歷史記憶,民間歌舞音樂的秀山花燈“民俗”,卻仍然在鄉(xiāng)村表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力,從而成為“秀山花燈保護”問題解決的最后希望所在。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秀山花燈保護”依據(jù)的國家“非遺法”,區(qū)縣一級政府部門作為貫徹“非遺法”的責任主體,實際面臨以下三方面的執(zhí)法困難:

一是人大立法樹立“‘非遺’保護”的國家觀念,從“搶救性保護”到“整體性保護”進而“生產性保護”,從不同層面明確各級保護主體的行政責任。新世紀十年,區(qū)縣地方普遍的認識基礎是“搶救性保護”,如何進而實際接受“整體觀念”的“生產性保護”,這類非常專門的理論知識并運用于實踐?

二是國家“非遺法”六章、四十五條,從“總則”“非遺調查”“非遺代表性名錄”“非遺傳習與傳播、法律責任”,到“附則”,全面體現(xiàn)“非遺法”對“非遺”保護真實性、整體性與傳承性的核心三原則。真實性是保護的起點,也是終極目標,因為傳承性就是“非遺”真實性的動態(tài)展示,“活體”證明。但沒有了傳承人,真實性、整體性與傳承性都沒有了法律意義。如何實際保護傳承人,才能讓他們盡到法律賦予的權益與責任?

三是“非遺法”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原則規(guī)定”,不能成為區(qū)縣執(zhí)法的細節(jié)過程,操作性需要進一步具體化。區(qū)縣“非遺”保護主體制度建設的機制完善目標,就在于能夠實現(xiàn)責任區(qū)域“非遺”保護制度的效果整合。從保護效果的結果評估相關機制的好壞,可能適時調整、完善對應的政策規(guī)定,從而體現(xiàn)國家“非遺法”原則執(zhí)法的國法威嚴。但是,誰有權利適時評估“非遺”保護的效果,動議完善具體的政策調整?

上述“秀山花燈保護”問題問責出來的系列“非遺法”執(zhí)法問題,讓我們意識到,省市一級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盡快組建國家“非遺法”普法調研指導的專家小組,完善“非遺法”執(zhí)法機制避免“政府主導,‘主’而未導”的不作為問責非常必要而緊迫,有以下三點具體建議:

第一,政府授權這個專家小組承擔并協(xié)調做好普及學習“非遺法”、普法講習活動效果監(jiān)督,及其區(qū)縣“非遺法”執(zhí)法評估等具體工作,并盡快制定相應的小組工作規(guī)劃、工作細則,明確小組工作啟動程序。

第二,“非遺”保護問題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單一學科專家難以有效應對,建議有豐富田野調查實踐經(jīng)驗、綜合學科研究成果的專家組建普法專家小組。

第三,小組能夠進行學科綜合交流、應用的專家,至少應熟悉文化人類學、文化生態(tài)學、文化經(jīng)濟學、民間文藝學、文學、民族學、歷史學、民族音樂學、民俗學、文獻學等十個學科。

注釋:

①②③④⑤引自1986年由向菊瑛主編的《秀山花燈志》打印稿。

[1]趙心憲.秀山花燈文化形態(tài)的定位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2).

[2]趙心憲.秀山花燈文化生態(tài)的考察與思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2).

[3]趙心憲.民歌的民俗音樂內涵與花燈的少數(shù)民族化[J].民族文學研究,2008,(4).

[4]楊正斌.“新院子花燈”流派的文化遺存及其源流[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0,(2).

[5]黃柏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6,(2).

[6]段超.再論民族文化生態(tài)的保護和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4).

[7]劉富琳.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J].音樂研究,1999,(2).

[8]楊民康.“非遺”保護應該回歸“草根意識”[J].人民音樂,2009,(11).

[9]項陽.當下傳統(tǒng)音樂與民間禮俗的依附與共生現(xiàn)象[J].音樂研究,2005,(4).

[10]馮光鈺.戲曲聲腔的傳播[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3).

猜你喜歡
秀山花燈非遺
看花燈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掛花燈
做花燈
鬧花燈
秀山花燈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zhèn)“非遺”聯(lián)展
雪花
重慶秀山高臺花燈
潮州市| 阜阳市| 金川县| 东城区| 神木县| 闽侯县| 正蓝旗| 水富县| 牡丹江市| 和静县| 安溪县| 峨眉山市| 洛宁县| 特克斯县| 黄陵县| 沁水县| 萝北县| 宁津县| 宝鸡市| 铜川市| 左贡县| 邢台县| 伊通| 射洪县| 禹城市| 闸北区| 时尚| 五指山市| 孝感市| 大新县| 禹州市| 克山县| 延川县| 宜春市| 大关县| 宁阳县| 甘德县| 密山市| 长丰县| 黄梅县| 井冈山市|